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對話”作為當代社會的時代精神文化,體現了民主、平等、寬容。它也是一種嶄新的教學理念。閱讀教學中的對話是指教師、學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產生的一種以學習語言為本體,以文本語言為中介而展開的在認知、情感、精神領域的多向交流。本文就如何在有效對話、互動交往中提高教學效率展開了討論。
關鍵詞: 語文教學 有效對話 互動交往 教學效率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對話”,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我認為,閱讀教學中的對話是指教師、學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產生的一種以學習語言為本體,以文本語言為中介而展開的在認知、情感、精神領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師與生、生與生、師與文、生與文之間的互動,最終促使學生產生個性化的感悟,積淀語感,促進言語和精神的同構共生,提高全面語文素養的過程。
在閱讀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對話”呢?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師對文本要有獨特見解
課前,教師要先和文本“對話”。只有把握好教材,才能和學生交流。許多教師習慣于搬用教參上對文本的理解,這樣,就失去了自己對文本的獨特感悟和對教參的思辨能力。解讀文本時,教師要具有獨到的視野,多元的解讀。教師自身對文本的解讀有怎樣的高度,就會引領學生攀上怎樣的高度。
二、學生與文本要親密接觸
1.學生與文本對話要立足文本。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能獨立與文本進行對話,閱讀教學的過程是對話意義不斷深入的過程。學生與文本對話,首先就要把握文本的基本價值取向,在立足文本語言的基礎上進行獨特感悟。現在許多課堂上學生還沒讀懂課文,師生之間就開始對話,學生離開了文本與教師泛泛而談,教師跟著學生海闊天空。于是,學生經常是錯漏百出,茫無頭緒。美國科幻小說家坎貝爾說:“優秀的科學幻想家應該是個放風箏能手,幻想猶如風箏,飛得越高越好,但不能離開手中的線,這手中的線,不是別的,就是邏輯思維的科學性。”可見,我們的對話也只有立足文本,才能朝著合理的方向發展,不至于成為不著邊際的胡思亂想。
2.學生與文本對話要充分。課堂中要引導學生“潛心會文本”,不要動輒討論,把“對話”誤認為只是課堂交流。學生只有靜靜地默讀、一邊讀一邊想,悟出其中某些東西,才能和同學、老師“對話”。如果學生只讀了一兩遍課文,便大發議論,就會言不及義,甚至出現謬誤。這不能怪學生,只能怪老師沒引導好學生讀書。所以,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必須建立在學生熟讀精思的基礎上。
3.學生與文本對話要靜心思索,只有這樣,才能從文中捕捉有用信息,作出積極的心靈反應。如果只顧傻讀,連自己都不知道讀的是什么,那么還會有什么效果?兩千多年前圣賢孔老夫子就已經在思考這個問題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走出這兩種誤區的關鍵是要找到文本中語言、思維、情感的結合點,邊讀邊思,真正把讀與悟結合起來。學生有了自己的思考后,底氣足了,課堂上的交流才能更豐富。
課堂中一定要引導學生“潛心會文本”,不要動輒討論,把“對話”誤認為是課堂交流。學生只有靜靜地默讀、一邊讀一邊想,悟出其中含義,才能和同學、老師“對話”。
三、教師要有引領對話的能力
1.教師首先要善于傾聽,善于發現。對話是民主的,更是開放的,其間學生的體驗與理解肯定是五花八門的,教師要善于從多種信息中捕捉有價值的信息,深究下去,提升對話的意義;同時,也要敏銳地發現“不良”信息,及時糾正偏差。現在有些課上,教師為了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對錯誤的信息不予否定,只是以“請坐”等含糊的語言搪塞過去,造成了學生思想的混亂;對有些創新火花的信息,教師只是簡單地肯定,卻沒有對這些信息進行重組,引發學生的二次思考,結果與寶貴的課程資源失之交臂。
2.教師要善于啟發,善于引導。對話是在多維互動中生成的,但學生的思維如果得不到教師的正確引導,對話在展開時便往往在一個小范圍內打轉或停滯。此時,教師應及時指明思維方向,使學生的思維得以進入更大空間。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關注解讀結論中的價值點和存疑點,使更多的同學參與到討論中,使話題在討論中更深入,更能滲入學生的知識模塊。學生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無所為”,使自主學習變成了“讓學生自己學習”——退而求其次,簡單的討論會,或蛻化為粗俗的表演賽,就把語文課堂變成了沙龍和游戲場。如上文案例《灰姑娘》中,教師的引導非常明顯:“你們喜歡故事里面的哪一個人物?不喜歡哪一個?為什么?”“如果在午夜12點的時候,辛黛瑞拉沒有來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馬車,你們想一想,可能會出現什么情況?” “孩子們,下一個問題:辛黛瑞拉的后媽不讓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甚至把門鎖起來,她為什么能夠去,而且成為舞會上最美麗的姑娘呢?”……這一系列問題的提出,使得整堂課環環相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興趣盎然。
3.教師要善于等待,善于欣賞。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以教材內容為“話題”或“談資”,共同生成和創造“文本”、構造“意義”的過程。學生思維火花的碰撞,靈感的突現需要教師的等待,當孩子在疙疙瘩瘩地回答時,老師不妨給予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也許孩子會給你一個驚喜。
鐘啟泉教授曾說:“對話性溝通超越了單純意義的傳遞,具有建構意義、生成意義的功能。來自他人的信息為自己所 ,自己的既有知識被他人的視點喚起了,這樣就可能產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對話中,正是出現了與自己完全不同的見解,才會促成新的意義的創造。”教師應不惜為卓有成效的對話付出大量的教學時間,因為對話有可能會換來學生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張揚、創造性的釋放,這才是給予教者的最為豐厚的回報。
參考文獻:
[1]李明新.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再思考.小學語文教學,2006,(11).
[2]姜明艷.黑河教育,2005,(5).
[3]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策略與方法.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