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0-0000-0童語言的發展受認識,生理,語言的內在機制,家族及社會環境等多因素的綜合運用。兒童在客觀環境的作用下,通過同化和適應來學習語音,其學習語音的過程和之力成長的過程是一致的。他們學習語音不是本能的,自然的過程,而是兒童認識能力和環境共同作業的結果,同時,強調智力成長和語音發展之間的聯系,關注兒童的經驗背景和成長中的智力對其交往能力的影響。
對于兒童語音學習很難把握的原因有一下幾點:
1.兒童屬于年齡較小時期,貪玩、易哭鬧、不易合作;
2.兒童發音不穩定、不易記錄;
3.研究人員缺乏語音學知識,有很多不專業的人士,只是對這個很有興趣,而且試驗設施落后。
由此可見,語音學知識的問題尤為重要,為了兒童更好的發展,應多做有關兒童語音的研究。
一、關于兒童雙語語音的問題:
對于兒童語音學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在現代社會,學習英語,或者其他語言已經在兒童時期就開始了,但是傳統漢語語音學和西方語音學主流不接軌,這就是為什么兒童語音研究很難把握的另一個方面。例如,傳統漢語語音學認為一個普通話音節有三部分:聲母,韻母和聲調,而西方語音學則將一個音節分為兩部分,音節首輔音和音節中除音節首輔音外所有的音位。有一些研究人員用漢語拼音記錄發音,可是,兒童的發音往往會出現普通話意外的發音,也就是說這些“非法”音位無法用拼音來記錄,比如兒童發“姑姑”這個詞的音時,有的孩子會發成“du du”,研究人員用其他“非法”拼音記錄下這一發音后,等到過些時間準備研究時就會想這到底是“讀讀”是“讀書”的意思呢還是其他發音規范的詞組,這就會為研究帶來麻煩,還會引起研究錯誤。在兒童時期學習雙語更有利于以后的發展,對于第二語言的學習,最要緊的并非詞匯記憶,而是語感的把握,傳統的死記硬背的外語教學漠視已經造成了花大量的時間學習外語卻不能開口說的惡果,所以學前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必要煩死這種教育模式,在兒童語言發展敏感期間更多地通過聽覺刺激,為其創造良好的第二語言環境,以促進兒童第二語言語感的培養和對語法的熟悉。
二、兒童語音學習的可塑性與認識:
語言學習的敏感期為0—5歲。一歲以內的嬰兒會辨認口語中的單詞和其他較小的語言單位,并對母語的韻律產生敏感;6—9個月的嬰兒能對語言輸入的特征進行處理;9個月的嬰兒能關注音位順序;12個月左右的嬰兒可以說出最初的詞匯;到兩歲時嬰兒能理解和表達的詞匯量猛增,語言學習迅速而有效,到兩歲半時,兒童已會造句···所以說,在兒童時期要讓他們學習正確的有效的語音,并培養其發音習慣,但是兒童的認知特點決定了他們對任何新經驗都具有極度的開放性,他們更需要和愿意接受心游戲的規則,很容易將新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思想,他們模仿能力強,聽覺敏銳,心理上的障礙少,他們還喜歡玩,喜歡唱歌,喜歡畫畫,喜歡表演和游戲,喜歡動手操作,喜歡探究和想象,這些特點,有利于兒童從小就學習語音的發音,所以家長的學前教育者應該以游戲的形式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讓兒童能體驗語言交往的樂趣,為兒童編寫的教材應該充分考慮到這些特點,否則他們就會感覺學習起來枯燥無味,這樣反而會降低他們的興趣。
三、兒童語言學習的重要點:
對于人,尤其對于兒童來說,在學習語言的時候最重要的是練習和實踐,而不是每天一味埋頭在書本語法中背個不停,比如,我們都知道she和he的區別,但是在使用的時候任免不了會說錯,歸根到底,還是要有足夠的實踐機會,再如,為什么附屬時,有些詞要加-s或-es。
四、對于兒童學習不同音位快慢的理解:
研究表明,發音部位靠前的輔音早于發音部位靠后的輔音,塞音早于摩擦音,鼻音早于非鼻音。由于先習得的因為是那些容易發出和辨識的音位,因而不同語言背景的兒童在習得音位的早晚和速度上會有相似處。如果一個音位在某一語音系統中的功能負載量比其他另一語音系統中大,那么這一音位在前一語言中的習得會早于后者。兒童學習不同音位快慢還因為兒童的性別(通常認為女孩比男孩學話早,口齒清晰)、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兄弟姐妹中的排行、智力、性格、思維方式等社會因素,還有許多個人因素。
小結:
通過以上的研究和論證,我了解到兒童語言研究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受種種因素制約,確認這些因素的作用的重要程度將會加深和擴展人們對語言習得機制的了解,對兒童語音習得研究,有助于兒童早期語言能力的開發和訓練方法提供理論依據,衡量兒童的語音發展是否正常,有利于語音障礙的診斷,幫助發聲有障礙的兒童盡早可以說出他們心中的愛。兒童語音研究是個艱難的工作,我們必須把握兒童心理生理的各個方面,從而可以更加順利地開展兒童語言研究工作。
參考文獻:
[1]《普通話兒童的語音習得》祝華,李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