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徐鉉校訂版的《說文解字》中的“後”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後”的本字及其結構部件的分析加上文獻材料的有力佐證,指出許慎認為“後”之本義為“遲也”有誤。基于徐中舒先生《甲骨文字典》的解字,以漢字歷時和共時的文獻材料為依據,進而分析“後”的本義為“世系在後”,并通過文獻資料的查閱佐證其科學性。
關鍵詞:“後”,說文解字,本義
中圖分類號:H1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0-0000-01
兩千年來,《說文解字》是文字學上的首創之書,也是最有權威之書,是後人閱讀古籍,探討古代文化,研究古文必不可少的橋樑和鑰匙。《說文》是中國語言學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聲讀的字典,《說文》的價值毋庸置疑。但是許慎在《說文》中對部份漢字的字義的歸納,由於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不一定為其本義。本文就《說文·彳部》對“後”字本義的闡釋,提出不同的看法,通過一定的文獻資料佐證,能探尋“後”字本義。
一、《說文》中“後”的本義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寫道:“後,遲也。從彳、么、夊者後也。”《說文·辵部》:“遲,徐行也。從辵犀聲,《詩》曰:‘行道遲遲。’”毛曰:“遲遲,舒行兒。”許慎認為“後”的本義是“徐行”之意。《說文解字注》沿用了許慎的說法并加以補充:“幺者,小也,小而行遲,後可知矣。故從幺夊。會意。”段玉裁肯定了許慎認為“後”是“遲”的說法。可見,關於“後”的本義是“徐行”這一點,前代學者大都同意許慎的說法。
那麼,究竟“後”的本義是否為“徐行”,我們可以通過對“後”的字形結構和組成“後”的部件的意義進行歷時和共時的分析,查閱先秦文獻典籍,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後”是左右結構,左邊是“彳”部,右邊則為上下結構,由“幺”和“夊”兩個部件組成。《說文解字注》補充說明“後”為“會意”,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故,對“後”的各個部件進行分析,便可知其本義。《說文·彳部》:“小步也,象人脛三屬相連也。”“從彳”即有“行走”《說文·幺部》:“幺,小也,象子初生之形。”《說文解字注》:“通俗文曰:‘不長曰幺,細小曰麼。’”故“小而行遲”,然後“後可知矣”。《說文·夊部》:“行遲曳夊夊,象人兩脛有所躧也。”徐中舒說:“象倒止之形,與止同義,均以示行動之意。”可見“後”的三個部件“彳”、“幺”、“夊”皆可表明“後”為動詞,表行走之狀,同時通過三個部件透露出行走過程為緩慢狀。所以不難看出為何許慎將“後”解釋為“徐行”。
二、“後”之本義當爲“世系在後”
“後”是一個出現很早的字。在甲骨文中,“後”有兩種寫法,其一為(一期庫二九五或),與此相似的寫法為(一期乙八七二八),兩字僅為部件“夊”方向相斥,這在甲骨文中實屬平常,可看做一個字。其二為(周甲探四七)。前一種寫法從“彳”省。古文字里有的字從“彳”與不從“彳”是一字的現象很多。金文中“後”寫作(小臣單觶)、(令簋)等等。上文已經提到,“後”是由“彳”、“幺”、“夊”三個部件組成,“夊”在甲骨文中已有,自身便是一個較為古老的漢字,“彳”、“幺”在甲骨文中則不存在。“幺”作為單獨的漢字在金文中存在,並且在較多先秦器皿上出現過,如(父癸爵),大都形狀似數字“8”。小篆“後”寫作,許慎依據小篆的字形結構編寫《說文解字》一書,也就是說,東漢時被看做是“幺”的古字,所以許慎看到“後”的小篆時將其解釋為“從彳、幺、夊者後也”,從而依據會意得出“後”字本義,那麼在金文之前,這一形狀是否被讀作“幺”,則直接影響到“後”字本義。
《甲骨文字典》釋字曰:“從夂從,象繩結之形。文字肇與以前,古人即以結繩記祖孫世系之先後。金文世作,從止結繩,止即足趾。《詩·下武》:‘繩其祖武。’《詩·抑》:‘子孫繩繩。’《詩·螽斯》:‘宜爾子孫繩繩兮。’並即結繩以記世系之實錄,孫字從系,系亦象繩形。蓋父子相繼為世,子之世即系于父之足趾之下,甲骨文字,從止在人上,從夂(倒止)系繩下,即表世系在後之意,此即後之本義。”可見,在甲骨文時期,這一形狀并非一獨立的漢字,而是我們的祖先對“結繩”這一行為的直觀描述,古人爲了記住一件事,就會在繩子上打一個結,以後看到這個結,就會想起這件事,是文字在創造之初就繼承了古代以結繩記其世系之遺制的文化。至於這一形狀,徐中舒先生解釋為“金文世作,從止結繩,止即足趾。”整個甲骨文“後”則理解為上部為結繩記事之行為,下部為所記之事,即子之世系于父之足趾之下,從而得出“世系在後”的本義。其實,“夊”字在甲骨文時期已經存在,甲骨文中寫作,象倒止之形,與止同義,即“象簡化之人足。”
許慎《說文解字》與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對“後”一字本義的認識並不一致,二者的分歧點在對“”這一字符的看法不一。我們認為徐中舒的觀點更為科學。這一字符在金文之前並未被定性為“幺”的古字,而是多因其似結繩之行被用於構字,至金文才約定俗成,作為“幺”的古字。一直沿用至小篆的書寫,後許慎依據六書對其釋義,解釋“後”為動詞,表“徐行”。查閱先秦文獻典籍,則可進一步證實徐中舒的觀點。
三、文獻資料的引證
“後”之本義為“世系在後”,表現的是一種時間上的繼承,即“後”表時間概念。在先秦文獻裏,“俊”表示時間概念的用例相當常見,特別是“(之)後”用在指稱某一時段的時間詞語之後,表示某一情狀實現或完成的時間在該時段之後。
(1)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易·坤》)
(2)八世之後,莫之與京。(《左傳·莊公二十年》)春秋
(3)恐後漏盡宮門閉,請使詔吏開門。(《漢書·佞倖傳·石顯》)
“後”表“徐行”之義,在文獻中出現的較晚,我們檢索到最早的是戰國初年《論語·微子》:
(4)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徐。(《論語·微子》)
由此衍生為表達“位置在后”的空間概念,從而變成典型的方所名詞。
(5)御者執策,立于馬後。(《儀禮·既夕禮》)
綜上所述,根據文獻典籍的記載,“後”在最初的典籍中是表時間概念的詞,至於表動作則是之後才有的詞義。以後逐漸詞義演變,表示“承繼”之義,如戰國時期《商君書·境內》:“陷隊之士知疾鬭,不得斬首隊五人,則陷隊之士、人賜爵一級,死則一人後。”高亨注:“一人後,言家中一人繼承其爵位。”繼而表示“後世、後代”,例如《詩·大雅·瞻卬》:“無忝皇祖,式救爾後。”鄭玄箋:“後,謂子孫也。”上述所講詞義演變為“後”字詞義演變的一脈,作為甲骨文時期就已存在的漢字,其詞義演變的過程是曲折而複雜的,上文就其本義及其引申義做簡單的闡述。
四、結論
許慎《說文解字》:“後,遲也。”本文從“後”字的三個構字部件著手,通過對歷時和共時的材料的分析,得出許慎將其本義解釋為“遲也”的合理性。後從其中的關鍵性部件“幺”著手,證明其在甲骨文時期,“”這一形狀還未約定俗成為“幺”的古字,古人從象形的角度出發,將其理解為“結繩之形”,再聯繫徐中舒先生在《甲骨文字典》中的解字,認為“後”的本義為“世系在後”,表時間概念。再結合先秦文獻典籍的記載,佐證其本義,進而得出結論,“後”之本義為“世系在後”。
參考文獻
[1][漢]許慎撰[宋]徐鉉校訂:《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2][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年。
[4]容庚:《金文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