摘要:中國古代倡導天人合一的思想,歷代帝王和思想家也創造了很好的環保理念,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這些民族文化的精華,在東岳泰山有很好的實踐例證,這些對我們今天建設環境優美型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天人合一;環保理念;泰山;生態保護
中圖分類號:A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0-0000-02
泰山是中國歷史名山,為五岳之首,因為歷來為古代帝王封禪之所在,因而它的生態保護歷來很受重視。近年來隨著我們建設生態文明的決策深入人心,學界對歷代環保理念的研究也逐漸展開,如中國環境報于2009年7月23日發表中華環保聯合會副秘書長郭紋銘的文章,題目《 汲取先賢智慧建設生態文明 》,文章被多家網站轉載,該文的核心是論述先秦時期古代先賢的環保思想,以及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①而對歷代的環保思想進行系統的梳理,尤其是尋找這些理念與思想在東岳泰山的實踐,則是一個前人未曾做過的課題。這正是本文寫作的意圖。
一、上古“天人合一”思想與古人對泰山的敬畏
中國古代環保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思想,這種思想的淵源是自然崇拜。
其實,早在人類的幼年時代——初民社會里,人與自然的矛盾已經開始產生了。由于當時人們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都相對比較低。人類在變化無常的大自然目前顯得十分渺小。在自然崇拜和萬物有靈的基礎上,人們創造了諸如上帝、天帝、祖先神及山川河海之神,他們那時對這些神靈進行戰戰兢兢的祭祀,他們時時占卜、問卦,對大自然頂禮膜拜,這些體現了一種原始的天命觀。雖然那時人們尚不敢說要與“天”、“帝”合一,但在人們眼里“天”、“帝”及諸神都是法力無邊的,人類是他們的子民。因此我們認為:上帝天命觀是古代人類最早的天人合一的觀念。上古時期的靈石崇拜、山岳崇拜、太陽崇拜和圖騰崇拜就是先民對大自然懷有崇拜和敬畏之心的表現。
有學者認為:“到西周時期,‘人”的觀念逐漸得到強化。春秋時期,新思想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不斷沖擊著傳統的天命鬼神觀念。子產的‘天道遠,人道邇’,第一次明確劃分了天道與人道,使人們對以后的天人關系的探討有了思想基礎。”②
原始天命觀的產生,表明古人在一定程度上對自然規律已經有所認識。在此基礎上,一種新的自然天道觀開始誕生。雖然,一時人們還不可能與上帝天命觀剝離,天及眾神的威嚴仍然籠罩著蕓蕓眾生,但這時人們就已經開始了試圖把握自身命運的嘗試。因為,當人們有了“天道”觀念時,就意味著它實際上已經開始與“人道”及人類思想行為相對應了。人們開始將天與人做出一定程度的概念區分,這就是人類思維進化和思想進步的表現。
隨著時間的推移,“天”的概念中神秘的色彩逐漸褪去,而它的自然色彩日益凸顯。天人關系有原來的神或上帝與人的關系逐漸變成了自然和人類的關系。但這種變化并沒有導致自然和人類的截然對立,在上古人類的思維中,無論是天人關系還是自然與人類的關系,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都基于一種和合的精神。這種思維方式和觀念,直接影響了春秋末期中國兩大思想家老子和孔子,也間接影響了整個中國思想文化史。
泰山對孔子的影響最大,因為他生活的魯國曲阜離泰山僅百里之遙,他生前多次到過泰山,泰山及影響到他的審美觀點,也影響到他對自然生態保護的觀點。今天我們仍可看到他思想古代環保思想的光輝。
首先,孔子繼承了《周易》的思想,尤其時其中關于“時”的觀念與“天人和諧”的思想。
孔子在《易傳》中關于天人關系的論斷,是建立在對天與人概念進行區分的基礎之上的,這是人類思維進步性的表現。《易傳》所謂“天行”、“天道”等,指的就是自然之天,日月星辰,四時交替,終則有始,永無止息。孔子發揮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③這段他和學生子路的杰出對話,廣為傳播,孔子說:“我不想說話。”子貢說:“您如果不說話,那我們傳述什么呢?”于是孔子就說:天說了什么呢?但四季照樣運行,萬物照樣生長。盡管此時在《易經》中還殘留著一定的神秘主義色彩,但經過孔子的繼承和發揮,其中的“天”已經基本脫離了人格神的意味。
其次,在孔子的思想中還論證了“以人為本”和仁愛萬物的關系。儒家強調生命的價值,他們把人作為與天、地齊并的萬物之靈長與其他物群相區分。把生命的產生、孕育看作天地的大德。然而,孔子從來沒有忘記的是人不能脫離自然而生存,強調人的長遠利益與大自然密不可分。人們愛護自然應該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因此,我認為:孔子的思想雖然是人本的,但他并沒有陷入人類中心論的泥淖之中。在孔子那里我們既可以看到作為主體的人的存在,也可以看到大自然的存在。可以說孔子對人情世故的了解和對天人和諧的體悟都是很到位的。《孔子家語》有這么一段話:“孔子之守狗死,謂子貢曰:‘路馬死,路馬常所乘馬則藏之以帷,狗則藏之以蓋,汝往埋之.吾聞弊幃不棄,為埋馬也,弊蓋不棄,為埋狗也.今吾貧無蓋,于其封也與之席,無使其首陷于土焉。’”④此段話可以說明孔子對大自然的任何生靈都是憐惜的。他的一條看家狗死了,他要弟子子貢去埋葬,并感慨地說:國君所用的駕車的馬死了,要用破舊的幃布裹起來埋掉。狗要用破舊的車蓬蓋包裹起來埋了。而我現在窮的連破舊的車蓬都沒有,你在埋的時候,就用張破席子把它裹起來吧,別使它的頭直接埋在土里。這個故事說明:孔子對生命的愛是兼及萬物的。
另外,孔子還經常以自然風光為例,抒發個人的理想和報復。如著名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和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⑤這些都是孔子喜歡自然并從中體悟生命之道的真實寫照。
孔子還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⑥這代表了孔子的審美觀。水的清澈象征人的智慧,山的安穩厚重與仁者的敦厚持重相似,正體現仁者的本質。孔子是智者,所以他喜愛水,孔子是仁者,所以他喜歡山。熱愛山水,因為孕育山水的大自然是人類智慧的源泉。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說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自然生態保護者。
受到儒家崇尚和順應自然的思想,上古民眾對泰山和對待其他生養萬物的大自然一樣,存敬畏之心,只有崇尚和順應自然,才能達到“天地與我為一,萬物與我并生”⑦的最高境界。 先秦以前的部落酋長和國君,往往懷著對泰山的敬畏之心,在泰山下燃起篝火祭天,行柴望之祀。即所謂“望祀山川”。⑧。對大山的敬畏是自然崇拜的產物,但古人對泰山的保護是因敬畏而生,認為泰山的草、木、山、石都是有靈性的。由于對自然充滿敬畏,才促使他們提倡對自然環境的保護。這里崇拜和保護是一體的,這恰巧顯示的是人地關系的一種和諧。
二、歷代帝王和官員的環保理念和泰山的生態保護
對中國歷代文獻進行梳理可以發現,歷史上的歷代帝王、官員和名人有許多主張和倡導環境保護的事例,這些事例對我們今天建設環境美好性社會和打造生態文明仍有不少有益的啟示。
(一)歷代帝王的生態保護理念
古代天子的生態保護理念最早源于對山岳的崇拜:《禮記》記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⑨視者,視其牲器之數,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到了夏朝就有所謂“禹之禁” ,這是類似于現在的保護自然資源的法規。“禹之禁,春三日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長,入夏三日,川澤不施網罟,以成魚鱉之長,不麛不卵,以成鳥獸之長。”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關于環保的法規了。這項法規,根據萬物生長的季節,分別制定在一年的某個時期禁止樵采和打漁以及禁止拿取沒有孵化的鳥卵,以保護植物和動物正常生長和孵化。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登封泰山,曾下令“勿伐草木”,更因登封中途遇雨避于樹下,此樹有功而被封為“五大夫”爵位,⑩這就是泰山著名景點之一的“五大夫松”。這是古代帝王倡導生態保護的一個著名案例。
漢武帝劉徹一生8次登封泰山,他在泰山植樹千株,酈道元《水經注》引《從征記》云:“泰山廟中,柏樹夾兩階,大十二圍,蓋漢武帝所植也”。今岱廟仍活有6株。如今泰山岱廟的漢柏院不僅是一處名勝,也是古代帝王帶頭植樹綠化山川的典型例證。除此之外,西漢文帝曾下詔勸民種樹。西漢景帝:也曾下詔“勸農墾,益種樹”,并把綠化面積的多寡作對當時官員考核的標準之一。
秦漢以后,自然崇拜并沒有減弱。如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都曾親自登泰山祭天地。各朝帝王還在京城郊設壇祭祀天、地、日、月、星、雷、雨,風、云等自然神。
《隋書·高祖紀》記載:隋朝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二月,詔曰:“其五岳四鎮,節宣云雨,江、河、淮、海,浸潤區域,并生養萬物,利益兆人,故建廟立祀,以時恭敬。“《隋書·禮儀志》載:“五官之神,先農、五岳、沂山、岳山、白石山、霍山、無閭山、蔣山、四海、四瀆、松江、會稽江、錢塘江、四望,皆從祀。““神州等九州山、海、川、林、澤、丘陵、墳衍、原隰,并皆從祀。““愛有四海名山大川,能興云致雨,一皆備祭。” “隋制,諸岳崩瀆竭,天子素服,避正寢,撤膳三日,遣使祭崩竭之山川。”“隋制,行幸所過名山大川,則有司致祭。岳瀆以太牢,山川以少牢。”從這些記載來看,隋朝對山川等自然崇拜非常盛行。
唐朝的自然崇拜,其盛況不亞于隋朝。《新唐書·禮樂志》載:“大祀:天、地。中祀:日、月、星辰、岳鎮、海瀆。小祀:山林、川澤。““其五岳、四鎮,歲一祭。各以五郊迎氣日祭之。”《舊唐書·禮儀志》載:“神州為大祀,岳鎮、海瀆為中祀,風伯、雨師、諸星、山林、川澤之屬為小祀。”“神州及五岳、四鎮、四瀆、四海、五方、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并皆從祀。”
隋唐之際帝王對大自然的崇拜催生國家對自然生態的保護,這方面有很多例證:如隋文帝曾到泰山封禪,目的是天下大旱,祈求天雨;唐玄宗李隆基也極其注意保護泰山生態:唐玄宗于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玄宗封禪泰山,封泰山神為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近山十里,禁其樵采”
宋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封禪泰山時也曾“詔泰山四面七里禁樵采,給近山二十戶以奉神祠,社首、徂徠山并禁采”。登山路中有樹當道者亦令勿伐。
金世宗的環保措施:金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金世宗詔令:“推恩天下山澤以賜貧民,任其樵者薪之,匠者材焉。唯靈巖同五岳留護靈脈,不在賜例。采伐者仍治以罪。” 皇帝以詔令的形式,在推恩天下的情況下,留護靈巖及五岳靈脈,否則“采伐者仍以治罪”,可見對泰山及五岳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
明、清兩代帝王對泰山生態保護也極其重視,尤其是康熙和乾隆二朝,皇家對泰山的保護 措施也是很到位的。
當然,歷代帝王對泰山環境和生態的保護是出于泰山是國家行封禪大典的地方,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國家祭祀場所。可是歷代帝王因對泰山生態的呵護而產生的環境保護的理念,卻是影響深遠的。
(二)、歷代官員的生態環保事例
在古代受天人合一,自然崇拜等因素影響,一些地方官員中出了不少環境保護的先進人物,他們的故事至今流傳。現列舉如下:
里革斷網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離泰山不遠的魯國,當時魯宣公姬餒在位(前608年-前591年)他為了保護“鳥獸成,水蟲孕”的良好生態環境,魯國曾頒發了禁止亂殺濫捕的命令,規定禁漁期。但身為一國之君的魯宣公卻違犯禁令,帶頭撒起了大網來捕魚,此事被大夫里革見了,二話沒說,上去“斷其罟(網)而棄之”。古書上記載,里革斷網不但沒有掉腦袋,相反還給他帶來了官運。魯宣公也從“斷網”事件中悟出了“吾過而里革匡我”的道理。此發生在春秋時期的官員監督國王,保護生態的范例,歷代傳為佳話。
漢代官員要求民眾植樹:漢宣帝的時候,渤海郡守要求他的屬民每人每年種一棵榆樹。此后不僅渤海郡內延續了這一傳統,它還作為一項政策被推廣到其他地區,以至于轄區內植樹綠化的面積成為考核地方官員政績的標準之一。
在泰山地區歷史上有不少的官員都倡導在泰山上植樹。泰山上目前存在的上千株古樹名木就是歷史的見證。在泰山紅門宮附近至今還可以看到一塊清代嘉慶二年種柏樹碑,這是泰山首塊也是目前唯一一塊詳細記載古代泰山大規模植樹造林的碑刻。碑立于泰山中路紅門孔子登臨西側,由時任泰安府知府金啟撰文并書寫,碑文正面詳細記載了清代嘉慶二年泰山只有對松山附近“古干參天,綠蔭夾路” 的植被狀況,和當時上上下下的執政者對泰山植樹造林綠化環境的重視。背面則記錄了山東各地知府積極捐樹22000棵的詳細名錄。當時綠化的區域從泰山王母池遍及升仙坊盤道兩側,為研究泰山現存古樹名木提供了寶貴資料。
清康熙八年至十七年(1669—1678)山東布政使司施天裔修繕岱廟時植樹646株,樹種亦多樣,康熙十七年刻勒的《重修岱廟履歷記事》碑記述甚詳。
清末泰安知縣毛澂發動泰安各界在泰山大面積植樹造林,重修蒿里山神祠、對岱亭、環翠亭等。在蒿里山上植柏樹千株,至今郁郁蔥蔥。在黑龍潭新建西溪石亭,在云步橋新建酌泉亭,如今都已成為著名景點。
歷史上泰山的地方官還非常注意保護泰山水源:元至元二十五年(1292)九月,因游人常在王母池之畔梳洗,污染溪水,泰安州官吏下令禁止,并將此禁約刻于王母池東崖石壁,以警世人。
官員是國家政策的執行者,他們的身體力行直接關系著生態政策能否實施與否,歷代官員在泰山推行生態保護的行動,可以為我們提供不少有益的經驗。
泰山古代從歷代帝王到地方官員都十分重視泰山的生態保護,他們對中國向世界貢獻“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做出了貢獻。這種歷代環境保護的理念在民國時期的泰山仍然有很大影響,民國二十一年在泰山建岱橋附近的一方摩崖上刻著這樣一句話:“好風景成于天非成于人,以人工奪天工則傷地脈。”這其實是對古代泰山環境保護理念的一個準確的闡釋,即泰山的保護是以維護它的原始生態、增加植被覆蓋率、禁止人為地破壞它的地脈靈氣。所謂道在民間,這塊民間摩崖就道出了環境保護的真諦。
結語
讀史使人睿智,從歷代帝王、官員、名人的言行以及他們在泰山的實踐我們可以看出,中華民族是一個十分注重生態保持和環境保護的民族,這是我們的傳統美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
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從歷代帝王、官員、名人的關于生態保護的言行中,看到先人的無窮智慧。這些智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這些對我們今天建設生態文明、人地和諧、環境優美的和諧社會仍然有著積極地意義,應該很好地繼承和發揚。
注釋:
①郭紋銘:《 汲取先賢智慧建設生態文明 》,[M].北京:中國環境報,2009年7月23日.
②楊朝明:《孔子的智慧》,[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4年12月.
③孔子:《論語全解》卷九,陽貨第十七.
④孔子:《孔子家語》曲禮,子夏問第四十三.
⑤孔子:《論語集解義疏》卷五.
⑥孔子:《論語·雍也》,見《周易集解》卷一.
⑦莊子:《莊子注》卷一,齊物論第二.
⑧《書傳》卷二.
⑨《禮記·王制》,見《禮記注疏》卷十二.
⑩司馬遷:《史記·封禪書》,見《史記》卷二十八.
[11]酈道元:《水經注》卷二十四.
[12]《隋書》卷二.
[13]《隋書》卷六.
[14]《隋書》·卷八.
[15]《新唐書》卷十五.
[16]《舊唐書》卷二十一.
[17]《舊唐書》卷八.
[18]《宋史》卷一百二.見泰山碑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