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在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中一直是一個重要環節,如何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是高校英語教師總在關心的問題。本文從分析傳統英語閱讀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基于圖式理論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關鍵詞:圖式理論;大學英語;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I-13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0-0000-01
傳統閱讀教學中存在的缺陷
傳統的閱讀理論把閱讀過程看作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是一個自下而上的模式,即從文本到人腦的過程。這種模式把讀者看為由字母—單詞—短語—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者。受此理論的影響,一些教師認為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就應該從單詞出發,只要弄懂文中的每一個詞,每一個句子的含義就能完成該文章的理解過程。于是在教學過程中,該部分教師往往是從幫助學生解決文中的生詞、難句入手,把教學重點放在了詞匯和語法上。這樣的教法帶來的影響是,課堂教學和學生的閱讀效率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一遇到生詞,就會中斷閱讀去查詞典,從而無法順暢的閱讀和掌握整篇文章,更不能有效地從文章中提取所需信息。
讓學生積累更多的單詞,擴大其詞匯量,掌握文中出現的復雜句式不應是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唯一的目的,我們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能高效地、快速地從文中提取所需信息的閱讀能力,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后續學習。傳統的閱讀教學方法在達成這一教學目的上明顯地存在不足。
1、圖式理論與閱讀的關系
“圖式”(schemata)一詞來自希臘語,最初是由康德作為一個哲學概念提出來的,他認為概念只有和個人已知相聯系才具有意義。現代圖式理論中的“圖式”這一概念的發展主要歸功于德國心理學家巴特利特(F.Bartlett)。他認為圖式是“指一種對于過去反應的積極的組織,也可以叫做過去的經驗,這種經驗在有機體的反應中,總是經常起作用”。而后來,著名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Piaget)認為圖式是一組認知心理結構,人們根據這些結構來順應、選擇或構建相關情景,從而理解各種語篇或話語。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們認識新事物,并不是完全被動地認知,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大腦中已形成的圖式。
在閱讀理解研究中,我們一般將圖式分為形式圖式和內容圖式兩種。形式圖式指的是有關各種文章類型、修辭結構之間差別的背景知識,內容圖式則是指有關文章內容所涉及的背景知識。形式圖式和內容圖式對于讀者能否成功進行閱讀理解是至關重要的。如果讀者在閱讀時未具備適當圖式,是無法理解文章意思。如果讀者或許具備了適當的圖式,但是讀物的作者未能提供充分的線索使讀者的圖式發生作用,也是無法理解文章意思的。
根據圖式理論,文章的理解需要兩種信息處理模式,即自上而下模式和自下而上模式。而且必須兩種模式相互結合相互作用才能形成理解的全過程。“自上而下”的模式是讀者根據先前的經歷和背景知識預測輸入的信息,并對這種預測予以肯定或否定。“自下而上”的模式是對單個的語言進行分析的過程,即對文本語言的各個層面(即詞、句、篇章)逐一解碼。輸入頭腦中的信息起始于最基本的具體圖式。這些具體圖式聚合成較大的高層次圖式,從而激發頭腦中較大的圖式發揮作用。前者模式加速信息的吸收或同化,有助于讀者消除歧義,后者模式使讀者容易注意到新信息,注意到那些與他們所設想的話語內容和結構不相符的信息。這兩種模式在有經驗的讀者閱讀理解過程中總是不斷交替使用的。
2、圖式理論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
2.1利用圖式理論引導學生從語篇語義入手閱讀材料
在教學中,不少教師過多地側重“自下而上模式”,認為讀者只要逐字逐句讀懂文章,便能理解文章的意思。這種模式忽視了對語篇的理解,缺乏對文章整體意義的把握,結果導致學生陷入孤立地研究與處理詞義和結構的誤區,閱讀效率低下。就計算機專業大學英語課而言,這樣的閱讀教學或許可以讓學生記住文中的某一些專業詞語或寫作句式,卻無法讓學生有效地從整體上掌握語篇意思,無法弄清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也無法有效地從文中提取所需信息。
我們不要過多地停留在解決文中生詞、術語、句式上,而要從全局把握篇章,從結構上對其進行理解。英語精讀、泛讀教材的編寫也體現了這一訴求。在進行閱讀之前,教師先就文章的中心思想提出問題來,讓學生帶著問題,快速瀏覽以了解文章的大意。略讀(skimming)方法的重點是文章的開頭、結尾以及各段落的開頭和結尾,其余部分一掃而過。通過略讀,學生可檢測自己閱讀之前對文章內容預測的準確度。然后可讓學生們就自己對文章的大概了解,相互交換信息,促成對語篇語義的進一步掌握。這樣的閱讀體驗,有助于提高學生相應的閱讀技巧和閱讀能力。
2.2擴大知識面,豐富內容圖式
內容圖式是提高閱讀理解水平的重要構建圖式,教師需要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如,要求學生盡可能多地閱讀各類書籍,建立起豐富的內容圖式,更好地理解目的語。所有這些圖式中的知識形成了學生所具有的理論框架,從而建立起比較牢固的內容圖式。
大學英語閱讀材料不僅能夠讓學生獲得專業的知識,也能讓學生了解并掌握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擴大知識面,豐富學生內容圖式于閱讀教學而言,有助于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增強對文章的理解,體會作者意圖,對學生的后續學習和今后的工作很有幫助,有助于他們提高專業素養。從這個目的出發,教學中教師應合理開發和利用課內外閱讀材料,加大背景文化知識的介紹,擴大學生的視野,以豐富學生的構思式圖式知識。同時,教師可以發動學生收集有關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深刻理解社會文化知識。如,閱讀材料談到圣誕節,可以用中國的春節加以對比,幫助建立圖式,也可利用原版VCD指導學生觀察外國風土人情,使學生獲得較為直觀的文化背景知識。還可以在課前盡量讓學生利用互聯網獲取相關的背景知識,課后安排大量的附有自我測試功能的閱讀練習材料,供學生自由閱讀。這些課前課后的活動都有益于豐富學生的內容圖式。
2.3指導學生對閱讀內容進行預測
由圖式結構來看,閱讀不是一個被動過程,閱讀是一個主動的由預測到驗證的過程,是學生與閱讀文章的作者進行認知交流的過程。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生詞時,不應停止閱讀,去查詞典,而應該根據上下文的相關內容,進行大膽預測,保持閱讀速度,在讀完全文之后,再判斷該生詞的預測含義是否正確。
教師還應該讓學生知道文章的標題,首尾段以及各段的首尾句(有時是中間句)通常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一般都包含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從中可以明白主題思想。閱讀時,指導學生結合圖式修正預測,多問幾個how、what、why來幫助理解文章。這樣的閱讀練習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有助于激發學生調動認知圖式,用已有的信息進行推理想象,推測未知的信息。
結語
閱讀是一系列非常復雜的心智活動,相比傳統的閱讀理論,圖式理論具有一定的先進性,該理論強調了讀者在閱讀中的積極作用,以及讀者與閱讀材料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閱讀教學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在閱讀理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努力激活學生頭腦中的已存圖式,幫助學生建立起形式圖式和內容圖式,充分利用文化背景知識,養成良好地閱讀習慣,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利用圖式理論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和途徑。
基金號: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面上課題“圖式理論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編號:12SB335)和四川職業技術學院校級課題“圖式理論在翻譯不確定性中的應用”(編號:2011R02)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鄧剛,《基于網絡條件下的英語閱讀》,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2]李楠,《圖式理論在廣告篇生成和理解中的作用》,《作家》,2008年4期
[3]齊穎,《英語教學中的圖式教學》,《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2年12期
[4]吳蘇勤,《圖式理論及其在高職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科教文匯》,2010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