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閱讀課堂的“有效性對話”是新課程所倡導的重要理念之一,《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對話”不僅是口語交際,更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精神的交融;“對話”不僅是教學的手段,更是教學的原則。一個新的時代會使教育精神的內涵獲得極大的豐富,“有效性對話”應成為語文閱讀課堂中師生的主要交往形式和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并發揮它在當下教育以至未來教育中的價值。
一、無效的對話失落了語文課堂之魂
有效性對話在中學語文課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其意義更不言而喻。它是建立滿意課堂的根本,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靈魂,但是,在新課程改革中,由于對語文課堂有效對話的理念的把握還不到位,或以為“對話”就是師“問”生“答”,或以為“對話”就是一般的說話交流,對語文課堂的對話有效性認識還很模糊,對語文課堂有效對話的組織還很無奈,很多教學對話屬于低效或無效對話,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并未有本質的提高。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逐步發現閱讀對話教學中存在一個普遍性問題:表面熱鬧,實際低效。充斥課堂的,大多是由教師主宰的“假對話”、脫離文本的“空對話”、漠視差異的“零對話”、瑣碎問答的“淺對話”。廣大語文教師對此也感到十分困惑與無助。因此,語文課堂有效性對話的實施,學生滿意課堂的建立,必須杜絕以下幾種現象。
(一)形式上的課堂對話
形式上的對話廣泛存在于課堂教學中,這類對話徒具對話的形式,而無實質性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教師向學生提出某一問題,某一同學做出了正確的回答,班級內的其他學生明明已經知道了這位同學對問題的回答是正確的,教師卻仍然問:“他(她)回答得對不對啊?”學生齊答:“對。”教師繼續追問:“他(她)回答得好不好啊?”學生齊答:“好。”諸如此類的還有很多。
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造成了課堂教學對話中諸多“空殼”現象的出現。這類對話幾乎不會對學生思維產生刺激與沖擊,更構不成挑戰。矯情的成分明顯,這種“矯情”使得對話的過程無法滿足對話雙方的期望與需求,無法實現師生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可以說,這樣的對話遠離了真實,可信度很低。
(二)邊緣化的課堂對話
在有些語文課堂上,教師雖然從形式上給予學生對話的機會,但是整個對話過程及話語權都牢牢地掌握在教師預設的框框中。教師不是“主導者”,而是“主宰者”。課堂上教師把自己對文本領悟或者是根據參考書的分析,設計的問題一個個拋出,學生疲于應付而無暇顧及文本及知識經驗。雖然課堂有問有答,但是在教師話語霸權之下,不過是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一步一步地接近預先設計好的答案,對話教學就這樣在課堂上被邊緣化了。這樣的課堂學生自然是不會滿意的,因為他們內心真正想要表達的未能體現出來,這樣的對話效率也是極低的。
(三)泛化和壟斷的課堂對話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的,而正是由于差異性的客觀存在,使得課堂教學對話呈現出一定的壟斷性。如教室里的位置與學生的身份和類別成為對話重要的結果和標志,有些學生因為自己的身份或類別而坐在教室的角落里,他們不僅得不到教師的尊重,甚至還會受到侮辱,沒有了課堂教學中這些所謂的“對話”,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解脫。從對話對象的職務看,教師同干部學生的對話機會要多于非干部學生;從對話對象的地位看,教師傾向與地位較高的學生進行對話,忽視地位低的學生;從對話對象的成績看,教師更愿意同成績好的學生對話。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有的學生一堂課被提問十幾次,而有的學生卻無人問津,這樣人為地造成一部分學生慢慢地轉化為后進生,也就自然地逃離了課堂,課堂對話何談有效性呢?
二、讓學生滿意地棲居在幸福的語文課堂
要讓學生滿意地棲居在語文課堂,高效學習,感受到課堂的幸福感,找回曾經丟失的語文課堂之魂,應如何在教學中實施有效對話呢?
(一)民主平等是有效對話的前提保障
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平等,不存在片面的權威和對真理的獨占,讓師生各自向對方敞開精神之扉,暢所欲言,彼此接納,使課堂成為師生、生生充滿人性、富有個性的對話平臺。老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在教師的眼里,每個學生的意見都是值得珍視的。當學生在對話中有了獨特的見解,教師要及時反饋與鼓勵。學生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喚,其心態才是開放的,才能產生充滿活力、充滿創造的體驗,也才能在對話的過程中生成新的認識。如果教師上課還是“一言堂”,學生只是隨聲附和,就根本談不上彼此之間敞開心扉,實現平等、民主的對話。我們應轉變自己的角色,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居高臨下轉化為“平等中的首席”。
(二)文本探究是有效性對話的基礎條件
對話教學需要建立在對文本的認真研讀上,否則教學就無法進行下去。語文課堂教學就是教師與學生共同解讀文本的過程。如果脫離了對文本的閱讀,教學就架空了。教師要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閱讀文本,學生直接面對文本,不是單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負載的信息,而是與文本“對話”。學生只有在走進文章之后,才能觸摸到文章的脈搏,才能與文章的內容、思想、感情產生共鳴。不僅學生先要認真地研習文本,而且閱讀的過程就是文本意義與閱讀主體意識互相交流、雙向互動的過程。閱讀時,各種相關的知識與生活體驗都被讀物的信息激活,與文本思想發生碰撞。基于個人生活經驗與相關知識積累而產生的對文本的理解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可以讓學生各自表達理解,進行平等的、無偏見的、無權威的交流。在此基礎上,可以對他人的觀點進行發問、評價,促進學生加深或反思自己對文本的理解。
(三)注重傾聽是有效性對話的指向動力
失去傾聽的教學,是不存在對話的。當然,傾聽是雙方的事。學生缺失話語權,那么,教師就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傾聽學生的話語上。可以說,傾聽是對話的保障。然而教師應怎樣“傾聽”呢?就是要從學生含混不清的表述中,躊躇不定的思考中,覺察到他的疑惑所在,甚至從微妙的面部表情中“傾聽”出學生內心思考的聲音。可以說,對于教學而言,解讀文本內涵與解讀學生的內心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更為重要的是,教師要會傾聽,能適時參與對話、引導對話,做課堂對話中平等的首席。真正有效的、深度的對話必須是對話者之間心靈的交流、智慧的碰撞,必須使對話者原有的認知結構在對話中獲得重組與建構。
中學語文課堂有效“對話教學”,營造了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思維被激活,個性得到優化,語文素養得到了提高。可以說對話是改革中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提高中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效率,落實新課標精神的有效途徑,將會給語文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和活力。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2000.7.
[2]朱維娟.試論語文教學中閱讀對話的主體交流.考試周刊,2008,(35).
[3]董汀豐.試論語文教學的對話狀態.課程·教材·教法,2003.8.
[4]王尚文.語文教學對話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5]鐘啟泉.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6]陳玉秋著.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