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龍卿痹痛膠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將168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龍卿痹痛膠囊)84例,對照組(龍血竭)84例,觀察和比較兩組患者在改善疼痛程度和直腿抬高度兩方面情況。結果:全部病例隨訪,治療結束后60天治療組臨床痊愈率為82.1%,對照組臨床痊愈率為65.4%,療效結果經統計學處理,P<0.05,有統計差異,治療組臨床痊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龍卿痹痛膠囊在改善疼痛程度和直腿抬高度方面優于對照組,療效確切,是治療腰椎椎間盤突出癥有效方法。
關鍵詞 腰椎間盤突出癥 龍卿痹痛膠囊 疼痛程度 直腿抬高度
腰椎間盤突出癥為腰腿痛常見原因,臨床表現為腰臀部疼痛以及一側或兩側下肢放射痛、麻木,疼痛明顯,復發率高,對生活和工作可造成很大影響。2009年3月我們醫院按照《中藥新藥臨床指南》的要求,將醫院經驗方——一龍卿痹痛方制成膠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進行對比臨床研究,臨床使用2年余,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現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168例患者,均為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期間椎間盤科門診(125例)及住院(43例)者,均服藥治療3月,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84例。其中男103例,女65例;年齡16~75歲,平均41.3歲;病程2天~7.6年,平均6.1個月;有腰部外傷史53例,感受風寒濕者60例,無明顯誘因者55例。168例患者全部經CT或MRI檢查,其中I3-4椎間盤突出者16例,L4-5椎間盤突出者69例,L5-6S1椎間盤突出者65例,多個椎間盤突出者18例。
1.2納入病例標準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5年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
1.3排除標準
1.3.1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髓核突出引起嚴重神經功能障礙,馬尾神經受壓及有其它手術指征者,中醫辨證分型為濕熱型患者。
1.3.2全身情況差,合并其他系統嚴重疾病;
1.3.3對中成藥不能耐受者;
1.3.4部分藥物過敏者;
1.3.5依從性差,不能配合研究;
1.3.6其他原因出現的腰背部疼痛;
1.3.7孕婦;
1.3.8長期服用其它藥物治療,不能立即停用者;
1.3.9晚期畸形、殘廢、喪失勞動力者。
1.4中醫辨證
1.4.1血瘀證:腰腿痛如刺,痛有定處,日輕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轉受限,痛處拒按。舌質暗紫,或有瘀斑,脈弦緊或澀。
1.4.2寒濕證:腰腿冷痛重著,轉側不利,靜臥痛不減,受寒及陰雨加重,肢體發涼。舌質淡,苔白或膩,脈沉緊或濡緩。
1.4.3肝腎虧虛:腰腿痛,腿膝乏力,勞累更甚,臥則減輕,面色白,手足不溫,腰腿發涼,或有陽萎、早泄,舌質淡,脈沉細。
2治療方法
2.1患者臥床休息2周,治療期間忌重體力勞動。治療組:服用我院研制龍卿痹痛膠囊(規格為每粒0.3g),每次3粒,每日3次。對照組:服用龍血竭片,每次3片,每日3次。兩組觀察期間除內科疾病常規用藥外不服用其他藥物治療。連續服用2個月。
2.2兩組均配以肌力訓練,治療期間以臥床休息為主。
2.2.1背肌鍛煉:患者俯臥位,腹下墊高,兩上肢置軀高干兩側,兩上肢后伸抬起頭及肩部,部離開床面,同時雙腿伸直、并攏向后方抬起,使身體至水平位,保持6-8S,休息5S后繼續,如此重復20次,每天鍛煉2遍,鍛煉中患者可根據自身情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注意以鍛煉后不感疲勞及疼痛加重為宜。
2.2.2腹肌鍛煉:患者仰臥位,腰下墊高,兩上肢置軀干兩側,兩上肢前伸→抬起頭及肩部→背部離開床面,同時雙腿伸直、并攏→向上方抬起,使身體至水平位,保持6-8S,休息5s后繼續,鍛煉頻率同前。
3療效標準
3.1觀察指標
3.1.1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疼痛的改善情況: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年試行版)及相關文獻制定,可分為按無、輕、中、重4級,國際廣泛使用的是數字評定量表(NRS)以及詞語描述量表(VDS),國內己有單位將NRS和VDS相結合用于臨床疼痛評估。具體對應如下:
無痛 對應NRS評分0
輕度疼痛 對應NRS評分1-3
中度疼痛 對應NRS評分4-6
重度疼痛 對應NRS評分7-10
各病例在治療后10天,20天,30天,60天,進行分析打分。
3.1.2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患肢直腿抬高試驗(度數)觀察及評級方法:各病例在治療后10天,20天,30天,60天,進行患肢直腿抬高試驗(度數)檢查,每次與入院時相比,進行分析打分。
患肢直腿抬高試驗(度數)與入院時相比,度數無改變記0分;
患肢直腿抬高試驗(度數)與入院時相比,度數增加10記1分;
患肢直腿抬高試驗(度數)與入院時相比,度數增加20記2分;
患肢直腿抬高試驗(度數)與入院時相比,度數增加3Q以上記3分。
3.2療效標準
3.2.1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制定發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訂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疼痛完全消失;有效:疼痛明顯緩解;無效:與治療前相比較,各方面均無改善。
3.2.2證侯療效判定標準:臨床痊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或基本消失,證侯積分減少≥95%;顯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好轉,證侯積分減少≥70%,<95%;有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侯積分減少≥30%,<70%;無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侯積分減少不足30%。
計算公式(尼莫地平)為:{(治療前積分一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4統計方法與數據處理
兩組進行相關觀察指標的比較,所得的數據等級資料用Ridit分析,統計學方法計量數據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根據P值判斷兩組間的統計學差異。


5治療結果
兩組患者在治療結束后隨訪,沒有脫失者,治療組無病情進展病例,對照組2例患者腰椎間盤髓核突脫出引起嚴重神經功能障礙,馬尾神經受壓及有手術指征。
兩組患者疼痛改善程度、直腿抬高試驗角度評分比較,見表1。
由表1可知,兩組患者在治療結束后隨訪,疼痛改善程度、直腿抬高試驗角度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療效有統計意義(P<0.05),治療組較普通對照組效果優良。
由表2可知,治療結束后60天治療組臨床痊愈率為82.1%,對照組臨床痊愈率為65.4%,療效結果經統計學處理,P<0.05,有統計差異,治療組臨床痊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
6體會
腰椎間盤突出癥為臨床常見病,腰腿痛常見病因之一,它屬于中醫“腰痛”、“痹證”范疇,當由風寒、濕邪侵襲,或肝腎不足,或跌仆損傷,瘀血內停,經絡閉阻,氣血運行不暢致病。
龍卿痹痛膠囊是在我院臨床協定方龍卿痹痛方的基礎上研制成的口服膠囊制劑,龍卿痹痛方系英德市中醫院椎間盤科根據傳統傷科理論,緊密結合臨床使用6年,反復實踐而研制的經驗用藥,該方由地黃、熟地黃、淫羊藿、當歸、肉蓯蓉、鹿銜草、老鸛草、徐長卿、蜂房(制)、雞血藤、烏梢蛇(制)、制地龍、制僵蠶、土鱉蟲、甘草等15味藥組成,具有益腎壯督、養血祛風、散寒除濕、化瘀通絡的作用,本方通過益腎壯督,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使正勝邪卻,蠲痹通絡之劑,多辛溫宣散,走而不守,藥力難以持久,通過益腎壯督,使藥力得以加強,藥效得以延長,從而發揮了最佳的治療作用。該方中熟地黃補精益髓,地黃滋陰,淫羊藿補腎壯陽,共為君藥;當歸活血通絡,肉蓯蓉補腎養精,鹿銜草強筋骨祛風濕,共為臣藥;老鸛草祛風濕,徐長卿祛風止痛,雞血藤補血通絡,蜂房(制)通絡,烏梢蛇(制)透骨搜風,制地龍通經活絡,制僵蠶祛風止痛,土鱉蟲續經通絡,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從而補益肝腎精血,溫壯腎督陽氣,使正勝邪卻。龍卿痹痛膠囊在改善疼痛程度和直腿抬高度方面優于對照組,療效確切,是治療腰椎椎間盤突出癥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