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教育教學的使命,也是教育教學永恒的主題。下面我對如何提高教學質量談談自己的認識和做法。
一、全面了解學生,堅持因材施教,提高教學質量。
開學初通過測試、家訪、向其他老師了解等方式全面了解學生。摸清學生的知識基礎、接受能力、學習態度、思想表現及性格的特點以便因材施教。我曾經教過一個學生,由于我不了她的性格特點,批評她的語言不夠婉轉,險些使她放棄學習數學。由于及時和她的家長溝通,我了解了她的特點,改變了對她的教育方式。后來這位學生學習態度轉變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提高了,數學成績有了明顯的進步。
二、認真鉆研教材,做好備、講、批、輔、考等常規工作,提高教學質量。
備課時做到百備不厭,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設計激發求知欲的語言,創設有趣生動的問題情境。根據教學內容精心選配開放題、探索題、一題多解題,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探索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要堅持用一堂好課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不包辦代替,每次出示問題后都給學生思考、討論、探索的時間,鼓勵學生自己觀察、猜想、解決問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重視作業批改,作業能及時反饋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及時改進教學,同時還可以把對學生的輔導融入作業批改中,對個別問題單獨輔導,對共性問題利用課上時間輔導;布置作業要有層次,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單元測試講究實效,講評試卷全面客觀,認真做試卷分析,真正做到測試既能檢驗學生的學習狀況,又能激勵他們的學習。
三、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那些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多數對一些學科有濃厚的興趣,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學習成績和自己的成功和自己的能力,從而產生學習的動力。因此我首先從讓學生體驗成功入手培養他們的興趣,發現他們的點滴進步給予充分肯定。有時用激勵的話語,有時用贊美的批語,有時用默認的微笑,有時投去贊許的目光給予鼓勵,總之鼓勵要及時、誠懇和恰到好處。西方有句格言“成功是成功之母”,學生有了點滴成績,鼓勵,再進步再鼓勵,從而產生良性循環。曾經教過一個很勤奮的學生,數學成績不見提高,他很著急,覺得自己不是學習的料,幾乎要放棄學習數學,經常不交作業。但我沒有放棄他,除了做他的思想工作,加強學法輔導外,我認為調動他內在的因素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最關鍵。我一直在尋找機會,一次講圓周角定理時,我看他聽懂了,講例題時,先請他到前面分析。他講得頭頭是道,我大加贊賞,他體驗到成功,接連幾天作業都非常好,不懂的問題主動問。第二次月考他終于及格了,我對他的進步給予了充分肯定。月考后他開始嘗試預習,有一天他把預習時做完的一道題給我看,我故意說步驟不太全,他說:“我是這樣想的……”我一看他的想法非常簡練,便說:“你真行!比老師的方法都好。”他高興得合不攏嘴,以后他的學習更主動了,對學好數學充滿了興趣和信心,數學成績明顯提高。
其次,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數學知識的學習我有時讓學生從感興趣的問題進入情境進入學習主題,構筑學習起點,為開展數學探索做好鋪墊;有時講一個有趣的數學故事調節學生的情緒;有時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入手,從新的角度發現新的知識等。這樣使學生產生一種愉悅的學習情緒參與學習,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例如我在講無理數時向學生介紹了畢達哥拉斯學派堅持的信條是:“宇宙間的一切現象都可以歸于整數與整數之比。”即一切現象都可以用有理數來描述。又向學生介紹了“成員西帕蘇斯首先發現了直角邊與斜邊的不可能寫成整數與整數之比,畢達哥拉斯學無法解釋,當時學派正在海上泛舟集會,其他成員將他拋進了大海”的故事。又如在講科學計數法時,我首先在大屏幕上抄一段材料其中有幾個數很大如120000000000000、20500000000等有很多同學都抄錯了,學生皺著眉頭,我告訴他們還有簡單的記法,學生舒展了眉頭,馬上進入了學習狀態。
最后,讓實驗走進課堂,培養學習興趣。中小學生對生動形象的實驗普遍懷有好奇心和神秘感,恰當的實驗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而且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啟迪其思維。因此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挖掘教材,設計實驗。例如我在講圖形變換時讓學生動手畫、拼、剪,再通過對比思考學生很容易就能掌握各種變換的性質,從而達到了會應用的目的。
四、尊重理解學生,加強師生交流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
學生的自尊心都很強,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我遵循“多鼓勵,少批評”,表揚要當眾,批評要個別等原則。課堂上盡力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老師的愛護和信任,比如對那些膽小不自信的學生,總是用期待信任的目光鼓勵他們,盡力給予幫助和提示;又如考試時對那些成績不理想又努力上進的學生給予特殊的關照,用成績暫時保密,寫鼓勵評語等辦法保護他們的自尊心,避免使他們喪失學習的信心。這些細小的工作產生的作用不可低估,使學生覺察到自己的不足又感謝老師的理解愛護和信賴,進而產生學習的信心和勇氣。師生之間這種情感的交流可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總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一項常抓不懈的工作,需要廣大教師探索大膽嘗試、不斷反思,逐步改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