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局部推拿針灸為主治療頸性眩暈的療效。方法:選擇確定為頸性眩暈的患者86例,采用局部推拿針灸為主,觀察治療前后癥狀及TCD的變化。結果:治療后LVA、RVA及BA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P 關鍵詞 頸性眩暈 推拿治療 針刺治療 經顱多普勒 頸性眩暈為椎動脈的顱外段受頸部疾病影響導致血流障礙引起的眩暈綜合征,又稱椎動脈壓迫綜合征、椎動脈缺血綜合征、頸后交感神經綜合征等,其主要臨床特征是眩暈發生的時間短暫,且具有與體位相關的特點。頸性眩暈在臨床上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本人以局部推拿針灸為主治療本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86例病人均為本人治療的病人:男46例;女40例;年齡最小的19歲,最大的67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4年。癥狀表現為眩暈、惡心、嘔吐、眩暈甚至猝倒、失眠、頸僵肩沉等。以上癥狀多于頸部活動后加重或發病。病人均經顱多普彩超檢查確診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x線片示:關節炎、關節旋轉移位,頸椎曲線有不同程度的變直。椎間隙變窄,鉤椎及椎體后緣有不同程度的骨質增生,項韌帶有鈣化等。 2治療方法 2.1點、按、揉、彈撥、一指禪推法先點按揉頸椎棘突、關節突和橫突在體表投影的痛點5min,揉頸兩側斜方肌、胸鎖乳突肌、頭夾肌、肩胛提肌、頭上、下斜肌、頭后大小直肌等肌腱附著處;彈撥頸部條索狀肌肉韌帶,一指禪推法頸項部的異常硬結。注意手法不宜過重,按摩力度因人而異,視病情輕重、病人的體質和耐受力為度。 2.2升端提讓患者端坐,醫者站于患者右側,左手揉拿患者頸部,右手放于患者頭側部,右肘彎托住患者下頜,先始患者頭放松,旋轉3周,再用力向上撥升端提頸椎,如此反復2~3次。 2.3旋轉復位對于頸椎關節突、關節旋轉移位的患者,可用此法,以患者第5頸椎棘突左側突為例:讓患者端坐于方凳上,醫者站于左側,右手大拇指按在患者第5頸椎棘突,左手托患者右下頜角,先放松旋轉頸部3遍,再雙手用力向相反方向,即右手大拇指用力向右擠壓棘突,有時可聽到彈響,患者感覺癥狀好轉。完畢后放松頸椎部肌肉。注意手法的度,不可用暴力,不強求聲響,以癥狀好轉為度。 2.4針刺治療 常規針刺、風池、風府、啞門、列缺、百會、內關、豐隆、足三里、陽陵泉、合谷、頸椎兩旁的夾脊穴及阿是穴,得氣后留針15~20min。 2.5推拿隔日1次、針灸每日1次。12次為1個療程,療程后統計療效。治療后適當限制患者頸部活動,避免風寒侵襲,勿低頭伏案工作,睡眠時枕頭不要過高過硬,以醒后癥狀較睡前減輕為佳。 3療效觀察 3.1療效標準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治愈:癥狀體征有關實驗室檢查(TCD)基本正常;好轉:癥狀和體征減輕,有關實驗室檢查有改善;無效:癥狀及實驗室檢查無改變。 3.2治療結果治療86例,治愈46例,占53.5%:好轉36例,占41.8%;無效4例,占4.7%,總有效率為95.3%。 從表1可以看出:治療后左椎動脈(LVA),右椎動脈(RVA)及基底動脈(BA)的平均流速均較治療前顯著上升(P<0.01)。 4病案舉例 楊某,女,40歲,眩暈、惡心、嘔吐、失眠、頸僵肩沉一月余,以上癥狀于頸部活動后加重。曾經口服中西藥未效,遂來我科治療,病人經顱多普勒彩超檢查確診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X線片示:頸椎曲線有不同程度的變直,頸3、4椎間隙變窄,頸椎4、5、6及椎體后緣有不同程度的骨質增生,項韌帶有鈣化現象。現癥:患者頭暈目眩,臉色微蒼,頭痛耳嗚,惡心泛酸,納差,睡眠不佳,頸項酸痛,偶見手指麻木,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采用上述方法治療。治療后矚適當限制頸部活動,避免風寒侵襲,勿低頭伏案工作,睡眠時枕頭不要過高過硬,以醒后癥狀較睡前減輕為佳。治療1個療程后。患者癥狀消失,半年后隨訪未見復發。 5討論 椎動脈由4段組成:從頸后動脈的后方上升,進入頸6的橫突孔稱為第一段;由頸6至頸2在橫突孔內縱向走行的部分稱為第二段;由頸2上行,經環椎橫突孔上方突出并在其側方部拐彎走向后方,沿環椎后弓上緣走行一段于枕骨大孔的外緣進入顱腔為第三段,匯合以后的血管稱為基底動脈。以上可以看出:椎動脈的第二、三段較之第一、四段更多的參與頸部活動,故二、三段的供血不足是導致頸性眩暈的重要因素。當頸椎間盤發生變性,而椎間隙變窄時,頸椎可以縮短而椎動脈可以相對的變長,椎動脈第二段產生折疊或扭曲而阻礙血液循環,或當頸6以上有側方增生的骨刺時,也可以刺激頸動脈使之痙攣或增生直接壓迫椎動脈第二段,而使血流受阻。由于第三段彎曲度較大,當長期低頭工作,頸部頻繁轉動等,均可導致寰樞關椎體不穩,血管彈性減退,血管腔變窄,椎枕肌群的痙攣,環枕后膜增厚,造成椎動脈擠壓,使第三段椎動脈發生扭曲,椎動脈變細或梗阻,也是產生眩暈的重要原因。 點、按、揉、一指禪推法,拔伸端提,定點旋轉復位等推拿手法;針刺風池、風府、啞門、列缺、百會、內關、豐隆、足三里、陽陵泉、合谷、頸椎兩旁的夾脊穴及阿是穴。均能良性雙向調節相互拮抗的軟組織,如肌腱、韌帶、筋膜的張力,使緊張攣縮、粘連的軟組織得以松解,恢復或改善骨與骨之間的正確位置關系;顯著的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炎性水腫的吸收,舒筋活絡,加快組織修復,緩解或改善椎動脈痙攣、扭曲、變細或梗阻現象,使得臨床癥狀治愈或好轉,椎動脈平均流速治療前顯著上升。
治療前后TCD變化比較見表1:治療前后TCD變化比較(X±S單位: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