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育賽事是體育活動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因而群眾性體育賽事可以切實的體現出《全民健身計劃》(以下簡稱“《計劃》”)的落實成效。作為指引群眾體育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計劃》擁有至高的地位,群眾體育賽事的宣傳和舉辦應當遵循《計劃》的指導思想和要求。現階段,《計劃》的宣傳與其期望的宣傳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群眾性體育賽事作為一個良好的載體,在賽事本身宣傳的基礎上,如何更深更好的傳播宣揚《計劃》的精神,對全民健身運動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全民健身計劃;群眾性體育賽事;宣傳
中圖分類號:GSll.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0-0000-02
1.前言
體育賽事的宣傳是擴大賽事影響力和參與度的重要手段,如何做好賽事宣傳是賽事組織者在籌備期的重要任務。群眾性體育賽事作為全民健身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方面,能有效的體現出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與成效。于1995年6月20號國務院頒布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已在2010年完成其使命,國務院隨之頒布了《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旨在促進全民健身事業的進一步發展。《計劃》作為大眾體育發展的指引,需要通過賽事的宣傳傳播其要義,進而發揮其作用,促進全民健身事業的整體發展。
2.《全民健身計劃》中涉及群眾性體育賽事的主要精神。
2.1“因地制宜、業余自愿、小型多樣、就地就近”
“因地制宜”著重是指賽事組織者或相關行政部門依托其下屬的相關體育場館設施等為物質基礎,結合舉辦地區的物質文化特色,選擇適合本地區的體育比賽項目和賽事組織形式。“業余自愿”強調的是“低競技性、重自愿性”,是指在相關區域內的所有居民住戶均可報名參與,不設項目成績準入門檻。“小型多樣”重點是在賽事的項目設置方面,不必拘泥于競技類體育賽事的項目,可結合當地群眾的愛好,設置各種不同的項目。“就地就近”強調在一些硬件設施不完善的地區,群眾性體育賽事的舉辦地點的選擇要充分利用本地區或周邊地區適于辦賽的地點,方便參與群眾到達賽場和返回居住地。
2.2“淡化錦標、重在參與、重在交流、重在健身”
本原則主要是指群眾體育賽事要滿足舉辦地所屬區域居民的體育需求,增進鄰里之間的感情,增強群眾的身心健康。以增強居民的體質為出發點,豐富了百姓的業余文化生活,促進群眾選擇更加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進而提高生活質量。在“和諧社會”口號的指引下,通過體育比賽,培養體育愛好者之間的感情、增強凝聚力,從而促進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體育價值觀逐漸顯現出其多元化的特征,更多的體育愛好者感受到了其陶冶情操和社會交際等功能,看到了體育運動更加積極的意義。
3.群眾性體育賽事宣傳對貫徹《全民健身計劃》的意義。
3.1改善群眾體育運動觀念,提高體育生活化程度。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的閑暇時間增多,因而體育在豐富群眾業余生活方面的作用就顯得愈加重要。《計劃》的指導思想部分中指出,通過體育運動,促進大眾形成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促進社會和諧。在宣傳體育賽事的過程中,加強對“全民健身”的宣傳,倡導“終身體育”的體育觀,樹立積極健康生活的理念,進而在全社會形成踴躍參加體育鍛煉的風氣,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體育鍛煉的隊伍中來,并使參與體育鍛煉成為一種習慣貫穿于整個社會的生活方式之中。
3.2通過賽事宣傳加強政府職能人員對群眾體育的認識,進而完善群眾參與體育鍛煉的基礎設施條件。
《計劃》中指出,各類體育設施要形成合理布局、互為補充、面向大眾的網格化格局。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可以通過舉辦群眾性體育賽事,發現群眾的鍛煉喜好,進而實現這一目標。良好的體育設施是群眾參與體育鍛煉、培養體育意識最基本的物質基礎,加以科學的管理和充分的利用,群眾體育事業的發展就會更好更快。通過群眾性體育賽事的宣傳,可以帶動群眾主動進行設施器材的使用,進而在群眾的使用過程中對相關的體育設施不斷進行修補與完善,最終形成體育設施再激發居民體育鍛煉熱情的良性循環。現階段大眾體育設施多位于室外,雖有不少經營性的室內大眾體育設施,但其昂貴的收費還是大多數鍛煉著難以承受的,與全民健身的日常性、普及性的精神不符[1]。因此在完善體育鍛煉設施方面,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3.3通過賽事的宣傳傳播體育科學知識,提高參與體育鍛煉的群眾數量。
趙原等認為,我國的大眾體育主要有以下五大特點:1.廣泛的參與者;2.豐富多樣的內容;3.形式的靈活性;4.參與者的業余自愿性;5.娛樂性[2]。首要的一點就是廣泛的參與者,因此在群眾性體育賽事的宣傳過程中,利用傳播效應促進更多的人參與體育鍛煉顯得尤為重要。現階段由于我國人口增長的速度遠遠超過體育設施的發展速度,因此造成資源缺乏,從而很多百姓沒有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所以充分利于大眾體育賽事宣傳的契機,向大眾傳播更多更好的科學健身知識和普及日常體育運動,能有效的提高體育人口的數量,進而促進全民健身計劃的順利實施。
3.4促進體育法律相關內容的傳播,進而不斷完善群眾體育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于1995年8月29日通過,自1995年10月1日起施行[3]。相比于我國社會全面穩步推進的法制化建設,體育領域的法制化進程明顯落后。因此,在擁有龐大群眾數量的基礎上,群眾性體育賽事的宣傳有助于體育法制化的傳播和形成,進而完善相關體育法規,以法律為基礎促進體育事業的順利發展。
4.群眾體育賽事宣傳理念的變革
4.1群眾性體育賽事宣傳的現狀。
4.1.1賽事宣傳以政府主導為主,結合群眾間的口口相傳。
由于我國大眾體育起步發展較晚,當前群眾性體育賽事只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得到了有效的開展。就目前情況而言,我國群眾性的體育組織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依托相關的政府職能部門或企事業單位,稱為“官方體育組織”;另一種是由街道辦、居委會或商家等組成的“自發型體育組織”。官方體育組織主導的群眾性體育賽事多以推進全民健身和展示城區風貌為目的,此種比賽的宣傳多依靠例如電視、報紙等公共媒體發布賽事信息,來提高賽事的知曉度和參與度。自發型體育組織多依靠群眾自愿、自主的開展賽事,多在相關部門的管轄內或利用周邊學校的體育場館舉行。此類群眾性體育賽事由于經費來源有限,多依靠社會捐贈和商家贊助,因而在賽事宣傳上缺乏各級媒體的有效協助,較多通過口口相傳或在居民區張貼宣傳海報,因此宣傳效果不佳。
4.1.2宣傳內容多為賽事自身介紹。
體育是一種充滿娛樂的文化活動,尤其是群眾性體育賽事。百姓在參與或觀看比賽的過程中,享受體育運動帶來的美感,宣泄自我的感情,振奮精神、陶冶情操。但目前的大多數群眾性體育賽事在宣傳內容方面,多以賽事舉辦的項目介紹為主,列出報名信息,主要目標是要吸引更多的群眾參加賽事,缺乏突出的體育亮點,靈活性缺失,未樹立賽事理念和體育精神,缺乏對參與賽事的更高需求的宣傳。
4.1.3賽事宣傳過程中的理念傳播以為政治服務為主。
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社會全方位的發展進步,人們在生活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變,“以人為本”成為了最大的特征。目前賽事宣傳過程中缺乏對大眾輿論的指引,而大量百姓的體育健身意識多是在自身的運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定向思維。大多數體育參與者的思維觀念一旦形成,就會自覺地、有規律地朝著既定的目標來完成自己的鍛煉目標[4],缺乏主流觀點或大眾媒體對其進行宣傳教育。
4.2群眾性體育賽事宣傳變革的思路。
4.2.1拓展宣傳渠道,全方位進行賽事宣傳。
在現有的基礎上,將體彩資源融入群眾性賽事的籌備和舉辦過程中,通過組織比賽現場的彩票發售活動等,充分利用體育彩票的覆蓋面和傳播途徑對該賽事進行有效的宣傳和推動。此外,在當地體育局的門戶網站發布賽事信息,增大新聞容量,補充相關視頻,拓展群眾性體育賽事的在線交流平臺。在賽事的籌備期,可在賽事舉辦地開展“全民健身”宣傳教育,舉辦相關講座從而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并利用此類活動對賽事進行宣傳。
4.2.2在宣傳賽事的基礎上,促進體育精神的傳播。
競賽是體育相關活動中最重要的活動,人們往往是在參與或者觀看體育比賽的過程中,逐漸了解、認識、理解到體育的價值。因此在群眾性體育賽事的宣傳過程中,組織者應與相關群眾進行有效的互動,與百姓形成“體育是民生”的共識,促進百姓對體育的追求,從而開辟賽事宣傳的新天地,提升賽事宣傳的新境界。李強等指出,體育活動宣傳的內容要堅持科學、健康、有趣的原則,形式要堅持以個人為主,積極提倡和突出群體化的原則[5]。在大眾體育賽事的宣傳過程中,尤其是政府主導型的群眾體育賽事的宣傳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五個注重”:注重全民健身宣傳報道的策劃,注重百姓健身素材的提煉;注重互動和開放辦賽的宣傳報道;注重提供市民互動交流的平臺;注重與民生相關的大環境的宣傳[6]。
4.2.3充分發揮各種媒體的作用,樹立“科學健身”的輿論導向。
體育賽事的宣傳作為地區體育宣傳的一個方面,適于由地區體育政府職能部門統一組織進行宣傳工作,統一制定計劃、安排經費、調配人員、聯系媒體、考核成效。此方法有助于提高賽事組織者、政府職能部門、媒體三方的效益,并且使宣傳成果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經濟收入和政治影響等方面達到最大化。為了樹立明確的輿論導向,需要傳播者在賽事宣傳過程中有明確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做到及時、準確,充分發揮大眾傳媒的“把關”作用、權威性作用、滲透性作用和對宣傳受眾心理定勢形成或改變的促進作用,從而推動社會主義和諧體育的發展[7]。
5.小結
群眾性體育賽事的宣傳,作為宣傳《計劃》的重要載體,擁有無限的優勢。在群眾方面有助于改善群眾體育的運動觀念,使體育融入其日常生活當中。在政府及相關政府職能部門方面,有助于其直接了解群眾的體育需求,更好的利用有關資源促進全民健身的開展與實施。在宏觀層面,利用體育賽事作為平臺宣傳《計劃》,有助于提高體育人口、完善體育法規。結合群眾性體育賽事傳播的現狀,本文提出應拓展宣傳渠道、傳播體育精神、發揮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來更好的促進群眾性體育賽事的宣傳。
參考文獻:
[1]高國生,宋證遠.對我國大眾體育設施建設的現狀和對策的研究[J].江蘇工業學院科技,2006(12)
[2]趙原.現階段我國城鎮群眾體育健身設施建設思考[J].柳州師專學報,2008(2):105-107.
[3]盧先吾.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6
[4]汪廣茂,對師范院校學生健身運動意識與城市居民健身關系的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02,(2)
[5]李強.發展城市社區體育工作的幾點建議[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3,(6):24,25.
[6]2012年全國體育宣傳工作會典型經驗摘編
[7]康健.論大眾傳媒在體育宣傳中的作用[J].體育文化導刊,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