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關于19世紀美國的浪漫主義詩人布萊恩特對死亡藝術的追求以及對自然及現實事物的思考并對人生存的意義與命運狀態作了深刻探索,布萊思特走向超然,走向更高存在形式。樂觀而悲壯,在大自然的中尋求自己的價值和寄托。
關鍵詞:自然;死亡; 超驗主義
中圖分類號:I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0-0000-01
一.布萊恩特的時代背景及其聲譽
威廉·柯倫·布萊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是美國最早獲得世界聲譽的本土詩人,被稱作“美國詩歌之父”,作為美國首位重要的自然派詩人,經常被稱為“美國的華茲沃華斯”。《死亡隨想》是他在17歲之前創作的,表達了死亡不可避免、人們必須接受的哲學理念。他處于美國浪漫主義時期,當時的文學既具有繼承傳統風格的模仿的成分又有超驗主義的自己的特點,布萊恩特以及其他新英格蘭派詩人都模仿過英國和歐洲的作家,從英國新古典主義中尋求靈感。新古典主義的主題往往只有一個,通常有“家庭,親人,自然和完美的愛”。采用傳統的五步抑揚格,大多采用英式英語,有時用老套的象征主義,但是沒有他們就沒有“繁榮的英格蘭時代”。
二.《死亡冥想》中的宗教因素
布萊恩特的生活和創作處于歐洲模式的清教主義向美國本土的浪漫主義先驗論的過渡時期。布賴恩特生于一個清教徒家庭,其祖父信奉的是以加爾文主義為核心的新教,他所信奉的原則是清教主義的正義。布萊恩特受其祖父影響,從自然觀點發展出的死亡觀,象征著清教徒對人類最終命運的徹底決裂態度。清教主義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和對道德純正,也強調人與上帝之間的直接聯系,也僵硬的信奉關于原罪和命運生前決定等教義,并帶有虛無主義思想即死亡是為來世做準備。然而布萊恩特也遵從先驗主義的一般特征,視死亡為自然界的一部份、是我們人類的命運以及最公平的結局。他以舒適安逸的態度看待死亡,而是不論是誰都會走上此途,有期待來世和信奉命運的傾向。萊恩特補充說明,人應該對死亡坦然且無所畏懼地活在當下:當生命面臨死亡的召喚,你就如同夜里采石場的奴隸般身不由己。死亡就如同將他囚禁于土牢,但是透過堅定信任的支持與安慰,進入墳墓就如同被舒服的躺椅層層包裹,他將帶著愉快的夢境沉沉睡去。他找到了自己心中的“向導”, 建立起了一種類似于宗教的情結,從而堅定了自己對未來的信心和對生命的執著。
三.《死亡冥想》中的超驗自然主義
布萊恩特從小體弱,他的父親要他在樹林中做漫長的散步以增強他的體質,這些運動讓他真正的接觸自然,融入自然并對于自然的濃厚興趣。他的詩歌也就與自然結下了不解之緣。超驗主義的自然觀要人們用全新的眼光看待自然,撇開其實用價值,讓人們在與自然面對面的接觸中激發出靈感獲得啟迪。超驗主義者強調超靈魂與個性,認為宇宙萬物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同樣死亡也是大自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的靈魂與超靈結合的途徑。布萊恩特是一位堅定的自由主義者,他的信念始終體現在他對大自然的態度上,他認為人和自然是和諧的統一體,人的本性和自然的法則是互相關聯的。布萊恩特勸慰人們應該平和地去接受一切,因為上帝創作了一切、安排了一切、命定了一切。布萊恩特同時還認為生機勃勃的大自然是無處不在的上帝的顯身。布萊恩特的《死亡冥想》中,用死亡來解釋了人類該如何適用大自然的真理。死亡使眾生平等,使人們回歸大自然母親的懷抱。布萊恩特筆下的自然和生命的變遷循環表明大自然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去安撫人類并指引上帝的旨意。布萊恩特在《死亡冥想》中提到自然對于熱愛她的人,會在這人快樂時“含著笑意/講得優美動聽”,會在這人憂傷時“悄悄帶走傷痛”。布萊恩特熱衷于美國獨特的民族文學,歌頌美國的崇山峻嶺、樹木河川。大自然既是布萊恩特詩歌創作的源泉和主題。布萊恩特的詩歌人、自然、上帝共存的關系是“天人合一”的關系。
四.《死亡冥想》中的獨特的死亡藝術
在《死亡隨想曲》中,布萊恩特不是簡單的描寫某一個人的死亡,他通過探索死亡與人生的關系來揭示主題。他客觀地指出:人生千變萬化,命運各異,死亡是最終的歸宿,但它對每一個又都是最公平的。在其作品中,布萊恩特大多描寫物或自我的死亡,他將死亡視作一次旅行,一次復歸自然和上帝的旅程,也是一個新的生命循環的起點。靈魂總是在經歷孤獨,茫然,沉淀之后得到再生。他的詩歌中,死亡總帶有一種濃重的宿命色彩。詩人倡導人們遵從自然地指引,靈魂才可吸取力量,處理好與眾多“他者”的關系,以尋求生活中自我的價值。在《死亡隨想曲》中,整個語調沒有帶任何面對死亡的悲傷和惆悵,而是表現出了人生的勇敢和堅強,充滿了淡泊和凜然。正如《圣經》所言,人本來就是泥土,最終也將回歸泥土。詩人在這首詩中抒發了融入自然,回歸大地的渴望:死亡是上帝對一切罪行的清洗,滌蕩,也是對靈魂的改造。詩人呼吁世人勇敢的交付自我,贊美死神:“Raise then the hymn to Death.Deliverer!”在《死亡冥思》中,靈魂復歸再生”的主題表達得最為突出。自然會撫慰悲傷,讓人不再“shudder and glow sick at heart”。“Thy image.Earth,that nourished thee,shall claim,/Thy growth,to be resolved to earth again,從自然中吸取能量,充滿希望地處理好與自然萬物的關系,以尋求自我的人生價值。 死亡是神的旨意,上帝的回歸,是與萬物想通,歸于那神圣的“一”,達到生命的完整。在《死亡冥思》中,哀影、壽衣、等暗淡的意象與田野、河川、太陽等明朗的的意象并存,和緩情調先是轉為悲傷,然后轉為和諧愉悅寧靜,因為The golden sun,The planets,all the infinite host of heaven此時死亡的悲涼與黑暗掃除了。《死亡冥想》中的死亡觀也意味著一種形式自由,詩人倡導遵從上帝的指引與自然的節奏,靈魂才得以解脫,新生命得以延續。
五.由詩作主題引發的人生思考與啟示
布賴恩特對死亡這種樂觀淡泊態度,也與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有關,詩歌給他帶來了聲譽與財富,這或許就是為何他不能像其他詩人那樣理解死亡,為何不能那樣直接描寫死亡,只能用抽象的死亡來寫他的《死亡冥想》。布賴恩特對死亡的沉思為他達成了他凈化啟迪他人的藝術追求??梢哉f死亡是一種高級形式,是一種藝術,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重生與升華,秋天葉子落了,但它不是\"真\"的死了。因為它又成為泥土的一部分了,在春天成為一個新生命的種子,落葉歸根,人的生命也許也是這樣。每個生命都將必然的面對死亡。因此生命成為一個有限度的過程,死亡也就成了生命的最終意義。從無到有,是一種過渡,從有到無也是一種過渡。一個生命出現了,周圍的人將為之欣喜。同樣一個生命消失了,周圍的人將為之悲痛。除去人與人之間的復雜的感情,我們并沒有想過對一個本質生命的出現與消失而欣喜或悲痛的內在的真正原因。除去感情,生或死僅僅只是一種自然現象而已。真正的能夠以淡泊的心態面對死亡,那是我們對生命有了真正的認識。
參考文獻:
[1]布萊恩特,美國作家 《死亡冥想》和《致水鳥》
[2]愛默生,美國作家 《論自然》
[3]史志康,《美國文學背景概觀》上海外語出版社
[4]李蓓蕾,《憂郁的愉悅中再生與感傷的豁達中升華》,柳州師專學報
[5]Brown, Charles, William Cullen Bryant .Scribner, 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