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課堂教學的成敗在于細節。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們的教學觀念有了很大的轉變,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發展,可謂是想盡一切辦法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課堂面貌得以煥然一新。然而,由于我們對學生的思想動態、內在需要、興趣等關注得不夠具體,不夠細致,從而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堂細節在于一舉手,一投足,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句幽默委婉的話語……
一、把握好課堂提問的時機
小學生的思維是沒有主動性的,必須通過一定的手段,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而課堂提問則是教學中反饋學生掌握情況的最常用的手段,它是一門藝術,可以促進師生互動,開拓學生思路,啟迪思維,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促進課堂教學的和諧、有效發展。精彩的提問能使教學有聲有色,把握住提問的時機尤為重要。下面是教學《給家鄉孩子的一封信》的片段。
師:通過反復朗讀感悟,同學們對巴金老人的認識一定是更為深刻的,誰來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生:讀句子: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學習,重新工作,讓我的生命開花結果。
師:什么是生命開花結果呢?
生:是一心為別人。
師:如果我們把自己的生命看做是一朵花,那該如何綻放這生命之花?
師:巴金爺爺的生命開花了嗎?為什么?
生:巴金爺爺生命已經開花了……(聯系課前資料的收集,前文的描述感悟)
師:再讀讀這句話,在這句話中似乎漏掉了什么?
生:這句話應該是“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學習,重新工作,讓我的生命重新開花結果”。
師:巴金老人為什么漏掉了這個詞呢?你認為呢?
生:巴金爺爺很謙虛。
生:巴金爺爺認為自己很普通,是個平凡的人。
……
師:如果你就是那個收信的孩子,當你讀著這份有千斤重又滿懷愛意的信時,你的心中是怎樣的呢?
生:我是多么高興又多么難過??!
師:怎么會既高興又難過呢?
生:因為我收到巴金爺爺的信是多么的興奮,可是當我知道巴金爺爺的病情是那么嚴重時,我又是那么的難過傷心啊!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在學生深讀課文后,引導學生從“巴金爺爺的生命開花了嗎?”這一中心問題入手,巧妙地走進文本,真情與文本對話,與老師和同學情感碰撞與交流,從而全身心地走近人物,感受到巴金爺爺的謙遜、平易近人、樂于奉獻。當學生在表達心中感受時,教師抓住教學契機,適時發問:“怎么會既高興又難過呢?”學生情感真切,獲得獨特的體驗,美好的心靈也得以滋養,而這樣充滿語文味的課堂將到處洋溢著人性的光輝,充滿著智慧的交融、個性的張揚,師生間真情的表白,涌動著靈性的互動。
所以,我們要善于掌握好提問的時機,關注教學細節,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二、精心打造細節,創設情境
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要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學生理解、消化、吸收。教學也應該把知識融入到情境、融入到生活當中來進行。
如一節語文課上,我發現有幾個學生的眼睛向外瞟,順其目光看去,原來,外面竟飄起了很大的雪花,我暗自思忖著:是否該提醒學生回到原有的學習狀態中呢?或許我只需說一句“請同學們認真上課!”就可以了,但如此,他們的注意力是否就真正回到課堂中了呢?略略想了一下,我說道:“同學們,今天的這場雪下得還真不小呢?不如,我們就即景聊聊吧!”頓時,學生的眼睛一亮,個個臉上露出喜悅之色。我們從“雪像什么?”聊起,聊著聊著,竟不盡興,又提議寫一寫,體裁不限。
“雪,似撒鹽,似柳絮,在我眼中,雪竟似精靈一般,在空中翩然起舞,給大地帶來春的消息……”
雖未完成原有的教學任務,但這節課卻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和聯想,也真正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課堂細節涉及教學的方方面面,關注細節,捕捉有價值的細節,才能使課堂教學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才能有效地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提高教學質量。
三、把握好教師的課堂語言
語言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的載體,在教學中,教師的語言和教學效果密切相關。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效率?!逼渲薪處煹恼Z調也很有講究,每篇文章的感情基調不盡相同,有的似金戈鐵馬,雷霆萬鈞;有的似山澗溪流,潺潺作響;有的靜謐;有的深刻。因此,我們在課堂上要注意語調的變化,講究表達的技巧,增強教學效果。如講《盧溝橋烽火》時,一上課,教師面容莊重,用慷慨激昂的語調,給這堂課奠定了悲壯的情感基調,然后引導學生深讀課文,啟發學生思考。隨著老師時而低沉、時而激昂的語調,學生的情緒也隨之起伏不定,教學任務在不知不覺中完成,學生也受到了一次強烈的感情洗禮。
語言的巧妙不僅僅在于語調的技巧上,還在于把課堂上不適宜的行為轉化為教育和激勵學生的一個環節。教師的語言必須以正面鼓勵為主,“要想讓課堂有著春天的希望,教師的語言必須有陽光的味道”。而這種陽光的語言,應該是溫暖的,是和煦的,卻又必須能夠提供生長的能量,能給予生長拔節蛻變茁壯必要的滋養。
四、學會傾聽,細心聆聽
在課堂上,會有這樣一種場景,那就是教師的提問之聲還未結束,有的學生就迫不及待地舉起小手,回答的問題常常是牛頭不對馬嘴,答非所問。又或者是,一學生對某一問題已經作出了回答,當教師請其他學生進行補充發言時,后一個學生竟然進行類似重復的回答。這些說明學生并未在認真傾聽。同時,教師對學生的發言又是否在真正聆聽呢?還是關注學生的發言僅僅是對與錯之分?如果老師只顧著完成教學任務,那么,這節課堂能帶給學生什么呢?我想,這樣的課堂傳遞的是答案,缺乏師生思維的碰撞。所以,教師應關注學生是否在認真傾聽老師的提問,是否在認真傾聽同學的發言,同時,也需彎下身子,細心聆聽。如在教學《理想的風箏》中,講到劉老師拄著拐杖講課時,文中一連用了好幾個“轉”,學生在朗讀時,沒有區分“轉”字的不同讀音,教師聽到這一錯誤,讓學生感悟這個“轉”的不同讀音,不同意思,從而,讓學生對劉老師的光輝形象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往往細小的地方就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教學過程是師生平等對話、雙向交流的過程,師生互相傾聽,捕捉學生內心思維的火花,這樣的課堂因傾聽而精彩紛呈。
成功的教學離不開精彩的課堂細節。關注細節,就是關注新課程理念的落實是否到位。細節雖小,卻能折射出教育教學的理念,亦能綻放生命的光彩。讓語文課處處關注細節,永遠對課堂中的“人”充滿真切關注和終極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