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軟性復位手法對寰樞關節紊亂的臨床療效。方法:對64例寰樞關節紊亂患者應用軟性復位手法進行治療。結果:64例患者,經治療10次后,治愈率75%,顯效率19%,總有效率97%。結論:軟性復位手法在治療寰樞關節紊亂的治療上具有療效好、療程短、安全性高等優勢,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寰樞關節紊亂 推拿治療 軟性復位手法
向開維主任醫師是貴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推拿科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臨床、教育、科研30年,對手法治療脊源性疾病有深刻的見地和豐富的經驗,筆者有幸從師學習,現將老師應用軟性復位手法對64例寰樞關節紊亂患者臨床療效觀察報道如下。
1概述
寰樞關節紊亂是指上頸段骨性及其附屬結構渤帶、肌肉、血管、神經等組織)產生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所引起的癥候群。由于寰樞關節是由四個關節以杵臼關系組成,之間沒有椎間盤,沒有椎間孔,僅依靠強大的韌帶維持關節穩定;其運動主要為以齒狀突垂直軸為軸心的旋轉運動;C1-3神經穿出硬膜囊之后以分支的形式使椎動脈限制性地貼近枕骨,一旦關節失穩,寰樞關節之間的運動就會發生改變,椎動脈及C1-3神經就會受到動態牽拉或嵌壓,從而出現頭痛、頭暈、目眩、目脹等癥狀。
2一般資料
64例患者均來自貴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頸肩腰腿痛??崎T診,男21例,女43例,最小年齡18(學生),最大年齡54歲,病程最長5年,最短1周。
3診斷標準
(1)病史:多數為緩慢性發病,若有頸部創傷史或勞損史也可急性發作;
(2)癥狀:以頸部活動受限為多見,伴有頸部僵硬、偏頭痛或伴有頭暈、腦血管神經癥狀等;
(3)體格檢查:旋轉試驗陽性或觸診一側寰椎側塊高突或樞椎棘突偏歪;
(4)頸椎x線片示:有雙側寰樞關節不等寬、寰椎棘突偏歪、雙側寰樞間距不對稱、有臺階樣改變、雙側寰椎側塊不等寬等;
(5)多普勒(TCD)檢查提示:基底動脈血管狹窄,或供血不足。
4排除標準
(1)不符合上述納入標準的病例;
(2)患有脊柱腫瘤、結核、強直性脊柱炎等疾病者;
(3)合并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嚴重疾患者,重度骨質疏松癥及精神病患者;
(4)MR示有明顯脊髓變性者;
(5)存在先天發育不良,如椎動脈溝環、齒狀突缺損等;
(6)妊娠期婦女;
(7)因各種原因未能堅持治療及無任何記錄者。
5治療方法
5.1放松手法
5.1.1點按風池、四神聰、百會、太陽、大椎、肩井、天宗各30秒。
5.1.2患者取坐位,以拇指推、揉雙側胸鎖乳突肌、斜方肌上部,滾雙側頸至肩部3遍。
5.2治療手法
5.2.1患者仰臥位,醫者立于頭側,一手虎口扣于寰椎,拇指與其他四指分別放于寰椎雙側;另一手托患者下頜,重心微后移,在中立位以自身重力行牽引30秒;

5.2.2醫者一手托患者枕部,一手托患者下頜,使其頭做上仰,即頸椎處于過伸狀態,雙手同時向頭頂部牽引,牽引同時,用頂在寰椎上的拇指頂住凸出的橫突處,維持10秒,不頓挫,之后緩緩慢將頭部放回中立位;
5.2.3在無牽引狀態下,使頸椎在過伸位向橫突凸出的方向偏轉,同時用拇指頂住凸出處,維持10秒;反復操作3次,操作中應以穩為主,不可發力扳動,僅維持最大角度、不施以暴力、不追求關節彈響。5.3結束手法
以指揉法施于患者頸部兩側肌肉3分鐘,手法結束后囑患者無頸部活動15分鐘。
5.4療程及評價時點以10次為1個療程,在治療前后對患者評估1次。
6療效分析
6.1療效標準治愈:眩暈完全消失,無失眠、枕項部疼痛、頭痛等癥狀,恢復工作,x射線復查顯示頸椎生理曲度正?;蚪咏?,兩側塊與樞椎齒狀突距離基本相等;顯效:眩暈基本緩解,失眠、枕項部疼痛、頭痛等癥狀明顯減輕,不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x射線復查顯示頸椎生理曲度正?;蚪咏?,兩側塊與樞椎齒狀突距離基本相等;有效:眩暈有所緩解,失眠、枕項部疼痛、頭痛等癥狀減輕,日常工作和生活需口服藥物治療,X射線復查顯示頸椎生理曲度異常,兩側塊與樞椎齒狀突距離不等;無效:眩暈無緩解或加重,失眠、頭痛等癥狀無明顯減輕,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X射線復查顯示頸椎生理曲度異常,兩側塊與樞椎齒狀突距離不等。
6.2療效評定標準及方法應用視覺疼痛模擬量表(VAS量表)對療效進行評價;
6.3治療結果64例患者,治療1療程(10次)后,治愈率75%,顯效率19%,總有效率97%,詳見表1。
根據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比較:治療后疼痛分值明顯減低,經統計學分析,差異有顯著意義(P<0.001),經尼莫地平法計算,治療疼痛改善率為91.8%,說明患者治療后疼痛明顯緩解,詳見表2。
7討論
本次試驗觀察64例患者在治療1個療程后,開口位X線表現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好轉,但也有少數無變化,向老師認為,治療后X線上1-2mm的位置改變,常常無法觀察到,但實際上,這種微小的位置改變卻是存在的,也正是由于這個微小的位置改變,改變了寰樞關節的力學平衡,使得患者的臨床癥狀得以緩解。97%的患者在治療后,癥狀和體征都得到改善,然而卻有2例療效不佳,經仔細詢問了解到,這2個病例在治療后仍然長時間的伏案工作,沒有使頸部肌肉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所以向老師在治療結束后要求患者盡量避免長時間的伏案工作,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合理用頸,加強頸部肌肉力量的鍛煉,交待患者在使用枕頭時枕頭應有的高度,叮囑患者不能睡席夢思床墊。
軟性復位手法是在生物力學的引導下,先松解痙攣的軟組織,再施以不閃動的手法復位,僅采用軸向的牽拉和維持極限位置的旋轉,通過較小的單次刺激量,進行多次治療,逐步改善寰樞關節動力、靜力系統,依靠患者自身肌肉的力量使寰樞關節逐步建立和適應新的力學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同時降低了復發率,由于在治療中僅僅維持頸部極限位置的旋轉不進行頸部的扳動,這就提高了治療的安全性,有利于臨床的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