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頸椎痛,神經根型 牽引治療 推拿治療 中藥導入治療
筆者自2005年采用牽引、手法配合中藥導人綜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獲得滿意療效,結果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觀察病例均為本院門診患者,共198例,男83例,女116;年齡20~69歲;病程10天-10年。
1.2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表現為頸痛伴上肢放射痛,頸椎后伸時加重,受壓神經根皮膚節段分布區感覺減弱,腱反射異常,肌萎縮,肌力減退,頸椎活動受限,臂叢牽拉試驗陽性,壓頭試驗陽性。頸椎x線片示:錐體增生,鉤椎關節增生明顯,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小。CT片可見椎體后贅生物及神經根管變窄。
2治療方法
2.1頸椎牽引根據患者體質、年齡、病情選擇適當的牽引方向,對急性期病情較重、體質較弱的患者采用平臥位枕頜牽引,對慢I生頸椎可采用頸部坐位牽引,重量一般2.5-5.0kg,每天1次,每次20分鐘,10次為1個療程。
2.2手法治療分筋理筋手法:患者坐位,醫者先點揉肩井、風池、天鼎、肩髎、曲池、手三里、合谷、內關、外關等穴,然后站于患者背后,囑患者頸部稍向前屈,先用拇指指腹沿頸椎夾肌旁至雙側肩部斜方肌作上下揉動,并適當配合推法,邊揉邊推,然后用拇指、食指及中指從風池穴頸肩部和胸鎖乳突肌中拿捏條索狀硬結或痙攣組織,并用拇指對頸椎兩側肌腱軟組織進行彈撥,力量適中,最后用滾法和揉法使整個頸肩肌肉放松。然后醫者用拇指指腹在患側肩胛骨內上角、斜方肩胛提肌、大小圓肌等壓痛點,用點揉按壓法,醫者拇指和其余四指在肩內外側提拿肩井,或在患肢內外側自上而下拿揉肱二頭肌,用拇指在鎖骨上窩臂叢神經處按壓1分鐘,患肢可出現觸電樣感,手法刺激由輕到重,但要注意患者表情,手法不能粗暴。
2.3手法復位患者坐位,頭項正直,醫者立于其后側,右臂屈肘托患者下頜,左手扶患者后枕部,令患者深吸氣,做對抗牽引,提拔3~5次,使肌肉放松,然后進行下列手法。以C5棘突偏左為例,患者取低坐位,醫者右手拇指頂住C5棘突左側,左手扶持下頜部,使頭向右旋45°,此時左手向上輕輕拔伸,同時右手拇指迅速用力向右側推,聽到“咯噔”聲,觸之平復,復位成功。注意旋轉幅度不宜過大,手法不可粗暴,復位后用拇指指腹從上至下順壓點揉棘間肌肉數次,放松手法捋順頸項肌肉。
2.4中藥導入將白芷、羌活、葛根、乳香、沒藥、川芎、紅花、細辛、威靈仙伸筋草、透骨草各等量,制成煎劑。用GZ-Ⅲ型藥物電泳治療儀,使用低頻調制的中頻脈沖電流,正極用浸后的藥墊放于頸椎患處,負極放于天宗穴或患肢曲池、外關等穴位通電治療。每次治療20分鐘,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3治療標準與治療結果
3.1治療標準痊愈:原有癥狀及體征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好轉:原有癥狀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未愈:癥狀無改善。
3.2治療結果痊愈142例,好轉47例,未愈9例,總有效率為95.3%,治療時間最短9天,最長45天。
4體會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臨床上常見病、多發病。由于神經根受刺激或壓迫,造成神經根水腫變性等改變,出現頸肩痛、上肢放射痛,手指麻木,握力減退,病久可造成受累神經部位肌肉萎縮。頸椎牽引可明顯減輕肌肉痙攣,擴大椎間隙以減輕頸神經根的壓迫或刺激,緩解癥狀。手法治療能直接作用于患部,可起到舒筋活絡,解除肌肉痙攣,消炎鎮痛的作用,達到所謂松則能通的目的,通過手法的理筋分筋、彈撥、拔伸等手法消除組織的異常應力,糾正關節錯縫,恢復椎間的正常解剖或功能位,達到解除疼痛的目的。單純的牽引、手法治療,時間較長。因此,配合導人具有活血化瘀、止痛中藥,使藥效直達病所,解除局部充血水腫粘連而直接起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