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簡要介紹了古希臘三種柱式和古羅馬五種柱式,通過對古典柱式語言的探索,揭示了它所蘊含的設計理念,這些典范是留給世人最珍貴的文化遺產。
關鍵詞:歐洲古典柱式;古希臘柱式;古羅馬柱式
中圖分類號:TU-8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0-0000-01
1.序言
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都十分信奉宗教,他們崇拜天神,而神廟是供奉神的場所,所以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的舊址,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神廟建筑。無論是伊瑞克先神廟,還是帕提農神廟,它們都用到了立柱這一結構。古希臘將立柱這一結構發展為獨特而成熟的多種柱式。
2.歐洲古典柱式
人們對古典建筑的崇尚集中于它的柱式法則所體現的形式美,并把這種美同古典哲學的觀念相聯系。古希臘三種和古羅馬五種經典的柱式折射出古代人獨特的審美意識。
柱式是由柱子與水平支撐的檐部組成,叫檐部。柱子由柱礎、柱身、柱頭組成。檐部由檐壁、檐口、過梁組成。
2.1古希臘柱式
2.1.1多立克柱式
多立克柱式古樸而莊重,森嚴而雄渾,隱喻著男性軀體的比例、強度與美,簡單和樸素的外表表達的卻是堅強和力量。多立克式柱子沒有柱礎,它最顯著的特點是柱身上有凹槽,每根柱身上面,柱子凹槽數量僅為20,槽溝為1/4或1/6的圓弧。由于其他柱式的柱身凹槽多為半圓弧,所以多立克柱式的柱身凹槽明顯淺于其他柱式,但是其外觀卻更顯精致。柱身從底部向上漸漸加粗,到1/3的高度時轉而漸漸收束,這就是典型的“卷殺”的藝術處理手法。多立克柱式的柱頭整體高度為其柱身根部直徑的一半,柱頭有3個或5個窄水平帶,柱頭是碗狀的,頂部是一個方形托板。
帕提農神廟是多立克柱式的最高代表,古希臘現存的大多神廟都歸屬于多立克柱式,如科林斯的阿波羅神廟和意大利南部的波塞冬神廟等。
2.1.2愛奧尼柱式
愛奧尼柱式輕盈、典雅,線條柔美。柱身較為修長,高度是底部直徑的8—10倍。柱身的凹槽達到了24條或32條,給人以細密的印象。愛奧尼柱式最顯著的特征是柱頭兩端輕輕卷起的渦旋雕飾,像植物卷葉。柱頭由3部分組成,一個S形雙曲線卷及其帶飾組成的柱頂盤、一個樹皮形的漩渦蓋頭和一個柱頂環飾或鏝形飾。
伊瑞克提翁神廟是古典時期愛奧尼柱式的代表。
2.1.3科林斯柱式
從愛奧尼柱式變化而成的,流行于希臘化時期。其藝術風格是纖細、勻稱、秀麗。柱礎、柱身與愛奧尼柱式大致相仿,所不同的是柱頭呈倒鐘形,并裝飾有16片葉飾,分為兩層,向外形成弧線。在這些葉飾之中有莖干延伸出來,形成渦卷。在愛奧尼柱式中柱頭由4個渦卷,而在科林斯柱式中柱頭的渦卷達到了16個。
2.2古羅馬柱式
古希臘的建筑組合充滿了藝術趣味,追求完美的比例感覺以及光線和透視的效果。古羅馬建筑則完全不同,在巨大的公共建筑中柱式不起結構作用,而是起裝飾作用。古羅馬柱式有塔斯干、多立克、科林斯、愛奧尼、和復合柱式這五種。古羅馬的多立克式、愛奧尼式和科林斯式是在原來古希臘柱式的基礎上進行細微的修改和完善,而塔斯干、復合柱式是根據柱式發展演變而來的。
2.2.1塔斯干柱式
在所有的羅馬柱式中塔司干柱式最簡單,在比例上最沉重。柱子的寬度為高度的1/7。柱身下面的1/3為圓柱體,到上面就有收分了。上端的直徑比下端的小1/5。柱身上部以阿斯特拉爾為結束。柱身下有柱礎,上有柱頭,柱礎和柱頭高度相同,柱頂盤上沒有S形雙曲線卷,也沒有環飾柱飾,而是一個半圓圈飾線腳和一個帶飾。塔斯干柱式圓柱的柱身不開槽,沒有凹槽裝飾;有柱礎,柱礎的底部只有一塊較薄的方形基座,柱礎本身也只有一個圓環面,并不像其它柱式的柱礎那么高;檐部的裝飾也非常簡單,甚至沒有裝飾,這種柱式簡潔壯實,常出現在古羅馬和文藝復興時期多層建筑的底層。
2.2.2混合柱式
混合柱式也被人稱為意大利柱式,其柱礎與科林斯柱式的相同,它簡化了科林斯柱式,避免部分的過分纖細和嬌柔,但柱身比科林斯柱式高出2個小模數。其柱頂盤的四角有些葉飾如同科林斯柱式柱頭的莖梗飾一樣,向上曲卷,剩下的葉飾則以每個渦卷的邊緣為方向卷曲向下。混合柱式用小花形飾代替了科林斯柱式的莖梗飾,與柱頭的鐘形飾或鼓形飾相連接,向柱頭的各平面中心曲卷,在末端則飾以圓花飾。
3.歐洲古典柱式的裝飾特點
3.1柱式形態多樣
古典柱式的多樣性也造就了柱式組合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表現為列柱。列柱可以依靠柱式的排列而產生韻律美感,而且不同的柱式和不同的開間比例會使建筑表現出不同的藝術效果。
3.2柱礎形態多樣
古典柱式的柱礎一般以密度均等的圓形或弧形的線腳來刻畫,從而增加其立體感和豐富感。但是在柱式發展的過程中,柱礎隨著結構或者裝飾的需要,也表現出多樣化的形態。出現了一些雙線腳柱礎、多線腳柱礎、束腰式柱礎、多柱形柱礎等。
雙線腳柱礎是一種簡化的柱礎形式,只有兩圈半圓形線腳組成。多線腳柱礎是一種有底座的柱礎,與建筑的地基形式非常相似,常常用于柱身較細的柱式中,利用多層線腳來緩和柱身比例。束腰式柱礎是一種帶束腰形式的柱礎,多柱形柱礎是整個粗柱墩被雕刻成多個中柱的束柱形式,而層層減少的線腳不僅形成一種剝離的效果,同時也增加了柱身的穩定感。
3.3柱身運用裝飾圖案
古典柱式的裝飾重點在柱頭,柱身通常沒有裝飾圖案,只是通過柱身開槽達到一定的裝飾效果。但是也不乏有一些建筑師將一些波浪紋、之字形紋、螺旋紋等幾何紋樣雕刻在柱身,加強了柱式的裝飾效果。
4.歐洲古典柱式的文化內涵
4.1以人為本
古典柱式的美不是哪一位建筑師想象力的產物,相反地,它是包含了自然界尤其是人體的均衡和比例。維特魯威在《建筑十書》中記載:他們測量男子的腳長,把它和身高比較,得出男子的腳長是身高的1/6,所以就把柱子底部直徑的6倍作為柱子的高度,于是多立克式柱子就在建筑上顯現男子身材比例的剛勁。弗朗切斯科以維特魯威的圖解方式,將柱式從人體的比例中實際地推演出來,找到了有關柱身與柱頭、人體的頭部與希臘神廟建筑的柱頂楣梁的比例關系。這些都體現了“以人為本”設計思想。
4.2崇尚自然
古典柱式柱頭的裝飾為植物,維特魯威認為,這些柱式有著自然界的某種生物種類的特征。科林斯柱式的傳說是:一個科林斯少女臨近婚期卻患病去世,埋葬后母親把少女生前最喜愛的東西收集起來,裝進籃子里放在墓碑上,并在籃子上蓋了一塊瓦片,籃子偶然壓在一棵忍冬草上,到了春天,草莖發芽長葉了,但由于被瓦片壓著,葉端被迫長成渦卷形。某日一位雕刻家偶然路過這里,發現了這只籃子邊上茂密的葉子,對這新鮮的樣式十分喜愛,就以它為原型在科林斯造了一些柱子,從此便有了科林斯柱式。盡管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但是它體現了柱式中崇尚自然的精神。
5.結語
美是沒有界限的,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會有不同的感受。古典柱式不僅僅是它嚴格的比例關系,它的美學觀點和 “以人為本”、崇尚自然的理念仍是當今設計師們不斷追求的。時光如梭,我們再次追溯古典柱式語言,追溯到建筑的本源,它啟示我們要尊重自然,“以人為本”,創造出更多的綠色建筑。
參考文獻:
[1]陳志華.外國古建筑史(19世紀末葉以前)[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
[2](法)克洛德.佩羅.包志禹譯.古典建筑的柱式規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3](古羅馬)維特魯威.高履泰譯.建筑十書 [M] .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1.
[4]馬月蘭.希臘神殿三種柱式設計風格的由來[J].世界文化,2004(5):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