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學是師生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最優的速度和效率促進學生在三維目標上獲得整合、協調、可持續地進步和發展,從而有效地實現預期的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教學。有效教學必須通過有效的教學準備、有效的教學活動和有效教育評價完成。
一、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精心做好教學準備。
精心做好教學設計是實施有效課堂教學的基礎。有效課堂的設計,要樹立新的理念,將數學思想和知識內容進行合理設計和安排,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一,要解讀數學教材的知識結構﹑邏輯推理﹑信息層次﹑思維方式。第二,教師要認真分析學生情況,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思維特點及生理心理狀況進行分析。第三,教學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不僅要因材施教,而且要有彈性,給學生留下發揮主體作用的時間和空間。第四,教學內容要組織得當。不僅要注意學生的知識基礎,還要注意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將所要解決數學問題巧妙地寓于符合學生實際的基礎之中。把學生引入到數學問題的特定情景中,激勵學生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勢,從獨特的角度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質疑,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求知欲望。第五,在教學流程上,教師要精心設計、合理安排,在處理重點內容、教學難點時,要安排好教與學之間的結構,重點內容在時間的分布上要得以保證,難點要講解清晰,必要時輔以演示、表演等手段。第六,科學地選擇數學教學方法。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教學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力求使學生改變過去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
總之教學設計要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學生﹑心中有教法﹑心中有目標”,既要遵循規律,又要大膽創新。
二、有效創設情境,啟迪誘導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若能圍繞教學目標,緊貼教學內容,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和認知規律,有意識地創設情境,通過提出一些與課堂知識有關的富有啟發性問題,將學生引入情境之中,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升學生的實踐意識,使學生有目的地進行探索,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1.創設懸念型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針對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教師將學生未知的數學規律、法則、事實等前置應用,創設新奇的懸念情境,展示數學知識的非凡魅力,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學“求代數式的值”這一內容時,可以設置這樣的情境:教師先對學生提出問題:“請你任意想一個數,再把這個數乘以2后加上3,再把結果乘以3后減去9,我會1秒鐘內說出答案。”學生覺得很驚奇,迫切想知道老師是怎么算出來的。當教師把代數式(2a+3)×3-9化簡得到6a時,學生則會發出陣陣感嘆,原來奧妙就在于此。同時學生也知道了把代數式化簡能使計算簡便,就會認識到化簡代數式的重要性,進而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2.創設生活型問題情境,展現數學魅力。
對于任何知識,學生若感到有用,學習興趣自然就會很濃。教師若能從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將實際問題和數學問題緊密聯系起來,不但可以消除學生對數學的陌生感和神秘感,而且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生活離不開數學,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
如在學習等式的性質時,可以設置這樣的情境:教師在一架平衡的天平左右兩邊先各放一個質量相同的砝碼,問:“天平能平衡嗎?”再放一個質量相同的小球,又問:“天平能平衡嗎?若把小球換成別的質量相同的東西,天平還會平衡嗎?”演示結束后,教師再提問:“你能根據這樣的事實,提煉出一個數學結論嗎?”這樣自然就引出了等式性質1。通過這樣的情境創設,學生就會真正地體會到“身邊處處有數學”,也真正地認識到人人必須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三、適時引導探究,促進個性發展。
學生的思維、智慧的發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都是在探究活動過程中實現的。在探究學習中,要給學生充分活動的機會,讓學生作為主體去活動,自主實踐自主探索、充分調動多種感官,主動對學習材料進行觀察、操作、實驗、猜測、驗證、推測,親身經歷探索過程,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再創造”的過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1.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不同的學生,在知識背景、生活經驗、思維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教師要給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個性化的想法在多樣化的活動中得以充分展現。比如講授“軸對稱圖形”時,出示松樹、衣服、蝴蝶、囍等圖形,讓學生討論這些圖形具有的性質。學生經過討論得出結論:“這些圖形都是沿一條直線對折,直線兩側正好能夠重合……”學生自己得出“軸對稱圖形”這個概念。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可以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比如數字、字母、漢字、人體、教室中的物體等。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經歷了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思維過程,思維得到了發展。
2.鼓勵學生合作交流,開展探究活動。
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反思﹑合作及交流和應用等,親眼目睹生動形象的數學性質,有助于澄清數學概念及激發學習動機。
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我組織學生探索﹑觀察﹑猜測﹑交流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講中心對稱圖形的概念時,我組織學生進行如下活動:用硬紙片剪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邊三角形,每種兩個,大小形狀一樣,顏色不同,將兩個平行四邊形重疊放在一起,中心用一顆圖釘固定,將上面一個平行四邊形繞中心旋轉180度;其他圖形如矩形、等邊三角形等進行類似操作。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得出了正確的結論。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李天舟.以學生發展為本,構建數學課堂有效教學[J].中國數學教育(初中版),2010,(12)P(9).
[3]雷麗青.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數學教學通訊(教師版),2010,(06)P(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