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腰椎后關節紊亂 腰椎牽引治療 推蕩法 夏惠明
導師夏惠明教授、主任醫師、云南省名中醫、碩士研究生導師,云南省首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師帶徒指導老師,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中華中醫藥學會推拿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云南中醫藥學會推拿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從事中醫推拿醫療、教學、科研工作40余年,師承中醫推拿名家丁季峰、馬萬龍、李錫九,手法宗一指禪推法、丁氏滾法和李氏內功推拿。倡導中西醫結合,在辯病的基礎上辨證論治,對脊柱推拿、內科推拿研究頗深,臨床療效卓著,筆者有幸隨師診治,深受教益?,F根據導師推蕩法配合腰椎牽引治療腰椎后關節紊亂的經驗,結合筆者的臨床體會整理如下:
腰椎小關節紊亂,屬臨床腰部急慢性損傷的常見病、多發病,屬祖國醫學“腰部傷筋”或“閃腰”的范疇。多發于青壯年體力勞動者,常因彎腰搬抬重物時不慎致傷,發病突然。主要表現為腰部疼痛劇烈,呈強迫體位,腰部各方向活動受限,咳嗽、打噴嚏時痛甚,部分患者在受傷時聽到有彈響聲?;继幙捎|及偏歪的棘突,或相鄰棘突間隙增寬或棘突后突;其壓痛點多局限于棘突上或椎體旁或椎間隙中;且有深壓痛及叩擊痛;患部軟組織可捫及有條索樣改變,棘上韌帶有腫脹或剝離感,且伴有腰部肌肉痙攣;腰生理曲線發生改變等;直腿抬高試驗大多數為陰性,屈膝屈髖試驗陽性,下肢后伸試驗陽性,x線檢查:除因腰肌緊張可引起脊柱曲度改變外,多無明確的陽性特征,好發在腰椎間關節和腰骶關節,治療方法多樣,但療效不一。吾師認為本病的發生是在椎間盤退變或韌帶、肌肉勞損,使脊椎的穩定性相對減弱,輕微外傷或長時間單一姿勢即可發生,腰部小關節滑膜嵌頓和部分韌帶、關節囊緊張引起反射性肌肉痙攣,致使關節面交鎖在不正常或扭轉的位置上而引起的一系列病變。治療當筋骨并重,標本兼治,在放松肌肉的前提下,糾正關節位置,便可取得良好效果。
1治療方法
1.1推拿治療
1.1.1治則治法:舒筋活血,理筋整復。
1.1.2常用手法:滾、推蕩、按揉、拔伸、扳法等。
1.1.3取穴:腰陽關、十七椎下、阿是穴、夾脊、大腸俞、秩邊、環跳、委中、承山等。
1.1.4操作步驟:患者俯臥位。
(1)用滾法作用于腰骶部及臀上部,并用掌根按揉法于腰骶部,令其有發熱感,時間約15分鐘。此可緩解肌肉痙攣,增加關節活動,并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
(2)用推蕩法作用于腰骶部棘突上,用雙拇指沿L1-S1棘突兩側由上自下,再由下自上反復推壓棘突數遍,配合腰部晃動,重點以拇指指腹按壓刺激棘突旁壓痛點;用力要求先輕后重,柔和深透卻不宜太重,使痙攣的腰肌得以充分放松。此可松解小關節錯位嵌頓,恢復正常解剖位置,以理筋整復。
(3)按揉腰陽關、十七椎下、阿是穴、夾脊、大腸俞、秩邊、環跳、委中穴等。
(4)患者側臥位,作腰椎斜扳法。
(5)患者改仰臥位,作屈髖、屈膝、彎腰等被動運動。
(6)配合腰椎牽引治療,.腰椎持續牽引:15kg、10min,此可達到舒筋活絡、松解痙攣和粘連、增加局部血液循環等作用。
2典型病例
患者,男,38歲。2010年10月22日初診。腰痛,活動困難2小時,就診時只能彎腰行走,站立、平臥翻身困難。查體:腰椎活動受限,生理曲度變直,腰部肌肉痙攣,L5棘突右偏,壓痛明顯,叩擊痛,無放射痛。腰椎X片檢查骨質無明顯異常。診斷為腰椎小關節紊亂。給腰椎持續牽引,15kg,10分鐘后,行推拿手法治療,患者當即感腰痛減輕,能直立,并囑患者活動腰部,腰部活動增大,連續治療3天后,疼痛消除,病告痊愈。隨訪1個月未復發。
3治療體會
腰椎小關節紊亂癥的治療方法較多,如針灸、按摩、封閉、牽引、理療、服藥等,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推拿治療本病有著明顯的優勢,可有“立竿見影”之效,但手法治療要方法得當,切忌暴力,以免加重損傷,導師認為由于腰部肌肉發達,傷后疼痛刺激肌肉痙攣及保護性姿勢,患者往往怕痛而不夠配合,此時決不可強行施術,以免引起新的損傷。治療當筋骨并重,標本兼治,給腰部施以放松手法的同時,做一些解釋工作,達到既放松了腰部肌肉,又讓患者消除緊張情緒,然后從容施術。于是在放松肌肉的前提下,運用推蕩法,推壓棘突數遍,配合腰部晃動,糾正關節位置,即可取得良好效果。復位后臥床休息很重要,可促進水腫、無菌性炎癥的消退,有利于關節周圍組織的修復,預防復發的發生,此期間配合理療可加速癥狀的緩解,腰背肌鍛煉也是重要的治療措施,通過腰背肌鍛煉保護腰部,減少腰部受傷的機會,從而避免腰椎小關節紊亂癥的復發。急性腰椎小關節紊亂中醫屬腰痛范疇,其病在督脈,瘀血留滯,經氣運行不暢為其病機。治療宜活血通絡,解痙鎮痛而達到治療目的。腰椎推蕩法是一種安全簡單實用,療效可靠的方法,借助于腰椎旋轉力使腰椎小關節錯位得到復位。對腰肌肌力不足、體虛多病者,囑加強腰背肌功能鍛煉,適時佩帶腰圍保護。若再輔以補腎填精、強筋健骨之中藥,康復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