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是交際的載體。英文電影臺詞翻譯是跨文化交際的一個方式。本文在對功能對等理論的闡述基礎上,結合電影臺詞實例分析,提出幾種電影臺詞翻譯方法。
關鍵詞:功能對等 英文電影臺詞翻譯 策略
中圖分類號:H 315. 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0-0000-02
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我們提供了多種獲取信息的渠道。我國這幾年大力推進了影視文化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加強了與外國的交流,大量外文電影涌入中國,英文電影占絕大部分,中國觀眾在欣賞電影藝術的同時也感受到了異國文化。由于語言障礙,大多數觀眾只能依靠配音或者字幕來獲得信息,但保留原聲的字幕翻譯版更受大眾歡迎。目前,字幕翻譯大多是由英語愛好者自發翻譯完成上傳到網絡上的,因此翻譯質量參差不齊。本文試圖從功能對等的視角探討英文字幕翻譯技巧,希望能給字幕翻譯者提供一些幫助。
一、功能對等理論
“功能對等”理論,是由美國語言學家尤金?A?奈達提出的。奈達認為,翻譯是從語義到文體再現源語信息的過程,此過程需要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來表達。當然,語言之間是不存在絕對的對等。他認為,翻譯的過程中必須辨別翻譯的不同類型,以確定不同的對等原則,根據信息的本質、作者的目的以及譯者的目的、受眾的類型等因素,對翻譯進行分類。即根據信息的本質,確定內容和形式何為翻譯的主要考慮因素;根據作者及譯者目的,確定翻譯的預期目的是提供知識、引起情感反應,還是建議某種特有的行為舉止。他希望讀者達到完全的理解,并使翻譯完成某種祈使功能。翻譯過程中的對等包括了詞匯、詞義、風格和文體的對等,具體說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詞匯對等2.句法對等3.篇章對等4.文體對等。在這四個方面,奈達認為,意義遠比形式更重要。在翻譯實踐過程中,形式很可能阻礙源語意義的準確表達,造成文化交流障礙。在意義和形式不能同時兼顧的時候,譯者只有舍棄形式對等,通過在譯文中改變原文的形式達到再現原文語義和文化的目的。
二、字幕翻譯
字幕翻譯制作成本低、速度快,目前是影視翻譯工作者的主要選擇,而且它保留了電影中的原聲,使觀眾能更真切地體會影片最原始的風貌,也得到廣大影視愛好者的歡迎。字幕翻譯的本質是一個交際的過程,是字幕翻譯者與源語影片演員的交際和字幕翻譯者與目的語觀眾的交際的綜合。因為文化差異,字幕翻譯中也存在著許多難題,像一些宗教用語,具有特定文化意義的言語等,如何處理這些特殊語言會影響到影片的質量和觀眾對影片的理解。英漢兩種語言很難有字面上完全對等的情況,這就需要字幕翻譯者將源語的深層結構轉換成目的語的表層結構,即用目的語觀眾容易理解的語言表達源語影片中的意思,這樣觀眾欣賞影片才會更加輕松、愉悅,才會是一種享受,才會引起情感反應。同時,字幕翻譯還受時間和空間兩個因素的限制,這就對字幕翻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注意翻譯策略,精選語言,力求譯文簡潔,一目了然。
三、字幕翻譯策略
(一)直譯
當源語影片演員和目的語觀眾有相同或相似的認知環境時,即沒有出現文化差異的情況時,譯者可采取直譯法,這也遵從了奈達的“四個對等”,也達到了翻譯最基本的要求:簡潔、明了。一部電影大部分內容都可以運用直譯法來處理。
(二)歸化和異化
字幕翻譯是為目的語觀眾服務的,因此要譯者充分考慮到目的語觀眾的接受能力。在直譯法無法完成源語和目的語無縫轉換的時候,譯者可以考慮歸化和異化的翻譯策略。“歸化(adaptation),就是翻譯是以目的語的語言形式、表達習慣和文化傳統為參照;異化(alienation),則盡量沿用源語的語言風格和文化概念?!保f運會,2012)這也符合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歸化和異化的目的就是達到功能對等,使譯文更加容易被目的語觀眾理解和接受。例如:
(1)Who's that sad little person?(電影 The Devil Wears Prada 《穿普拉達的惡魔》)
譯文:那個可憐蟲是誰?
Little person還有“小人”的意思,如果在這里這樣翻譯顯然是不恰當的,因為這句話是出現在下面這個場景:安妮?海瑟薇飾演的安迪去《天橋》時尚雜志面試工作,一番自我介紹后主編米蘭達沒有理會她,她面色尷尬,只能悻悻離開,奈杰爾此時說出的那句話。從影片前后關聯來看,little person 在這里譯為“可憐蟲”很貼切,準確生動地反映出安迪當時尷尬難堪的境地。如果譯為“小人”就前言不搭后語,影片要表達的意思就很模糊了。
(2)I promise, Same Andy, better clothes.
譯文: 我保證,內容不變,包裝更好。(電影The Devil Wears Prada 《穿著普拉達的惡魔》)
這句話是安迪向她的男朋友保證她只是在《天橋》這個時尚雜志工作而已,不會因為環境的改變而改變自己的理想,追求和性格。如果此句直譯為“我保證,一樣的安迪,更好的衣服”顯得太膚淺,不能把安迪的精神追求和她所處的時尚工作環境體現出來。因此,歸化成“內容不變,包裝更好”與電影內容更相符。
(3)You'll never see eye to eye.
譯文: 你倆從來就沒有面對面好好談過。(電影The Proposal《假結婚》)
這是在安卓和塔特假扮結婚失敗后,安卓和他父親發生爭吵,安卓奶奶為了平息兩人的爭執,假裝心臟病突發,被家人送到直升機上對安卓和他父親說的話。\"Eye to eye\"從字面意思來看是眼對眼,這里歸化為“面對面談話”更能準確表達出奶奶對安卓和他父親的勸告之情,希望一家人能心平氣和的談話,相互信任,建立融洽父子關系的強烈愿望。
(4)From that day on, we were always together; Tenny and me was like peas and carrots.(電影 Forrest
Gump-《阿甘正傳》)
譯文:從那天之后,我們就總在一起,形影不離。其中peas and carrots直譯的話就是“豌豆和胡蘿卜”,中國觀眾無法理解其中的含義。在歐美國家,豌豆和胡羅卜常用在一起做菜,原文用此比喻形容兩人關系親密。因此此處歸化為“形影不離”就準確傳達了源語信息。
(5)spring uplike mushroom
譯文:如雨后春筍
其中mushroom本事“蘑菇”之意,怎么譯成了“春筍”,而不是直譯為“雨后蘑菇”,因為在中文里,有一個人們更為熟悉的成語是“雨后春筍”。歸化后的翻譯將源語信息形象的傳達了出來,而且目的語接受者理解起來也毫無問題。
(6)Anna: We were in love. We used to meet in secret. It was like Gone with the Wind, but there was no tommorrow. (Love at First Sight)
譯文:安娜:我……相愛了。常常秘密約會,可不久便分手了,一切煙消云散?!兑灰婄娗椤?/p>
Gone with the Wind 是家喻戶曉的小說《飄》,但在這里翻譯成飄會顯得很突兀,造成觀眾理解障礙,因此取其字面意思“隨風飄走”, 根據意義歸化為“煙消云散”更為貼切?!讹h》里有一句很經典的臺詞,\"Tommorrow is another day.\" 但是這里\"there was no tommorrow\" 表明了主人公之間沒有戀愛關系了,因此歸化為“不久便分手了”,讓觀眾一下抓住影片內容。
異化可以解決源語中的文化歸屬問題,例如有特定色彩的詞,God, My Lord, Thank Godness等,還可以解決英語國家特有的節日,傳統,地名等。異化使譯者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的語言文化特征。
(三)加注釋
加注釋是指在直譯的基礎上加一些信息,既保留源語的文化特點和魅力,又讓目的語觀眾容易理解。例如:
Link: Which means we got to get him on board.(林肯:就是說我們必須拉他下水。)
Sucre: Forget it. The guy’s a boy scout.(算了吧,他是一個童子軍——意指聽話,遵守紀律。)(Prisons Break)《越獄》
“a boy scout”是童子軍的意思,大多數人都知道童子軍,但對童子軍的確切含義不一定清楚明了,因此譯者在后面加注,適當增加一些信息,從而幫助目的語觀眾理解源語的意義。
四、結語
電影翻譯是集翻譯、藝術于一體的語言創造,是連接源語言和目的語觀眾的紐帶。精彩的電影臺詞翻譯能做到保持原文的韻味,又能讓目的語觀眾輕松理解影片內容。迄今為止,電影臺詞翻譯沒有一套固定的理論指導,但功能對等翻譯理論為電影臺詞翻譯提供了更靈活更實用的標準,因為它強調的是交際的對等,更符合電影本身就是一種交際載體的本質,譯者可以有更大的自由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靈活地進行翻譯實踐。
參考文獻:
[1]Nida,E.and Taber,C.(1969)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ng, Brill: Leyden
[2]錢紹昌. 影視翻譯——翻譯園地中愈來愈重要的領域[J].中國翻譯,2000(01)
[3]段志聰.英語影視劇字母翻譯方法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5)
[4]韋運會.論英文電影字幕翻譯的基本要素與方法.[J].電影文學,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