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村上春樹的小說中,人們流露出迷茫、彷徨、懶惰、孤獨的心態,缺乏自我的世界,讓人們無法去窺視生活的本質。村上春樹在其作品中,始終貫穿了這種“孤獨與懷疑”的創作情感。這種情感可以稱為是其作品創作的核心。它的產生有社會原因也有作者個人原因,其根本在于人類在物質文化下對精神的思考,對生命意義的找尋和對心靈歸宿的探求。
關鍵詞:村上春樹 孤獨與懷疑 創作核心 文學情感
中圖分類號:I3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0-0000-01
(一)
孤獨一詞從字面上解釋,是指個體無法與外界溝通,個體與周圍事物處于一種極少聯系或斷絕聯系的封閉狀態時,個體本身所產的一種心理情緒。相應的,懷疑一詞的字面解釋就是指由于不信任而產生的猜忌。
村上春樹認為:“城市就是一座座茂密的森林。城市中的人是孤獨的,因為孤獨無法與人與世界溝通,所以又是懷疑的。”在村上春樹的小說中,人們流露出迷茫、彷徨、懶惰、孤獨的心態,缺乏了自我的世界,他們隨著商潮隨波逐流,不僅是在小說中,在生活中人際關系的市場化金錢化也導致人的溝通停滯,一切都在交換中去肯定彼此的存在價值,被物化的身份掩藏在浮躁的背后讓人們無法去窺視生活的本質。
(二)
1、“孤獨與懷疑”產生的哲性思考
村上春樹的小說除了文筆獨具特色外,其中也包含著因“孤獨與懷疑”而生產生的許多哲性思考,這些哲性思考在作品中通過性、生與死等方面得到了發揮。
哲性思考另一方面表現,是關于生與死的旁邊性思考。在村上春樹的眾多作品中,不管之前的行文多么詼諧活潑,但凡一寫到生與死,作者表現出的就常常是一種不乏平淡的冷眼旁觀狀態。生與死的思考表現最為明顯的是《挪威的森林》。這些人物,都不可避免的患上了村上春樹的“孤獨與懷疑”癥。
2、“孤獨與懷疑”下的避世策略
當人們在生活中因孤獨而產生隔閡,因懷疑而導致對現實的不信任和失望時,必然會希望找尋到可以解決這種情況的生存方式,或者用另一種方式來對這個世界渲泄、抗爭。
在村上春樹的作品《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中,作者以那種近乎洞幽燭微的智者的平靜、安詳和感悟,超自然而又切近地諦視這個競相奔走物欲橫流的丑惡而富足的世界,以其富有奇幻個性但又與人相通的視角洗印著時代的氛圍圖和眾生的“心電圖。”[1]這點在《奇鳥行狀錄》中得到了進一步展示:一切都那么莫名其妙,那么怪誕荒唐,孤獨、空虛、無奈、悲涼、存在感的稀釋、主體性的迷失、社會連帶意識的分崩離析。其中尤以下到井底苦思三天三夜的“我”具有象征意味,點化了現代人特別是現代年輕人的“精神斷絕”:他們渴望與人溝通,渴望觀賞外面的風光,渴望得到關愛與慰藉,然而走不出自己封閉的心之堡壘。因而只能在孤獨中彷徨,在彷徨中求索:人是什么,我是什么?“是我又不是我,是現實又非現實,是虛構又非虛構,精神視野中有而現存世界中無卻又與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通——村上春樹一直在寫這樣的東西,寫這樣的現實的神話。”[2]
3、“孤獨與懷疑”下探求的理想歸宿
因為對現實的極端失望的懷疑,必然在心里的某處地方尋找值得紀念和信任的東西,人才能有繼續生活下去的理由,這是人們心靈最后的自留地和理想歸宿。村上春樹把“心里的某處地方”歸還給青春時的夢想,在已消失的時光中,再次去追憶那些美好感受,從另一角度講,這也更加反襯了他在現實生活中的“孤獨與懷疑”。
在《尋羊冒險記》中,也可隱約感覺他對往日時光追惜。小說主人公“我”投給現實的目光絕對不含有任何贊嘆和期許,而始終透露出幻滅和悲涼。他不多的激情早已留在家鄉散發著海潮清香的沙灘。當他許多年后回鄉目睹那片風景已彼毀壞殆盡時,他感到一股無盡的惆悵和悲哀。作者自己也曾說道:“我對失去的東西懷有非常強烈的共鳴或者說同情感。……對于我,現實是湊合性而不是絕對性的。……這大概最接近這樣一種感覺,即不存在的存在感和存在的不存在感”。[3]
(三)
村上春樹是現代作家,雖然身處東方,但他受西方思想、文明的影響卻更為深厚,這在村上春樹作品中隨處可見,爵士音樂、黑麥啤酒、面包、與東方人的保守內斂格格不入的開放的性生活。這些東西都給村上春樹貼上了西化的標簽,他的作品也因而具有了更為濃厚的西方文化色彩。
村上春樹作為一個生活在都市的人,城市的異化現象對其的影響不可忽視。城市里新的喪失感、重返世界與自我封閉的主題的主題選擇、對于自我生存意義和生存方式的探求,讓他對這種畸形發展的“高度發達資本主義更加持有懷疑態度”。美國哈佛大學魯賓也認為:“自我和他人之間彼此了解和誤解的程度” (即“孤獨與懷疑”)和“找尋”是村上春樹作品常可見到的核心情感。這里,“找尋”實際上也是因為孤獨與懷疑。因為孤獨與懷疑而尋找認同,以及愛的意義,“任何人在一生當中都在尋找一個寶貴的東西。但能夠找到的人并不多。即使幸運地找到了,實際找到的東西卻已受到致命的損毀。盡管如此,我們仍然繼續尋找不止。因為若不這樣做,生之意義本身便不復存在。”[4]
(四)
“孤獨與懷疑”的影響,從表面上來說,便是使村上春樹的作品表現得陰郁、冷清、灰色、冷酷,逼真的刻劃了現代人的孤獨、無可排遣的空虛、無可言喻的無奈、悵惘和懷疑。
同時,因為“孤獨與懷疑”,村上春樹的作品除了可讀性之外,還促使作者做了一些深層次意義上的嘗試,如:試圖捕捉無情帶走生命的時間河流;試圖以淡漠作為生活解脫之道;不斷深入情感的黑暗叢林,找尋心靈之所;探索人類個人及其身為世界公民真正身份等。[5]
村上春樹的“孤獨與懷疑”,是源自于現實生活中,經過作者思考和加工后的寫作情感,反映了作者對生命的和心靈的探索,村上春樹的大量作品中,“孤獨與懷疑”始終是其創作的核心基調。理解了村上春樹的“孤獨與懷疑”,才能真正讀懂村上春樹,不至于把他的作品只當作時尚青春小說來讀。
注釋:
①(日)島森路子.《村上春樹的小說理想》.《每日新聞評論》,1995年1月9日,第4版
②(日)島森路子.《村上春樹的小說理想》.《每日新聞評論》,1995年1月9日,第4版
③(日)村上春樹.《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英文講演》[J] .《加州大學校刊》,2000年,4月號:第45—46頁.
④(日)村上春樹.《遠游的房間——致中國讀者的信》[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年:第3—4頁.
⑤(美)哈佛大學教授杰·魯賓(Jay Rubin). “HarukiMurakami and Music of Words”(《聽見100%的村上春樹》)[M] . 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第121—122頁.
參考文獻:
[1](美)杰·魯賓.《聽見100%的村上春樹》[M] .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2](日)加藤典洋.《村上春樹Yellow Page》[M] . 東京:日本荒地出版社,1996年.
[3](日)中野牧.《村上春樹的世界》[J].《Eureka》,1989年,5月臨時增刊號(第22期):第87—89頁.
[4]林少華.《村上春樹的小說世界及其藝術魅力——<村上春樹文集>總序》[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年:第13—15頁.
[5]鄭栗兒.《遇見百分之百的村上春樹》[M] . 臺北:臺灣海外中文圖書公司,2004年.
[6]張云方.《國境之南是什么》.《聯合報》,2000年11月6號(第78期),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