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作為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種熟語,是人們長期使用凝固下來的組詞,以其凝練性及典故性成為中華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國幾千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結晶,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特別是近十年來,中考語文和高考語文一直沒有間斷過對熟語識記、辨析、運用的考查,尤其是成語。能否正確地分析、辨別、判斷和選擇成語是中考和高考語文考試中檢測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是否牢固、運用語言的能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方式。成語在國家教育部的考試中受到如此重視,筆者感到十分欣慰。但是,萬事都有其兩面性,在教學與日常生活中,在對成語的使用過程中,一些人由于不能正確理解成語的各個義項,存在明顯的成語誤用現象與錯用現象。這對于我們吸收和借鑒優秀文化有很大的阻礙。鑒于以上種種情況,筆者一方面想通過對“不名一文”和“七月流火”成語的辨析加深讀者對這兩個誤用率和錯用率相對較高的成語的理解,另一方面想借此增強人們正確使用成語的意識。
一、“一文不名”析
“一文不名”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佞幸列傳》:“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這說的是佞臣鄧通的故事,漢文帝有一次做夢夢到升天,想而不得,就在這個時候一個黃頭郎在后面推了他一把,終于如愿,漢文帝以之為貴人。回頭看去,不見其廬山真面目,只看見一黃頭郎,背后打了一結。夢醒后,在蒼池的漸臺,看到了一個與夢中相似的貴人,招來覲見,此人即為鄧通。從《史記》的記載中,我們看到的鄧通其實沒有什么經世之才,為了在官場中保存自身,鄧通只能獨自善其身諂媚漢文帝。一次漢文帝讓人給鄧通算一命,曰“當貧餓死”,為他寄托他人而活埋下了伏筆。然后漢文帝賞賜了他一座銅山,于是鄧通開始自己鑄造錢幣,成為“鄧氏錢”,鄧氏富可敵國。漢文帝生了一個瘡,鄧通諂媚之極,竟然為漢文帝吮吸膿血,漢文帝感慨曰:“天下誰最愛我者乎?”鄧通為巴結太子,直呼太子,結果太子面見皇帝時,面有難色地為父皇吮吸膿血,相比鄧通而不如,于是漢景帝心生嫉妒。(話說:伴君如伴虎。)等到景帝即位,鄧通被罷免。隨后鄧通被告發,家產充公,仍欠國家幾億債務。鄧通貧困無所依,多虧館陶救濟。又因為鄧通只要有錢就要還國債,最后館陶公主只能讓下人借給他一些衣物和錢,所以鄧通不能占有一文錢,窮困至極,寄食在別人家直到死去。這就是成語“一文不名”的由來。由此有了“不占有一文錢,形容極度貧困”的意思。
我們日常往往把“不名一文”與”一文不值”相混淆。下面結合日常生活的例子談談誤用的現象,而且此誤用的事例是俯拾皆是的。
(1)據悉,首批作品中不乏稀有罕見的珍品,也有一些不名一文的贗品,屆時,金陵晚報將與讀者分享藏品主人的收藏經歷和專家鑒定意見。(網易.新聞中心)
(2)比如,一個人拿到一大專文憑,就以為是知識分子,不愿待在市民圈子里“懷才不遇”了,想方設法鉆進文化部門謀個差事。殊不知那張令市民圈里刮目相看的文憑,在文化部門卻一文不名,那里面遍布碩士、博士一類“正規軍”。(新華網.警英論壇.工作中的”高處”與”低處”2012.5.22)
(3)既然價值判斷只和每個人的價值觀有關,在一些人眼里一文不名的東西,卻極有可能是另一些人眼中異常珍貴。(人民網.“窮得只剩下證書”的現代版“孔乙己”2012.5.18)
如前所述,在日常生活中這種成語誤用的現象是常見的。從上面的舉例中我們可以發現,在日常使用“一文不名”的時候往往把它與“一文不值”相混淆。
下面對“一文不名”和“一文不值”進行辨析。“一文不名”在上文說過,“名”是“占有”的意思,意思是一文錢也不能擁有,形容人極度貧困。而“一文不值”的“值”是沒有價值的意思,形容沒有價值,也形容人的地位低,不能得到人的尊敬。這兩個詞詞義不相同,之所以容易混用,大概是因為它們的外在形式的相似性太高,僅有一字之差。而辨析這兩個成語的關鍵恰恰就在于這“一字之差”,即把握這兩個成語的關鍵就在于正確把握“名”和“值”的意思。上述三個例子就是由于沒有弄清楚“名”和“值”的各自含義,才導致張冠李戴的現象。而在信息網絡資源極度豐富的當今社會,此種誤用現象很容易混淆,所以我們要樹立正確使用成語的觀念。
二、“七月流火”析
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會聽到人們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氣炎熱。特別是在這炎炎夏日到來之際,在各大網頁,報紙上充斥著望文生義的“七月流火”。比如:
(1)前兩天是暑假開始的首個雙休日,7月3號在無錫的各個車站發現,人流中學生流交織著外出旅行流,還有一些趁著假期來無錫找工作的,“七月流火”原本說的是天氣炎熱,如今用來形容出行的人流也很貼切。(太湖明珠網.2011.7.4)
(2)7月22日,想來那故土上正是七月流火,暑氣炎炎,然而南半球這一天的“節氣”,卻是大寒。(搜狐.《節氣的疑惑》.2012.2.25)
(3)俗話說:“七月流火”,剛一出梅便迎高溫,這讓社區里的老人不甚其苦。7月7日一早。4輛金黃色掛著省級文明頂燈的出租車排隊開到了葵巷社區居委會的大門口,佩戴“春之星車隊”,“金陽光車隊”綬帶的的哥們從車上搬下了飲料,花露水,驅蚊水,毛巾等防暑用品,為老人們送去清涼和關愛。(杭報在線.《七月流火的哥送清涼進社區.2010.07.07》)
“七月流火”這一成語語本《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意思是每當農歷七月黃昏,一顆名為“火”的大火星出現在天邊的時候,天氣開始轉涼。首先這其中的“七月”,并非我們現在公歷的七月,了解具體時間會使我們對其中的節氣關系的理解更加深刻,“七月”指的是夏歷七月,這是按我們祖傳的農歷進行計算的,在農歷中七八九月屬于秋季。而現在的誤用往往有一部分是從時間上誤解了詞義,用現在通行的公歷進行判斷,誠然這種理解的方法的確讓人不禁聯想到炎炎七月。只有正確理解古代時間節氣,才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成語本義。再者此“火”非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火”,我們現在理解的“火”只能往往理解為自然之火、熱、能量等。而“七月流火”中的“火”指的是一顆名為星宿二的大火星,此星并非是太陽系中的火星,而是一顆天蝎座中恒星,散發著其特有的紅色光芒,當其出現在西邊天空的時候,我們偉大的祖先用他們的經驗就知道天氣開始轉涼。并非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天氣酷熱。這一點還可以從孔穎達的著述中得到考證。唐代孔穎達在注解中說道:“于七月中有西流者,是火之星也,知是將寒之漸。”由此可知,“七月流火”雖然涉及時間節氣,但是并非指天氣炎熱,相反根據孔穎達的:“知是將寒之漸”,可知是指天氣漸漸轉涼。
相同的論證我們還可以在古典文學家余冠英《詩經選譯》中得到證明,其中對流火進行了解釋:“秋季黃昏后大火星向西而下,就叫做“流火”。從時間、字意的角度出發在看“七月流火”這個詞,就不會再望文生義。
成語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之一,我們有必要繼承和傳承這一優秀文化,只有這樣我們的文化才會永久不衰。對于成語使用錯誤的幾種現象,如望文生義,錯用對象,褒貶不當,等等,只要從成語的本源出發,就不會產生。正確理解成語探究其背后的故事、典故,你會發現成語也是如此可愛。
(作者系宿遷學院10級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