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了通過回顧與反思國內已有的關于有效學習影響因素的研究,總結已有研究的特點和不足,為今后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鑒,本文對國內有效學習影響因素研究做了述評。目前,學者們主要從學習目標、學習達到的條件、學習效率和學習層次這四個角度對有效學習進行定義,已有研究主要從有效學習的內外因素、心理結構、背景和過程三個方面分析有效學習的影響因素。
關鍵詞: 有效學習 影響因素 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
近十幾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學生的有效學習。國內關于有效學習的研究是近幾年才開始的,目前相關學者關于有效學習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在回顧與反思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對國內有效學習影響因素研究做了述評,以期給有效學習的研究者及實踐者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有效學習定義的探究
關于有效學習的定義,在國內學術界還沒有統一的觀點,不同的學者下定義的角度也不同。綜合我國學者的觀點,對有效學習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從學習達到的目標來定義,如果學習之后達到了一定的學習目標,那么學習是有效的,反之,是低效或者無效的。持有此觀點的學者有鮑銀霞[1]、何奎蓮[2],他們的主要觀點是,有效學習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優化學習環境,應用恰當的學習策略對學習內容進行主動加工,在一定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達到學習目標、獲得自身發展的過程。
(二)從學習要達到的條件上定義,張慶林認為,有效學習是能真正理解、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學習,是推動能力和態度發展的學習。他強調學生只有對自己所學的知識做到概念化、條件化、結構化、自動化和策略化才是真正有效的學習。[3]
(三)從效率上定義,余旋[4]、朱雪峰[5]、何善亮[6]等強調有效學習是高效率的學習。朱雪峰的觀點具有代表性,他指出有效學習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有效的學習資源和學習策略對學習內容進行積極、主動加工,以最少的時間投入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達成學習目標,使學生獲得發展的過程。[5]
(四)從學習的層次上定義,高利明認為學習有三個層次:一是死記硬背、單純應對考試的學習;二是同記憶相結合的理解性學習;三是適應性學習,也稱有效學習。這種學習是在理解性學習的基礎上,更加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更加注意學習的遷移,幫助學習者達到不僅學到知識,而且學會學習,對自己的思維加以思考(元認知)的境界。[7]
總體上看,學者對有效學習的定義既存在著共識,又存在差異。學者們都認為有效學習首先是通過學習,學生獲得學習結果,促進自身的發展;其次是學生使用學習方法或策略,理解和加工學習內容;最后,學生將學習進行遷移,靈活運用于解決問題。這三點是學者們對有效學習定義達成的共識。由于學者們的角度不同導致學者們定義的重點不同,這是學者們對有效學習定義的差異。
綜上所述,因為概念的模糊性和差異性等會影響研究的統一性和科學性,所以有必要基于國內外的研究和中國的實際情況,對有效學習的概念深入研究。
二、有效學習的影響因素
關于有效學習的影響因素,目前我國學者各有自己的理論和解釋。不同的學者對影響因素的劃分方法各有不同,歸納起來主要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劃分。
(一)從學生的內部和外部因素進行分析。雖然多個學者對于把有效學習的影響因素劃分為學生內部和外部因素兩個方面達成一致觀點,但他們對兩個方面的具體維度的劃分各不相同。
1.學生的內部因素
關于學生的內部因素,燕國材從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角度進行了系統的分析。他指出影響有效學習的非智力因素有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智力因素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注意力。[8]—[9]
有的學者則從認知的角度來分析學生的內部因素。劉啟珍、楊黎明[10]從靜態的認知因素的角度把影響有效學習的內部因素分為學生的認知因素和非認知因素。認知因素包括認知結構及其特征和認知發展水平。非認知因素包括學習態度和學習動機、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狀態。鮑銀霞[11]從認知的動態過程來分析,認為有效學習的內部條件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生已有的知識準備和經驗基礎;二是學習者對學習內容有主動加工的心理傾向和實踐活動。心理傾向涉及學習的需要與興趣、情感與態度、學習的動機等因素;實踐活動涉及學習方法與策略等因素。張慧[12]的觀點與鮑銀霞的觀點相似。
另外,也有學者從其他的角度來分析學生的內部因素。王佐書指出影響有效學習的主觀因素有:學習者的知識和知識結構、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13]司繼偉的一項研究證明原有知識、學習策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影響有效學習。[14]邵瑞珍指出,內部因素有認知結構與遷移、認知發展、個別差異、動機。[15]謝鋼則重點強調策略性知識的掌握是有效學習的關鍵。[16]
多個學者的觀點看似不同,但仔細分析后,學者們基本認為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影響有效學習,分歧之處在于他們對于這些因素內的部分具體因素的強調不同。
2.外部因素
雖然研究者們對有效學習的外部因素的表述和分類不同,但他們各自發現的外部因素大同小異。王佐書認為有效學習的客觀因素有:社會風氣和就業狀況、班風和校風、教科書、教學的條件、教師的特征。[13]邵瑞珍[15]、劉啟珍[10]等從物與人這兩種類別,將整個外部因素分為兩部分:一是教學的方法與媒介,二是學習中的集體與社會因素。如果將以上觀點概括起來表述則是鮑銀霞的觀點,她認為大至社會、學校的管理、家庭的教養方式,小至班級、課程、教師和同伴都是影響學生有效學習的外部條件。[11]
(二)從有效學習的心理結構上分析。沈德立[17]教授根據現代信息加工心理學的觀點,提出有效學習的心理結構主要包括以下要素:(1)選擇性注意;(2)元認知;(3)學習策略;(4)非智力因素;(5)內隱認知。劉建峰的有關成人學習心理因素的研究,認為成人有效學習與個體心理因素的認知能力、情緒和動機有關,也與社會心理因素如社會期望、社會群體、教師心理緊密相關[18]。張典兵認為影響成人自主有效學習的因素主要有自我效能感、學習目標、歸因、意志控制和情緒因素等方面。[19]以上可以看出,學者們對此的研究結果各不相同,需要進一步研究。
(三)從有效學習的背景和過程上分析。陳厚德認為影響有效學習的因素可以分為兩大類別:(1)背景性要素(或基礎性要素)。背景性要素包括情境(或環境)要素和個性要素。情境要素指影響學生學習的物理環境要素,如校園、教室和教學設備,和社會環境要素,如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個性要素指學生自身內部的因素,如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心態、認知結構等。(2)過程性要素(或實踐性要素)。過程性要素是學生自身學習實踐過程中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動機要素、選擇要素、建構要素、應用要素、計劃要素、評價要素。[20]
三、國內有效學習影響因素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
從以上研究現狀來看,國內關于有效學習的影響因素研究存在以下特點和問題。
(一)理論分析相對較多,實證研究相對缺乏。通過整理國內學者關于有效學習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已有研究對有效學習的影響因素的分析多是基于經驗和已有理論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的,而實證研究缺乏,且實證研究中國內的碩士研究生進行的實證研究占絕大多數,研究的權威性有待提高。
(二)研究領域較廣,研究深度不夠。從在中國知網上檢索的文獻來看,國內關于有效學習影響因素的研究領域較廣,主要涉及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等多個領域。另外,目前的研究多是從理論層面探討哪些因素可能會影響到有效學習,但是這些因素到底在實踐中能不能影響有效學習?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有效學習?影響學習的過程是怎樣的?如何控制這些因素?這些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三)影響因素的歸納混亂,界限不清,系統性不足。有的學者對影響因素的歸納沒有依據,只是各種因素的堆砌,缺乏科學性,因素的類別之間界限不清,有交叉、重疊部分。另外,已有研究對影響因素的歸納不夠完整,缺乏系統性。
綜上所述,在今后的研究中,應在繼續進行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加強研究的深度,強化實證研究,不僅要鉆研于國內的研究,而且要放寬視野,借鑒國外研究,改進國內研究,使之更科學、系統,探索出國內有效學習影響因素的本土化研究,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參考文獻:
[1]鮑銀霞.有效學習的前提、特征和旨趣[J].現代教育論叢,2006,(2):54-56.
[2]何奎蓮.構建有效學習的舞臺[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88-91.
[3]張慶林,楊東.高效率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5.
[4]余旋.基于中學課堂環境的有效學習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13.
[5]朱雪峰.論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學習管理制度構建[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VOL46,(2):104-106.
[6]何善亮.有效教學批判[D].南京師范大學,2007:42.
[7]高利明.用信息技術支持有效學習[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7,(3):1.
[8]燕國材.非智力因素與學習[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9]燕國材.智力因素與學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10]劉啟珍,楊黎明.學與教的心理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94-97.
[11]鮑銀霞.有效學習發生的條件及其對教師教學的要求[J].教育導刊,2005,(9):14-16.
[12]張慧.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化學課堂教學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6.
[13]王佐書.學與教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8:15-25.
[14]司繼偉.心理因素對高中生學業成就的影響[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0,16,(2):7-12.
[15]邵瑞珍著.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17-383.
[16]謝鋼.論知識的有效學習[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1,(3):25-27.
[17]沈德立.高效率學習的心理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38-40.
[18]劉建鋒.成人學習的心理因素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7,(32):150-151.
[19]張典兵.自主學習:適合成人特點的有效學習方式[J].繼續教育研究,2008,(3):145-147.
[20]陳厚德.有效教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