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左傳》是中國敘事文學的起點和開篇,其敘事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為后世各種體裁的文學創作都提供了藝術借鑒,影響甚為深遠。本文將從敘事方式、敘事手段、敘事視角以及戰爭描寫四個角度對近五年來《左傳》文學敘事研究取得的成果進行逐一探討。
關鍵詞:《左傳》 敘事方式 細節描寫 虛構 敘事視角 戰爭描寫
中圖分類號:I2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0-0000-02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一般認為,《左傳》是為解釋孔子修訂的魯國史書《春秋》而作。然而《春秋》在譴詞造句中頗含微言大義,記事極其簡略,本身并不具有文學性。而《左傳》卻在簡明的敘事中有條不紊地展開復雜的故事情節,其中不乏細節描寫和想象虛構,使其不僅僅只是一部純粹的歷史著作,更是一部具有很高文學價值的著作,而其文學價值主要體現在敘事成就上。《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其在敘事上的成熟標志著中國敘事散文的成熟,它以驚人的敘事能力,把200多年間紛繁復雜、風云變幻的歷史大事,處理得有條不紊、繁而不亂,其敘事技巧被后世作家視為典范。劉知幾言“蓋左氏為文,敘事之最①”。劉熙載亦云:“左氏敘事,紛者整之,孤者輔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運化之方,斯為大備②”。由此可見《左傳》敘事之精善。本文擬從四個方面對近五年來研究《左傳》敘事藝術的著作做一分析、整理和概括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相關看法,以期為《左傳》敘事文學方面的研究作出一點貢獻。
一、敘事方式
《左傳》作為編年史,其敘事情節主要是按時間順序,即按順序的方式展現事情發生、發展和結果的全過程。然而,《左傳》敘事的精妙之處則體現在各種敘事方式的運用上,章學誠把《左傳》敘事分為順敘、逆敘、類敘、次敘等23種,清代馮李驊稱《左傳》:“敘事全由自己剪裁”,其中有正敘、有原敘、有順敘、有倒敘、有實敘、有虛敘、有暗敘、有預敘、有補敘……共列舉了29種敘事手法,雖分類略有繁瑣,但可見《左傳》敘事手法的多樣性。吳美卿、吳曉珊在《<左傳>戰爭描寫藝術三談》中詳細地闡釋了《左傳》中幾種常見的敘事方式并舉例加以說明。順敘,是按照事件發生、發展的時間先后順序來進行敘述的方法,能使事件由頭到尾,次序井然,文氣貫通。倒敘,是把事件的結局提到文章的前邊,然后再從頭按事情原來的發展順序進行敘述的方法。這種寫法,使讀者見其頭而極想知其尾。預敘,即開始就暗示戰爭可能產生的某種結局,使讀者關心這一結局是如何形成的。插敘,是指在敘述中心事件的過程中,根據某種需要,暫時把敘述的線索中斷一下,插入有關的另一段進行敘述,使敘寫內容更加豐富完整,也讓讀者可以得知導致一些特殊情況的特殊原因。補敘,是指在敘述完事件的基本情況后,用三兩句話或一小段話對前邊說的人或事作一些簡單的補充交代。側敘,即側面敘述,作者以旁觀者的立場敘述事件,發表評論。或從事件中人物的角度,來敘述正在發生的事件及場景。何昆對《左傳》這種敘事方式產生的原因和作用都進行了探討,在《<左傳>敘事方式形成的原因》一文中把《左傳》敘事方式產生的原因歸納為三點:第一,受農耕文明背景下形成的時間觀念的影響;第二,受《春秋》編年體例的直接影響;第三,受史官文化傳統的影響。在《<左傳>敘事方式的作用》中將其作用也歸納為三點:第一,避免敘事時間單一、深化事件主旨;第二,促進史傳文學心理描寫的發展;第三,使閱讀者產生獨特的心理體驗和審美感受。
在《左傳》諸多敘事方式中,以預敘為主要特色,對于預敘的研究也比較充分。王有景的《論<左傳>預言敘事藝術》對于這種敘事方式作出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概括,他把預敘分為人事預言與誣夢預言。人事預言是有根有據、相對科學的,它是士人用自己的思考、判斷加以合理的經驗推理對客觀現實所作的分析和推測。另一類是誣夢預言。所謂“誣”,就是關于卜筮、災祥的記錄。凡《左傳》中出現的占卜絕大多數都是應驗了的,這就為歷史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充滿玄機,增添了歷史故事的神秘感和新奇色彩,但為此也受到不少非議,如范寧說:“左氏艷而富,其失也誣。”③但這僅僅就是一種迷信活動嗎?我想作者更多的是想利用它來表達自己的道德觀念。
通觀這些預言,幾乎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左傳》中的重大歷史事件總是前有伏筆,后有照應,預言便是伏筆中的一種常見形式,它使得情節生動完整,前后照應。同時,作者為避免直接生硬的評判,便借用第三人之口說出預言,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感和教化作用。作者所崇尚的德信禮義等道德倫理觀念,以及由此歸結出的以民為本的思想原則統帥和構架著整個預敘結構。眾多的預言例子從對神人關系、君民關系等方面闡釋了維系社會存在的“禮”,成為《左傳》敘事中的一大特色和閃光點。
二、敘事手段
敘事手段的突出表現是細節與虛構。大量的細節描寫貫穿著《左傳》的始終,有的舉重若輕,以小見大,通過細節描寫揭示事情成敗的根本原因;有的展現人物性格;有的刻畫人物容貌、表現人物心理;有的展示人物所處環境、事件發生背景;有的還附加了自己的情感,表達對人物的評點。因此在《左傳》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春秋時期各國重大戰爭事件,而且可以感受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歷史圖畫。韓紅芹《論<左傳>戰爭篇章的細節描寫》中按照作用將細節描寫分為兩類,基本可以概括出《左傳》中細節描寫的風貌。首先,細節描寫在戰爭敘述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細節描寫具有鮮明的傾向性,往往暗示著戰爭勝敗的原因;細節烘托大戰氣氛對戰爭形勢的發展也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戰爭細節描寫表現戰爭的艱苦和雙方的軍心和戰斗力。通過細節描寫,增強了故事情節的曲折性和戲劇性,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其次,細節描寫有助于人物形象的生動刻畫。《左傳》在敘事中刻畫了眾多人物形象,其描寫手段多種多樣,而細節描寫則成為烘托人物形象的一個重要手段。由于《左傳》敘寫時間跨度大,其人物再現的頻率往往極低,很少有反復出現的可能,書中往往抓住歷史人物活動的瞬間,以生動的細節寥寥數筆勾勒出一個形象,即“隨舉一事而為之傳”④。通過細節描寫,使人物形象鮮活飽滿,躍然紙上。
《左傳》的細節描寫是其成為史傳文學的重要原因,這種藝術手法對于后來的文學創作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其細節描寫藝術為后代文人學士所繼承和發展,后來的史傳文學家、小說家乃至于散文家都從中汲取營養,其文學史意義不言而喻。
《左傳》敘事的另一特征是虛構。《左傳》對《春秋》所記事件的詳細經過及細節進行復原,毫無疑問是具有敷衍和虛構成分的。如果仔細比勘《左傳》、《國語》,以及馬王堆出土之《春秋事語》與《史記》等書,發現同一件事件的細節,同一人在同一場景的說話,常常有部分差異。這說明,《左傳》具有基本的事實真實性,而細節方面,卻不一定是真實的。付冬生《淺析<左傳>中的虛構因素》把《左傳》中的虛構因素具體劃分為三個方面:一是記錄了“天道”、“鬼神”、“災祥”、“卜筮”、“夢”等神話迷信活動。二是記錄了人物的內心活動、密室之謀和床第之私等不為人知的秘密。三是記錄了“傳聞異辭”,即廣泛的口耳相傳。《左傳》把原本簡潔明了的《春秋》鋪衍成一個有血有肉,有人物、情節、矛盾沖突,完整的故事,沒有兼收并蓄,沒有想象和虛構,恐難有今天的面貌,想象和虛構也就成為了《左傳》敘事生動性的重要保證。
三、敘事視角
敘述者在進行文本創作時,不可能把客觀世界完完全全復制到文本之中,他需要有一個切入點,以某種眼光來透視、過濾社會生活,將他個人對客觀生活的觀察與體驗,用文字表達出來。那么這個切入點,過濾的眼光,就稱之為敘事視角。敘事視角是《左傳》重要的敘事技巧和策略之一。朱冬《<左傳>敘事角度研究》按照敘事學理論,將《左傳》的敘事視角概括為:第三人稱全知視角的客觀敘述,間或有限知視角的影子。
由于在第三人稱敘事中作者不是故事中的任何一個角色,這使得他可以自由地穿梭遨游于時空,走進任何不為人知的隱秘角落,更加深入地探尋人們行為得失成敗的原因,擁有比第一人稱更大的敘述空間。在作者、故事和讀者的關系上,作者采取了將自己隱蔽起來,讓故事按照生活實際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客觀敘述。敘述者只是一般地概述、介紹、揭示一個故事,不對事件人物作出主觀評價、議論,敘述者隱身于文本當中,盡量讓事件以其本身的狀態呈現出來,努力為我們再現一個真實的過去。《左傳》的客觀敘事是“史書”這一特殊文體對于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史家的基本職責,如果一部史書的出發點是不顧史實的虛構,這部史書的意義也就蕩然無存了。
“所謂全知敘事是指敘事者無所不在,無所不知,有權利知道并說出任何一個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秘密。” 作者要寫出二百五十余年間春秋列國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事,視野相當大。作者不僅要多方收集材料,盡可能全面地載錄歷史,而且要探究其成敗興亡的來龍去脈,因果原委,不采取全知敘事是難以說清歷史事件之間的復雜情況、發展變化和因果關系的。劉春雪《<左傳>中的“君子曰”與敘述人的觀點》將《左傳》的全知視角作出了比較詳細的分析,體現在以下幾點:(1)是對任何人或事情的事無具細的了解。(2)對有些看來別人根本都不可能知曉的事或人的內心的解剖。(3)觀察角度可以隨意調動,根據敘事需要隨時調整敘事角度,具有敘事的權威性,讓讀者相信其敘述的可信。
“所謂限知敘事是指敘述者知道的和人物一樣多,人物不知道的事,敘述者無權敘說。”《左傳》總體上的全知并不排除局部的限知,作者間或借故事中人物之口、人物之眼來觀察事物,表現動態,推動情節進展,這時作者的視野和故事中人物的視野是完全重合的。限知視角的運用極大地增加了文本的真實性,使得敘述委婉曲折,趨于精致化。
四、戰爭描寫
《左傳》敘事最突出的成就表現在戰爭描寫上。朱自清說:“戰爭是個復雜的程序,敘得頭頭是道,已經不易,敘得有聲有色,更難;這差不多全靠忙里有閑,透著優游不迫神兒才成。這卻正是《左傳》著者所擅長的。”⑤《左傳》記錄大小軍事行動三百八十余起,其戰爭描寫通常被視為書中最精彩的部分,集中體現了《左傳》的文學成就。其戰爭描寫涉及的技巧頗多,有些在上文中已經詳細提及,如多種敘事方式的運用,細節描寫和虛構等,因戰爭描寫是《左傳》敘事中的一部分,所以其運用的手法與上文中的敘事手段多有重合,以下僅對其戰爭描寫中的特色部分做一說明。
賀陶樂、王春樂《<左傳>的戰爭描寫藝術》對《左傳》戰爭描寫的總體特色作出的分析,還是比較全面和具體的,它把戰爭描寫的特色分為四個部分:一是高瞻遠矚、洞察全般的總體把握。《左傳》對戰爭常有一個高瞻遠矚、洞察全般的總體把握。尤其是對那些復雜而巨大的爭霸戰爭,作者總要把它放到整個大的歷史背景中,詳細地寫出當時的政治形勢,各國錯綜復雜的關系及其參戰時的心態和戰爭所用的戰略戰術等,從而使我們由某一戰爭個例,就看到一段廣闊復雜的歷史總貌,總結出重要的歷史經驗。二是異彩紛呈、出神入化的細節摹寫。上文已提及,這里不作詳細說明。三是靈巧多樣的敘寫結構,即多種敘事方式的運用,上文已作詳細分析,這里不再重復說明。四是因事見人、因人設(安排)事、自覺層面的寫人。《左傳》不僅非常注意在敘事中用細節刻畫人物性格,還常為寫人而敘事。也就是說所寫的有些事并非依據記事的需要,而是根據寫人的需要,為補充說明、進一步說明人物性格。《左傳》有些戰爭篇章的寫人已上升到一個“自覺”層面:它一般情況是“因事見人”,有時還是“因人設(安排)事”。
汪允,馬宇《多方透視 千秋功就——<左傳>戰爭描寫之我見》從重視智謀與戰術、重視禮義等方面論述了《左傳》戰爭描寫的特點:首先,極力突出了人們的理性思索,對戰爭勝負的總結,對戰局的把握和濃厚的戰略戰術意識。其次,崇尚禮義,把“禮”作為行為準則。正因戰爭是一個綜合體,《左傳》從戰爭的預言、指揮、計謀顯示了其真實性和多變性;寫戰爭中的人物、禮義增加了其多樣性與豐富性,所以《左傳》中關于戰爭的描寫才如此成功。
可以說,《左傳》是一部反映春秋時代歷史事件和社會生活的紀實體的傳記,其敘述事件之完整,描寫之生動形象,人物性格之鮮明而具個性,情節之富于戲劇性,無不體現出成熟的敘事筆法。它高超的敘事藝術,滲透到了兩千多年的中國文學和史學的無數作品中,為后代的許多文人視同典范。因此,今天我們對這部著作進行全面、細致的研究,能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古代文化的優良傳統,這是很有意義的。
注釋
①劉知幾.史通[M].上海:上海書店, 1989.
②劉熙載.藝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③范寧.春秋穀梁傳集解[M].上海:上海書店, 1989.
④章學誠.文史通義校注.中華書局.1994.249頁.
⑤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參考文獻
[1]吳美卿,吳曉珊.《左傳》戰爭描寫藝術三談.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11).
[2]何昆.《左傳》敘事方式形成的原因.哈爾濱學院學報,2010,(3).
[3]何昆.《左傳》敘事方式的作用. 黑龍江史志,2008,(14).
[4]王有景.論《左傳》預言敘事藝術.運城學院學報,2006,(12).
[5]韓紅芹. 論《左傳》戰爭篇章的細節描寫.安徽文學,2008,(2).
[6]付冬生. 淺析《左傳》中的虛構因素.懷化學院學報,2007,(5).
[7]朱冬.《左傳》敘事角度研究.文教資料,2006年1月號下旬刊.
[8]劉春雪.《左傳》中的“君子曰”與敘述人的觀點.理論觀察,2009年第6期.
[9]賀陶樂,王春樂《<左傳>的戰爭描寫藝術》. 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8).
[10]汪允,馬宇《多方透視 千秋功就——<左傳>戰爭描寫之我見》. 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