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劉氏小兒推拿療法”配合艾灸治療小兒脾虛瀉的臨床療效。方法:1004例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采用劉RA,)L推拿療法配合艾灸,對照組口服思密達+思連康。結果:治療組和對照組治愈率分別是90.0%,72.5%,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劉氏小兒推拿”療法配合艾灸綜合治療小兒脾虛泄瀉,療效肯定;在治療脾虛泄瀉的同時,注重提高患兒免疫力,顧護脾虛之本,且臨床操作較簡便,便于推廣應用。
關鍵詞 小兒泄瀉,脾虛型 推拿治療 艾灸治療 保健 劉氏小兒推拿
小兒泄瀉是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如水樣為其主癥,乃小兒常見的疾病之一,尤以2歲以下的嬰兒更為多見,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其中醫臨床辨證分型主要有:傷食瀉、風寒瀉、濕熱瀉、脾虛瀉;其中,脾虛泄瀉是小兒泄瀉中最常見證型,常遷延不愈,可引起小兒營養不良,影響生長發育,對小兒健康危害極大。中醫藥治療小兒脾虛瀉臨床報道頗多,且療效較好,但由于嬰幼兒服藥困難,使該有效的治療方法的運用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小兒推拿作為中醫兒科主要的外治法之一,具有簡、便、易、廉的特點,能有效避免小兒服藥的困難。本課題組以劉氏小兒推拿療法為主,配合艾灸治療小兒脾虛泄瀉,效果顯著,現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觀察病例均來自吉首大學醫學院小兒推拿專科門診,共100例,所有病例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60例,對照組40例。治療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最小2個月,最大3歲,平均1.8歲;病程最短6天,最長14天,平均11天;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最小3個月,最大2.8歲,平均年齡1.9歲;病程最短5天,最長15天,平均10天。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元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小兒泄瀉的診斷及傷食瀉分型標準。脾虛瀉的證侯特點:久瀉不止,或反復發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樣,帶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殘渣,神疲納呆,面色少華。舌質偏淡,苔薄膩,脈弱無力。
1.2.1納入標準:(1)符合小兒脾虛瀉診斷標準;(2)患兒年齡2個月至3歲;(3)實驗室及其他各項檢查無明顯異常。
1.2.2排除標準:(1)不符合小兒脾虛瀉的其他證型的泄瀉;(2)嚴重腹瀉伴中度以上脫水者或出現明顯中毒癥狀;(3)合并其他重要臟器疾病,生命體征不穩定,體弱衰竭者;(4)小兒推拿禁忌癥:骨折,傳染病,局部皮膚破損、感染等不宜使用小兒推拿治療者。
2治療方法
2.1對照組口服思密達(蒙脫石散,博福一益普生天津制藥有限公司生產,規格:3g10袋)、思連康(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杭州龍達新科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生產,規格:0.5g24片)治療。思密達:1周歲以內,每次1/3袋,每日3次;1-2周歲,每日1/2袋,每日3次;2-3周歲,每日2/3袋,每日3次;3周歲以上,每次1袋,每日3次。思連康:6個月以內,每次1片,每日2次;6個月-1周歲,每次2片,每日2次;1周歲以上,每次2片,每日3次。5天為1個療程。
2.2治療組治療原則以健脾益氣,運脾止瀉為主。
2.2.1采用劉氏小兒推拿療法,主要推治手法如下(患兒由家長抱坐懷中,醫者取一側肢體施術):
2.2.1.1常例開竅手法:開天門、推坎宮、推太陽、按總筋、手部分陰陽各推30次。
2.2.1.2推五經:采用劉氏五經推治中的“補三抑一法”。補脾經300次,補心100次,補肺150次,清肝經200次。
2.2.1.3主要穴位及手法:推大腸90次,推上板門30次,按揉神闕50次、摩腹40次、按揉足三里30次、按揉龜尾30次、推上七節20次、捏脊8遍。
2.2.1.4常例關竅手法:按肩井5次。
2.2.2艾灸治療方法:灸神闕、龜尾各3分鐘。
每天治療1次,每次20-25分鐘,5天為1個療程。2個療程結束后,進行療效評定。(兩組患兒,根據脫水情況,可以適當補充口服平衡液。)
2.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X2檢驗。
3療效觀察
3.1療效評定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小兒泄瀉療效判定標準擬定。治愈:大便成形,全身癥狀消失,大便鏡檢無異常;好轉:大便次數及水分減少,全身癥狀改善,大便鏡檢脂肪球或紅白細胞偶見;無效:大便次數及水分不減少,或癥狀加重。
3.2治療結果兩組綜合療效比較,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1。

4討論
泄瀉是兒科常見病,是小兒僅次于呼吸道感染后的第二類常見多發病,也是衛生部提出的兒科重點防治的四病之一。中醫認為,泄瀉主要的病變部位為脾、胃。《景岳全書·泄瀉》云:“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蓋胃為水谷之海,而脾主運化,使脾健胃和,則水谷腐熟,而化氣化血,以行營衛……若飲食失節,起居不時,致脾胃受損,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化之氣,不能輸化,致合污下降而瀉利作矣”。《萬氏育嬰家秘》中指出“兒之初生,脾薄而弱,乳食易傷,故日脾常不足也”強調小兒脾常不足;根據“脾常不足”這一小兒臟腑特點,且臨床兒脾胃病中又以脾虛證多見,故脾虛瀉小兒泄瀉的證型中占有較大比例。脾以運為補,因此,調理脾胃,健脾益氣,溫中止瀉是治療脾虛泄瀉的基本法則。
本研究運用“劉氏小兒推拿”療法配合艾灸神闕、龜尾治療小兒脾虛泄瀉,經2個療程治療后,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且優于藥物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劉氏小兒推拿”療法是湖南省名老中醫劉開運教授開創的獨具特色的小兒推拿,他強調小兒推拿應從整體人手,辨證施治;其核心思想是“五經辨證”推治,即運用五經相助、相制的關系作為推治中主補、主清(瀉)的依據,調節五臟的過或不及。本病按臟腑辨證,屬脾的虛證,臨床具體推治是補脾經、補肺經、清肝經、補心經,劉老將其命名為“補三抑一法”。根據五行生克關系,虛者補其.母,脾虛證補其母,故補心經;脾虛防止母病及子,故補肺經;脾虛證可以直接補脾;臨床中為了防止木克土太過,故清瀉肝經。摩腹、揉臍、按足三里、捏脊等能調理脾胃,促進脾的運化功能,具有運脾止瀉之功,同時也是臨床常用的保健要穴,能改善患兒體質,調節脾虛之本。推大腸、推上七節具有很好的止瀉作用。配合艾灸神闕、龜尾具有健脾益氣、溫中止瀉的作用。神闕穴位于臍中,臍為先天之本源,后天之氣舍,為任脈之要穴;龜尾穴即督脈之長強穴,位于督脈之首;一陰一陽,可使任督二脈經氣相通,陰陽相濟,從而調節十二經脈之氣血,達到陰陽平衡,治愈疾病的目的。具有辛溫之性的艾條,通過溫灸神闕、龜尾能溫中健脾,疏通經絡,通暢氣血,泄瀉則迅速向愈。此外,艾灸還能糾正腸道菌群失調,恢復腸道微生態平衡,加強腸黏膜屏障作用,助消化,維持正常的腸蠕動及吸收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使引起腹瀉的諸因素去除,大便正常而愈。現代研究認為,龜尾通過局部艾灸能刺激肛門括約肌的收縮,從而止瀉。
外治之法即內治之理,本研究運用“劉氏小兒推拿”療法配合艾灸綜合治療小兒脾虛泄瀉,療效肯定,可重復性強;在治療脾虛泄瀉的同時,注重提高患兒免疫力,能使疾病治療與兒童保健有機結合,有利于療效的穩定性,從根本上顧護脾虛之本,減少疾病的復發,且臨床操作較簡便,不受場地和醫療設備的限制,便于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