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村作文教學由于諸多客觀原因,教學質量一直不高。農村資源對于提高作文教學質量而言,有其消極的一面,也有其積極的一面。農村語文教師要結合農村特有的社會和自然資源,因地制宜地開展農村作文教學,提高作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 農村作文教學 農村特色 教學質量 提高方法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和科研人員對如何在作文教學中體現新的課程標準,加強素質化,全面提高小學作文教學質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上作了艱苦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個個令人矚目的科研成果。這對進一步深化小學作文教學改革和大面積提高小學作文質量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作為我國基礎教育重點的農村基礎教育,由于其特有的各方面教育環境的影響(如:教育投入少,師資較差,早期教育不到位,參加社會活動少等),造成總體上小學作文教學質量不高。如何在新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結合農村生活實際,盡快提高農村小學作文教學質量,筆者認為農村小學作文教學要“因地制宜”,結合農村生活實際。
一、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內容應具有農村味。《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和城市相比,農村小學生活動的場所、項目、器材,開展活動的廣度和深度相差甚遠。農村沒有少年宮,沒有公園、動物園,學校的各種活動設備簡陋。面對現狀,很多老師只是把作文指導定位在教室里,幾篇范文,學生“依葫蘆畫瓢”,文章寫得空泛無味,缺乏真情實感。因為作文內容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沒有相關的生活經驗和體驗,根本就無話可說,更談不上“易于動筆,樂于表達”了。所以長期以來,學生們怕作文課,怕作文,對作文有一種恐懼心理。如何才能改變這一現狀,讓學生真正“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呢?
筆者認為,在新課程理念下,廣大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應轉變思路,結合農村特有的地理環境、人文風情,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為學生習作提供豐富的寫作內容與情感體驗,解決學生習作“源”的問題,正如葉圣陶先生格言式的敘述:“必尋到源頭,方有清甘的水喝。”只有這樣,學生們作文時才“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才不會害怕作文。語文新課標指出,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師不但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應該是教材的開發者。在作文教學中,筆者發現有些習作要求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有一定距離,學生寫起來比較困難,感覺無話可說。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比如筆者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的,它是面向全國的,不可能考慮到每個地方的實際情況。這就為教師在教學中留有一定的空間。在作文教學中,筆者沒有完全按照教材的編排內容教學,而是根據農村的社會、自然和生活實際情況,對作文教學進行了適當的調整。目的就是讓作文內容更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筆者所在的農村小學地處洪澤湖畔,老師經常組織學生到湖邊捕魚捉蝦,觀賞湖光水色,觀察水鳥,走進田間地頭,了解各種農作物的生長情況,認識各種昆蟲……因為學生們有自己豐富多彩的農村生活體驗,所以當作文寫的是農村方面的內容時,即貼近他們的生活,他們就會感到非常親切,就會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就能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二、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形式應具有農村味。語文新課標指出:“要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習作訓練不應局限在教室里,不應是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不應有統一僵化的形式,一切都應以學生的實踐體驗為前提,以學生發展為目標。城市孩子,為了獲取作文素材,可以走進工廠,走進少年宮,但作文課一般來說只能在教室里上,相對于農村而言,城市的空間是擁擠的,是嘈雜的。而農村小學作文課既可以在教室里上,又可以根據需要在更加廣闊的室外上。如果寫作的內容是小鳥、昆蟲等,我們就可以在樹林里,在堤壩上上課;如果寫作的內容是介紹家鄉的土特產,是描寫田野的美景,是介紹一種農作物等,我們就可以坐在田間地頭上課;如果寫作的內容是描寫春天的小河,我們就可以坐在小河邊上……筆者在指導蘇教版第九冊第八單元的習作時,習作要求介紹所熟悉的一種小昆蟲。筆者并沒有在教室里給學生講解習作的技巧,而是和學生一起奔向田野,奔向大自然,尋找昆蟲,觀察昆蟲。在純生態的、純自然的課堂中,我讓孩子們把尋找昆蟲的過程、觀察到的昆蟲的外形特征和了解到的生活習性寫下來。在這樣的課堂上,孩子們的身心是放松的,是快樂的。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們才會易于動筆,樂于表達。
語文新課標指出,教師就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農村語文教師更應善于開發、利用課程資源。語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農村的生活是非常多彩的,到處都有教學資源。語文教師應該自覺地把農村多彩的生活融進作文教學,讓作文教學具有濃厚的農村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