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的方向,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點。新世紀的數學教師應該依據數學學科的特點,找出創新教育突破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 中學數學教學 創新教育 創新意識 創新能力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應重視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意識,以及科學精神的培養。”為此,教師應具備明晰而深刻的創新教學理念,具有創新的精神和不斷進取的精神。在教學過程要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教學思想,尊重學生的人格及創造精神,把教學的重點和立足點轉移到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學”上來,引導學生想學、會學、善學。
一、創設和諧的學習情境,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
給學生創設一個和諧的學習情境是培養學生數學創新能力的前提。我們可以讓學生先學,老師后教,以教促學。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啟發提示,以啟促思,給學生提供有利于創造的學習環境,為每個學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間,讓學生大膽地想象,甚至可以異想天開。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邊活動過程。只有互助互動合作,才能體現學生的創新意識,所以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激發學生參與創新意識的前提,也是活躍學生創新思維的前提。因此,教師應以良好的情緒感染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平易近人和良好的個人素質,使學生以良好的心態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教師應多給學生“贊美”和“關愛”,從細微的動作和一句句贊語入手,縮短師生間的距離。另外,教師要營造寬松、民主的教學氣氛,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的數學思想具有廣泛性、創新性,多讓學生動手參與和嘗試,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學生不斷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良好的自信心,培養非智力因素,從而產生數學創新意識的源泉。
二、科學合理劃分小組,促進學生合作交流。
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活動、合作交流是數學課堂學習的主要形式,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所以數學學習活動不宜以個人為單位進行,應分組進行,把全班同學按學習能力、組織能力、性格特點、地域差異等方面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組4—6人,組內的角色分工要明確,要注意發揮每個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數學生包辦代替。這樣做既能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機會均等的全面練習,又能充分體現分工與協作。同時,初中學生多數具有好奇和爭強好勝的心理特征,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競賽、比賽,以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努力創設問題情境,不斷激發學習動機。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指出: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既然思維活躍于疑問的交叉點,那教師就要做學生思維創造的引發者,把培養學生創造思維植根于所設的問題情境之中,精心設計,敏于捕捉,巧于引發。任何唯恐學生不能消化吸收而把食物嚼碎喂學生的做法,只會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窒息的狀態。所以教學設問要放在學生跳起來夠得著的“最近發展區”,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讓學生跳起來摘果子。學生能探索得出的讓學生自己得出,決不能包辦代替,學生能獨立解答的,決不能暗示,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得以發展。疑問、矛盾、問題是思維的“啟發劑”,它能使學生求知欲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有力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開啟學生思維器官的鑰匙。
四、訓練學生發散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發散性思維是從所給的原信息中產生的不同方向的新信息,在教學中表現為由同一信息來源產生各種不同形式的輸出,使思考者能從各種設想出發,不拘于一個途徑,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盡可能地做合乎條件的多種解答,其主要功能是求異創新,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要有意設計一些沒有固定答案的開放型題目,引導學生一題多解,使學生的思維善于多方向、多角度衍射,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我的學生特別喜歡參與開放型題目的探討,思維相當活躍,興致很高。
五、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讓學生多觀察——數學雖不能讓學生直接觀察實驗情況進而得出結論,但數學概念的概括和抽象,數學定理公式的發現和推導,以及數學問題的解答論證,都可以讓學生多加以觀察。
讓學生多猜想——教師要教會學生通過對特例分析,歸納出一般性規律,作出猜想;通過比較、概括,得到猜想;通過從宏觀估算,先有猜想,再有嚴密數學證明。這樣既教猜想又教證明,激勵學生猜想欲望,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也是生動活潑,充滿激情,并富含道理的一門學科。
讓學生多討論——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置疑可討論、設問可討論,問題如何解決也可討論。通過討論,學生可以充分發表見解,達到交流進而共同提高的目標。而除此之外,在教學中盡量讓學生多練習、多提問、多板演等能夠增加學生參與的機會,以此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要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讓學生的學習不拘泥于課本和教室有限空間的約束,培養其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正如牛頓所說:“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我們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探索,與時俱進,開拓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