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所占的比重最大,因此,提高閱讀教學效率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課堂教學的效率影響著教學的質量。一堂語文課老師究竟能為學生做些什么,讓學生有什么新的發展?現我就《美麗的丹頂鶴》一課,談談在執教時是如何從各個方面關注閱讀教學,切實提高閱讀教學質量的。
《美麗的丹頂鶴》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課文寫了丹頂鶴的美麗外形及它們每年到黃海之濱越冬的遷徙習性。課文將丹頂鶴寫得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將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滲透于丹頂鶴的描繪介紹之中,有利于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自覺保護野生動物的教育。
一、善于激發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學習熱情,學生的學習效果是不盡如人意的。在低年級學生的心目中,教師總是高高在上,是“統治者”,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得非常被動,毫無熱情。這又如何談得上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呢?因此,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控者,要善于營造寬松的氛圍,解除學生的緊張心理。
在執教時,我通過自己的努力,融入學生群體,與學生打成一片,拉近彼此的距離,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
在執教時,我注意教學語言的使用。有時,運用商量的語言。復習環節結束后,我這樣對學生說:“小朋友們,這節課讓我們再一起走近丹頂鶴,細細地欣賞它們的美麗。好嗎?”當學生在交流從什么地方讀出丹頂鶴的美時,有的學生說了幾個詞,有的說了一句話,有的讀了一段話,不管學生有沒有回答完整,我都鼓勵他們:“你們很會讀書,真會動腦筋。”用這樣的話語化解學生心中針對教師筑起的堤防,讓他們覺得老師離自己很近,仿佛一位大朋友,就會主動參與、無所顧忌、暢所欲言。
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的語言一定要激情飽滿。“教師的激情是上好一堂課的靈魂”,這一點在低年級的課堂表現得尤為重要。課堂上我用飽含激情的語言感染學生,抓住學生的興奮點。老師對學生熱情了,學生就充滿希望。只有有了希望,才會有學習的動力,主動學習,并覺得學習是一件幸福、快樂的事。只有有了希望,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了,這堂課學生才會真正有收獲。
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建立一種好的習慣。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有專家這樣說:“孩子最初看到的是什么,以后也就是什么。”好習慣成就好人生。學生在收獲課本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收獲教師的人格。在教學中老師的一言一行,盡收學生的眼底。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教師就要注重提高自己的修養。在課堂上,老師總是會將個人的習慣帶進教學行為中。如果一個老師修養比較好,那么他的每一個舉動都是很規范的,學生看到的、覺察到的都是很美的,模仿得到的也是有益的。反之,則不然。因此在課堂上,老師應該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認真書寫,對話范讀時做到字正腔圓……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出優秀的學生。
三、注重學習能力的培養
葉圣陶老先生說:“知識那么多,哪里教得盡?樣樣知識一定要老師教了才懂,也不是辦法,教育雖然著重在‘教’字,最終目的卻在受教者‘自求得之’。”閱讀教學的核心是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和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因此不管是哪個年段的學習,都是上課者應關注和注重的問題。
在執教這一課時,我立足文本,緊扣題眼,圍繞學生共同感興趣的話題“丹頂鶴美在哪兒?”總起、引領學生的學習。先讓學生通讀全文,在自讀自悟的過程中,圈圈畫畫,留下思考的痕跡。在學生整體把握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分段閱讀感悟。不管是在感受丹頂鶴顏色美的過程中,還是在感悟丹頂鶴形態美和姿態美的過程中,總是讓學生在先思考的基礎上,再組織學生與文本對話。這樣的教學,學生會用自己的力量探求文本的法則和意義。“學生的精神心思越能自由活動,知能就越長進。”
四、品味語言文字的精妙
怎樣教讓學生學出語文的味道?葉圣陶老先生說:“知識是求知者主觀的欲望和興趣的結晶體,離開了求知者的主觀便無所謂知識,所以求知識只有自己去求。”課堂教學的優越性在于能“特設境遇”。
兒童興趣廣泛,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教師應采取多種新穎的活動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學習器官全方位開放:開放其腦讓其自由思考,開放其口讓其自由發言……
在教學中,我運用多媒體為教學服務,出示與文本語言相吻合的圖片,如:顯示丹頂鶴羽毛黑白分明的圖片,丹頂鶴體形修長、優雅的圖片……丹頂鶴的生活視頻,以及文本中重點詞語、句子的凸顯。引起學生的關注,讓學生饒有趣味地細讀文本。
低年級的學生是活潑好動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在品味語言的精妙時,我還運用了演一演、做一做的傳統教學方式。文中的丹頂鶴“引吭高歌”“展翅飛翔”,是它高雅的表現,當充分感知這兩個詞的內涵時,對“高雅”一詞的理解就不必多費口舌,對它的理解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在教學中,我首先充分用好文本的教學資源——插圖,先讓學生在圖中找一找哪些丹頂鶴正在引吭高歌,哪些丹頂鶴正在展翅飛翔,然后讓學生學著它們的動作做一做,談一談。學生在高昂的情緒中,不僅領悟了文本傳達的意思,還讀出了這三個詞包含的意思,把這兩句話讀美了。
學生在可感可觸的情況下,靜下心細讀文本,抓住文本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吟詠品味,含英咀華,體味語言的準確、鮮明、生動及運用之妙,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在體會文本語言的精妙時,美麗、高雅的,像天使一般的丹頂鶴怎會激不起學生對它的憐愛,誰還會傷害它呢?“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會做真人”。未來的社會需要的是人格健全的人,在課堂上,學生隨文悟道,學會欣賞大自然中的美,懂得了珍愛人類的朋友——動物。
五、突破文本,回歸生活
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語文學習能力的發展必須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超越文本,才能最終完成。
我在執教這篇課文時,立足文本,拓展教學的資源。我以“無憂無慮”為切入點,圍繞教學目標,巧妙安排教學環節。在學生讀了第四自然段后,問學生:從這段話中你感受到丹頂鶴的生活是怎樣的?引出“無憂無慮”后,讓學生觀賞丹頂鶴的生活視頻,視頻中的每一組生活畫面旁我都標上名稱,如“悠閑散步”、“追逐嬉戲”等。語言來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這些生動的畫面與語言文學緊密結合,既幫助學生理解了詞義,又加深了學生對這些詞語的印象,還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
葉圣陶先生說:“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在注重學生對語言的感悟積累時,引導學生運用。在觀看視頻后,進行說話練習:丹頂鶴帶著它們的孩子來到這里,它們有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靈活運用所學到的詞語,并加以合理想象。
語文課主要不是“講課文”,而應該是用課文讓學生“學語文”。讓我們立足文本,從學生出發,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用語文的方式習得語文知識、語文能力。我們在努力挖掘課堂教學潛能的同時,再進一步發揮課堂應有的價值,也就是說,我們的課堂除了留給學生課本知識及技能之外,還能把學習的動力與目標、習慣與信念、品德與人格留給學生,那么教育也就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