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第一大股東對制造業企業公司治理的影響分析,論述如何加強股東對制造業企業的治理,從而降低代理成本,實現股東利益和公司利潤最大化。研究第一大股東對制造業企業公司治理的影響,對于提高我國上市公司經營管理水平,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升企業業績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第一大股東,制造業企業,公司治理,影響
中圖分類號:F830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0-0000-02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制造業企業經濟的發展在中國國民經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而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國有經濟的戰略性改組和調整。在制造業企業國有經濟的戰略性改組和調整中,如何認識第一大股東的地位和作用,第一大股東的所有權性質、第一大股東的變更對公司治理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等,已成為當前人們關注的核心問題。
一、制造業企業第一大股東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制造業企業第一大股東的現狀
我國制造業企業的第一大股東大多為控股股東。這是因為,在我國制造業企業的股本結構中,第一大股東因其掌握的股權優勢通常能夠絕對地控制公司的運作。一般認為,控股股東包括:占據51%以上絕對控股份額的股東;不占絕對控股地位,但相對于其他股東,其持股比例處于優勢,而且其他股東股權分散且聯合困難。
(二)制造業企業第一大股東存在的問題
國際上通常將控股股東所必要的持股比例界定在20%~25%。據Leech和Leahy分析,如果第一大股東表決權比例超過25%,則在表決權爭奪中,就比較容易贏得大多數其他股東支持,處于優勢表決權地位。當前眾多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一股獨大”容易導致公司治理的權力制衡機制失效,從而引發大股東對外部小股東的嚴重侵害。多年來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經營不善、盈余管理現象盛行以及市場操縱行為,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一股獨大”誘發的后果。
二、第一大股東所有權性質對法人治理的影響分析及對策
(一)第一大股東的所有權性質對法人治理的影響分析
與國家控股的制造業企業相比,第一大股東為非國家控股的制造業企業明顯地具有更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其所有者缺位的情況比國家控股的企業要好得多。斯道延·坦尼夫等人(2002)的調查指出:在制造業企業的董事會中,非國家股的股東最有影響力,他們選擇的董事占了由股東選舉的董事的48%;而國家股股東選擇的董事只占了由股東選擇的董事的21%。而且,國家委派的監督者和國有法人委派的監督者也有著顯然的差異,例如,前者更多的是來自政府部門,而后者則更多的是來自企業,他們較之政府官員有更多的專業背景,更了解企業的內部運作和外部環境。
(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對策
(1)實行股權多元化和投資主體多元化
股權結構的合理性,能有效地對董事、監事和高級經理人員實行監督約束。針對目前我國制造業企業股權結構集中的現象,應實行股權多元化,廣泛吸收非國有資本入股,這樣,企業的老板就由一個變成兩個或多個,那么國有股東就變成多個中的一個,因此不可能再搞一言堂并負無限責任了。同時,各家股東出于維護各自利益的需要,都會極力排斥任一股東因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而使其他股東利益受損的行為。
(2)規范和完善董事會的運作
在法人治理結構中,董事會是核心。因為對于股東而言,董事會是受托者,接受股東的委托實現股東對資產保值增值的要求,對于經理層而言,董事會又是委托者,授權經理層開展公司經營活動并其實施監督和控制,以實現其經營目標。董事會的治理水平是整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水平的縮影,如果公司的董事會治理出現問題,輕則影響公司經營效益,重則將會遭受滅頂之災。
(3)強化監事會的作用
監事會如果能起到真正的監督作用,對于保障企業的健康發展,規范公司的日常運作,將具有深遠的意義。因此,國有企業都應按照《國有企業監事會暫行條例》的規定健全企業監事會制度,完善監督機制。首先,要在制度上保證監事要知事。其次,要優化監事會的成員結構。
(4)規范經理層的運作機制
要調動經理人員的積極性,使其既享有充分的經營管理權,又盡職盡責地履行義務,最大限度地落實董事會決議,實現股東利益,必須建立起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5)實行職工參與公司治理的制度
近年來,公司職工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職工參與公司治理,既是人的經濟價值的提高,也是緩和勞資沖突以提高公司組織效率的需要。為了充分發揮職工的主人翁意識,更應當創造條件讓職工參與公司法人治理:
(6)允許銀行等金融機構介入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商業銀行在對公司進行評估的基礎上,介入公司的內部治理機構,進行權力滲透和干預公司的經營活動,就能促使其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若在經濟狀況不好時,還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進一步投資或接管,促使企業扭轉局面,達到償債的目的。日本的主辦銀行制度、德國的主持銀行制度,都體現了金融機構在公司治理結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可以作為我國的借鑒。
三、第一大股東所有權性質對財務治理的影響分析及對策
(一)第一大股東的所有權性質對財務治理的影響分析
從表4.1中財務治理的控制變量上我們可以看出兩類制造業企業之間存在的差異。正如人們預料的那樣,第一大股東為國家股股東的制造業企業有著更大的規模Lnsize、更高的財務杠桿比率Finaleve和更長的上市時間Age。同時,與規模相對應,這類公司的銷售額Lnsales也顯著地高于非國家股股東的公司。然而,第一大股東為非國家股股東的制造業企業在收購兼并Aram和關聯交易Abusines事項上卻顯著地高于前者。國家股股東的公司更高的財務杠桿比率Finaleve和更長的上市時間Age表明,這類公司在首次公開發行和獲得長期貸款上均得到了政府的照顧,而非國家股股東的制造業企業更多的收購兼并Aram和關聯交易Abusines事項表明,這類制造業企業在經營上更具靈活性,其高級管理層更容易受到來自外部控制權市場的威脅。這不僅有利于非國家股股東的公司降低代理成本,而且也有利于它們降低交易費用。
(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對策
(1)清晰界定財務主體,完善股權結構公司財務治理是現代制造業企業制度的核心,完善公司財務治理是企業經營、管理和規范運作的首要任務。企業應按照《公司法》、《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等健全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總經理班子等治理機構,制定和完善《公司章程》及相關的工作規則,使其各司其職,建立良好的治理機制,實現財權合理配置并有效制衡。
(2)科學配置企業財權,促進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傳統觀點認為,公司財務治理主要是股東和經營者的內部財權配置。但隨著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理論的發展,企業被認為是一個專用性投資的資產和人員相機治理的集合,公司財務治理中的財權配置不僅僅是股東和經營者的內部財權配置,其擴展到包括所有利益相關者在內的、為保證實現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的財權配置的相機治理機制。
(3)構建有效的財務激勵與約束機制,提高職業經理人管理水平建立科學合理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是公司財務治理的重要內容。公司財務有效激勵的核心是使經營者對個人效用的追求轉化為對企業最大化利潤的追求只有建立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才能不斷挖掘經營者潛力,促使其作出正確的經營決策,保證企業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不斷發展。
(4)營造良好的控制環境,加強企業財務控制 健全制造業企業財務治理需要營造良好的財務控制環境。建立企業內外部多元化監督是保證公司財務治理有效運轉的重要措施。充分發揮國家審計和社會中介機構監督、加強信息披露,是現代制造業企業制度實施的有效保障;加強群眾民主和社會輿論監督,可以促使企業正確履行責任和義務,強化劣跡經理人的市場禁入。
(5)加強制造業企業風險管理,提高風險識別和應對水平國有企業特別是制造業企業應加強對高管人員進行風險管理培訓,提高其風險識別及應急處理能力;運用《企業風險管理——總體框架》進行企業風險管理,加強事項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反應及信息溝通與監控,增強對風險特別是對公司高管層的道德風險、執行風險、市場預測風險等的防范能力,把風險損失降到最低。通過防范或分散公司財務和經營風險,可以不斷完善公司財務治理,進一步改善企業經營與管理,促進企業健康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曉東,公司治理與第一大股東的所有權(第7輯)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2-1(1)
[2]申尊煥,中國上市公司大股東治理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6-1(1)
[3]朱勇,所有權結構與績效——基于分地區上市公司的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5-1(1)
[4]趙敏,機構股東、公司治理與治理效率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7-1(1)
[5]宋力,上市公司大股東代理問題實證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12-1(1)
[6]劉彥文,張曉紅,公司治理,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6-1(1)
[7]仲繼銀,董事會與公司治理,中國發展出版社,200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