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束悗 阻滯 脈位
束,約束或束縛;愧,《辭海》解:煩悶。如《靈樞、五亂》“清濁相干,亂于胸中,是謂大悗”。由此引伸束愧有約束阻滯之義。
《靈樞、雜病》篇記載:“有痿厥,為四末束悅,乃疾解之”,提出了治療氣機不暢、氣血運行不通、萎痹不仁癥,可以在四肢相關脈位運用按抑手法,而達到通郁開閉,導氣之通達的目的。正如《靈樞集注》朱永年注:“夫按之束之,皆導引之法,猶尺蠖之欲伸而先屈也”。
如何束悗?在何脈位?古人并沒有詳盡記載。但從散在的民間經驗和本人長期的臨床實踐驗知,束悗阻滯法通常選用四肢部位大血管或大神經的走經方位,運用“按而留之”,停留一定的時間,然而又突然放開的方法,而促進氣血的運行,加快疏通經絡而達止痛的目的。其中,按壓動脈可使血流暫時截斷,而當松手去除壓迫時,則血流驟然向遠端奔突,伴隨著“按之則熱氣至”的能量,改善肢體循環;而在神經走行方位按壓,可使神經暫時失去傳導功能,而達麻醉止痛之功,所謂揍“按之痛止”的效果。
人體由骨骼、皮毛、肌肉、臟腑、血管、神經等組織組成,而中醫認為經絡是溝通人體內外表里組織間的通路,以傳導氣血,營養組織。中國現代醫學家認為:經絡在解剖學上至今未能找到實體,但從中醫實踐的傳感現象又不能否認經絡的存在;因而推測所謂經絡很可能是神經、血管、體液等共同構成的一個生物能量流的傳導體。其中血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之一,然而,血的分布與循環在人體各部無處不有,無處不到,故而血的劃分有孫絡之血、絡脈之血、經脈之血、骼之血、臟上之血、腑中之血;若按層次可分為表、中、里,即表為皮毛、肌肉,中為骨骼、經絡,里為臟腑;這三個層次血的結構分布與循環,有其各自的規律特點,有網絡型、分支型、交錯型及縱向型、橫向型的各種經脈組成。凡患者不論是感受六淫,或是勞損、外傷皆有可能發生臟腑、肢體、關節的血脈通道受阻塞而發生病變,出現血瘀、血結、血阻等現象而感到劇痛、脹痛、沉痛。束悗阻滯推拿法是通過手法按抑,有意造成暫時的血流受阻,這種人為的“亂”象,使被按壓部位上段積蓄氣血,而下段呈缺血,以至虛空狀態,然而一旦放開按壓之手指時,在動脈血流阻力減小的前提下,加速其沖系作用,而加大血液灌注量,帶走病變部位廢物,充實毛細血管。這方法符合民間所稱“亂中活血”,就是通過推拿施術,以“亂”疏導阻塞通道,以達排瘀通阻鎮痛的目的。具體地說,以人為的“假亂”治其“真亂”,對臨床上常見真亂四癥:血瘀、血結、血阻,血逆,用束愧法亂瘀血而散之,瘀血被吸收轉化;亂血結而消之,血結被疏散消失;亂血逆而順之,以降抑血逆,調陰平陽;亂血阻而通之,使血脈阻塞之道之前后里外流通暢運。
神經干上的按壓束悗,則是使神經產生麻痹而鎮痛。人體軟組織受損,包括關節、韌帶,肌肉受外力損傷或因工作、生活中的不合理,不正確的持久姿態而造成的軟組織疲勞,可發出疼痛信號,通過神經的反射,使有關組織處于警覺狀態,如肌肉的收縮緊張甚或痙攣就是以限制肢體活動,避免重復加重對損傷部位的牽拉撕裂。這種狀況在損傷初期是必要的,是屬于人體的自然保護機能,但持久的肌緊張,則反使損傷局部缺血缺氧,釋放致痛物質而又加重疼痛,最后形成病灶痛的肌緊張的惡性循環,并不斷升級,纏綿難愈。同理,內臟病變也是通過神經反射,在人體表面軟組織產生炎性水腫或皮下結節等變態反應,進入病灶痛與肌緊張之間的惡性循環。我們采取神經干上的按壓束悗使神經暫時失去傳導功能而麻醉止痛,以此緩和肌肉的緊張痙攣,改善缺血缺氧狀態。如此,以多次的“停電”手段,切斷內臟與人體表面組織的惡性循環反應,可稱是“以亂治亂”手法醫學的神經封閉阻滯療法。
下面介紹筆者常用的束悗阻滯脈位
一、沖門穴(表1)
二、委中穴(表2)

三、缺盆穴(表3)
四、極泉(表4)
五、環跳(表5)
六、天鼎穴(表6)
七、中府穴(表7)
八、靈峰穴(表8)
九、承山穴(表9)
表3:缺盆穴
[位置]鎖骨上窩中央,鎖骨中1/3后側,距前正中線4寸。
[所屬經絡]足陽明胃經
[主治作用]寬胸理氣,通經活絡。多治胸悶、胃痛、肩與上肢病痛。
[局部解剖]淺層有鎖骨上神經內側支和頸外靜脈分布,深層有臂神經叢和鎖骨下動脈經過,并有面神經支分布;再深層有胸膜頂或鎖骨下靜脈。
[束悗方法]患者端坐,醫者站其側方,當尋找到鎖骨中段后側的鎖骨上動脈后,可用拇指羅紋面向內向下按于搏動的鎖骨上動脈,其余四指搭于肩膊。具體方法有二:一是拇指將銷骨上動脈和臂叢壓迫于第一肋骨上,即阻滯臂叢使上肢麻木止痛,又暫時隔絕鎖骨下動脈的血流約半分鐘,當患者自覺頭部悶熱,肩背部脹悶時,一旦放松拇指,則血流驟然向外流去。二是將拇指向后內側按壓,將交感神經星狀節壓迫于第一胸椎體之間,則發現艟孔先擴大而縮小,同側肢體血管舒張,皮膚?度增高。本穴酸、麻、痛脹感傳現象敏銳,肌肉薄弱,要注意切勿用指尖按壓,更忌暴力,以免反傷皮膚、肌肉、血管與神經,尤要注意避免患者心慌、汗出、暈厥。
表4:極泉
[位置]腋窩頂點,有腋動脈應手。
[所屬經絡]手少陰心經
[主治作用]寬胸理氣,行氣活血,通經活絡。多用于頸、胸、胃脘部及上肢病痛。
[局部解剖]淺層有肋間臂神經分布,深層有臂叢及其分支和腋動、靜脈。
[束悗方法]患者坐位或臥位。醫者站立其前或坐其側,一手握持患者手臂使之抬起;另一手拇指指面細心捫尋腋窩頂部,當有血管跳動應指時,即為腋動靜脈與腋神經走行部位,隨之由輕而重緩緩按壓約1分鐘,可出現上肢部麻脹感傳現象,以阻滯,神經血管束。本穴也可配合使用拇指彈撥法,以與血管神經走行方向成角角度前后撥動,可加強麻竄感覺。
表5:環跳
[位置]側臥屈股,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中1/3交點。
[所屬經絡]足少陽膽經
[主治作用]通經活絡,行氣活血,多用于腰腿痛,半身不遂。
[局部解剖]淺層有臀下皮神經、髂腹下神經、臀上皮神經和股外側皮神經分布;深層有坐骨神經干經過,并有臀下神經和臀下動脈分布。
[束悗愧方法]患者伏臥。醫者站其側方。肘節呈半屈曲狀,以肘尖向下垂直用力,由輕至重直抵臀部深處穴位,約1-2分鐘后,患者可出現下肢部酸、麻脹或熱感等反應。對于體質瘦弱患者,按穴時更要注意手法用力適當,可改以肘尖略帶肘臂部份下壓,擴大接觸面積而減少壓強:更切勿左右撥動致使傷筋,造成瘀血。如患者體質強壯,在壓穴過程中會臀肌緊張,本人會采用一手曲肘壓穴,另一手握患者踝部,使其屈膝,并內、外搖擺小腿,則可放松臀肌,消除抗衡之力。
表6:天鼎穴
[位置]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后緣,喉結旁扶突穴與缺盆連線中點。
[所屬經絡]手陽明大腸經
[主治作用]胸痛、上肢庳痛、頸痛、咽喉腫痛,面部癱瘓。
[局部解剖]淺層有頸橫神經分布;深層有耳大神經,枕小神經、頸橫神經和鎖骨上神經穿過深筋膜處,并有面神經頸支、副神經和頸外動脈分支分布,再深層有頸血管鞘。
[束悗方法]患者端坐或仰臥,醫者站于患者側后方或坐于患者頭后方,先用四指從鎖骨窩沿頸側方捫尋第六、七頸椎橫突的前側,當確定位置后,四指并攏并用指面下壓適當用力,此為臂叢神經上干部位,約半分鐘逐漸出現胸外方與上肢有沉重感,再維持半分鐘至1分鐘,直至上肢麻木或有群蟻爬行感后放開。
表7:中府穴
[位置]胸前壁的外上方,平第1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所屬經絡] 手太陰肺經
[主治作用]胸中脹悶、胸痛、肩背痛、咳嗽、氣喘。
[局部解剖]淺層有頭靜脈經過、鎖?上神經中間支、第1肋間神經外側皮支分布,深層有胸前神經,
內側支和外側支、胸肩峰動脈和胸外側動脈分布。
[束悗方法]患者端坐或仰臥,醫者站于患者側后方或坐于頭后方,以大拇指自胸鎖關節沿鎖骨下緣細心循捫,約至鎖骨外1/3與中1/3交匯處,拇指覺有動脈應手,即用拇指指面稍加用力下壓, 或拇指隨勢貼鎖骨緣平放,以加大接觸面積和減輕疼痛。約一分鐘后,逐漸出現上肢發麻,
一日放開按壓,則可有輕微暖流傳向上肢。
表8:靈峰穴
[位置]平舉上肢,自鎖骨中點至肘窩中點連線之中點稍下方,或上肢與軀干平直,掌心旋前,于腋下量取上臂內側3寸處,有動脈博動應手。
[所屬經絡]為徐氏自新穴,當屬心經或經外奇穴。
[主治作用]肩臂痛、上肢痹痛、胸悶、心痛等。
[局部解剖]淺層有內側皮神經和貴要靜脈屬支,深層有前臂內側皮神經、正中神經本干和肱動脈。
[束悗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醫者站于患者側方或坐于患者頭后方,先將患者患肢外展90°,以目測或手量鎖骨中點至肘窩中點連線之中點,然后四指在下,拇指在上握持患者上臂,拇指并于肱二頭肌內緣有力下壓尋捫跳動之血管,即為腋、肱動脈,約半分鐘后,逐漸出現五指發麻,再壓至前臂皮膚變色,肘前尺動脈鼓漲為止,然后突然放開,可反復施術2-3次。
表9:承山穴
[位置]小腿后面正中,委中與昆侖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
[所屬經絡]膀胱經。
[主治作用]腰背痛、小腿轉筋、痔疾、便秘等。
[局部解剖]淺層有腓腸內側皮神經分支分布;深層有脛神經和脛后脈分支分布,并有腓腸內側神經本干、小隱靜脈、脛神經干和脛后動脈本干經過。
[束悗方法]患者伏臥位,下肢伸直,踝跖部墊一枕,以使膝部微曲,放松小腿腓腸肌。醫者雙手握持患者小腿,四指在下,大拇指在上,然后大拇指可并行或相迭按壓于承山穴,用力由輕至重,直至小腿與五趾出現麻木感。以此阻滯坐骨神經遠程未梢及其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