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應用非常廣泛,是學習和研究現代科學和技術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初中數學是中學的一門重要課程,是為培養各級各類建設人才奠定初步基礎的。數學學習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其他學科的學習,特別影響著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高低。
關鍵詞: 數學教學 自主參與教學法 應用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中學習。改變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局面,給學生以開放、寬松的學習環境。注重學習與社會、生活的聯系,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生活。要充分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夠成才,都會成功。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的需求為中心,構建新型的學習模式。教師怎樣教學生學好數學呢?為此,我談一談在教學中應用“自主參與教學法”的嘗試。
一、創設情境,增加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之達到“跳一跳,摘得到”的狀態。
“一心不能兩用”,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要教學的內容,這是學生接受學習知識的先決條件。所以在教學開始,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誘發他們的內在學習動機,使之“不知不覺”地進入角色,而其他非學習因素都處在抑制狀態,正如“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這樣學生思想集中,效率很高。
例如:在講三角形中位線定理時,我先讓學生畫出任意凸四邊形,然后要大家把各邊中點順次連接起來。當學生發現不論原來所作的是何種四邊形,連成的四邊形都是平行四邊形時,感到異常驚奇和興奮,因為他們親眼看到了在變化的現象(各種各樣的四邊形),即一個新規律。他們進而想探求其中的奧秘——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這時我再提出三角形中位線的問題。這樣,學生中就出現了操作,觀察,討論,甚至爭論的情況。學生的專心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活動是學生在教師組織下的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教師這個外因起著主導作用,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發展,都需要學生這個內因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怎樣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呢?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兩點:1.突出導的過程,不用“灌”來代替導;2.要有導的效應。充分讓學生開口,動腦,主動參與問題的探討,讓他們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使之體驗成功的愉快,改變單純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舉例、學生模仿的消極被動模式,使學生自覺地、主動地、有效地學習,當學習的主人。例如,在教學“直線的基本性質(直線公理)”這一課時,首先,讓學生畫圖并回答下列問題:在平面上任取一點A,過點A能畫出多少條直線?在平面上任到兩點A、B,過這兩點能畫多少條直線?
其次,學生畫完后引導學生出:經過一點的直線有無數條;經過兩點能畫直線,但只能畫一條直線。
為了使學生更直觀形象地深刻理解這個事實,先列舉了用釘子釘木條的例子,然后引導學生歸納出直線的基本性質,最后逐句地分析講解基本性質的含義(經過兩點、有、只有、確定的含義)。
三、課堂教學以學生的“想”為中心。
教學活動中,不論教師怎樣做(講、問、板書、演示教具等),不論學生怎樣學(聽、看、寫、答、議、練等),關鍵是讓學生“想”,“想數學”是學好數學的關鍵,要教會“想數學”,用“想”支配“聽、看、作、問、記”。為此教師不應僅僅把課堂教學的任務看做是傳授知識,而且要培養學生以想為主的學習習慣。具體做法如下:設計教案以學生的思維活動為依據,關鍵問題應使學生有能聯想的濃厚興趣;要考慮怎樣經過努力才能想得出,要估計學生“想”的可能情況;采取一定的方式了解學生實際思維活動的情況,考慮引導學生“想”的方向,提高“想”的質量;上課時要以學生的實際思維活動為依據,不牽強,隨機應變;課后要繼續了解學生的想法,特別是錯誤的或新穎的想法,好的想法給予表揚,錯的有普遍性的在課堂上分析。總之一句話,要讓學生“想起來”。
四、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給學生一個開放、輕松的學習環境。
重視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性、探索性,培養創新精神,使學習成為學生獲得積極、愉快、成功體驗的過程。開放、輕松往往會給某些學生帶來無窮無盡的問題,這時,教師應該怎么辦?有些教師可能會覺得這樣的學生是在嘩眾取寵,或者是死纏爛打,就會給他們當頭一棒,或者是避而不答。這樣往往會給學生以打擊,甚至使學生失去對學習的信心。我們應該不厭其煩地給學生以指導,甚至應該放下我們的師道尊嚴,告訴學生我不懂,并鼓勵他們通過自己動腦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老師的一句“我不懂”減輕了學生的心理壓力,既促進了學生的我要懂,又激勵了學生:教師也有不懂之處,我要超越老師的欲望。這樣學生就成了學習活動的真正主體,并可以逐漸消除對教師的依賴性,創造性也就由此而生了。
學生學習主體意識的覺醒,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必然會給學生的學習模式帶來全新的變化,而新的學習模式的建立又會加強學生的主體意識,通過學生的主體性參與,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今后,我仍將繼續鉆研教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