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數學是一門生活性的基礎學科,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認識生活,適應社會。本文作者根據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抓住數學學科的生活特性,從情境創設、解法傳授、數學素養等三個方面對生活性教學理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簡要論述。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 生活性教學理念 運用
實用主義學者認為,人們采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進行現實問題、社會問題,以及自然現象的解決活動,其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更好地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適應生活。數學學科作為一門實用性較強的知識學科,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和體現。可見,數學學科是一門“融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基礎知識學科。小學數學作為基礎階段知識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反映現實生活、社會現象等方面,具有鮮明的生動性、濃郁的生活性。通過對小學數學教學內容體系分析,可以發現,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生活性特性,在此得到了具體的體現。加之,新課程標準在小學數學學科中的深入實施,更是對學生探究生活問題、解答生活現象的數學生活素養,提出了具體而明確的要求。下面圍繞數學生活特性,開展有效教學活動,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能,進行簡要的論述。
一、新知情境創設要體現生活性,讓學生帶著情感學習新知。
情感是學生學習求知的內生動力和不竭源泉。學習情感在學生學習能力鍛煉和培養中具有促進和助推作用。小學生具有學習知識的內在能動性,但由于自身學習品質、學習習慣,還沒有完全樹立和養成,在學習活動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而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對貼近生活實際的現實問題充滿能動探知欲望。新課標下的小學數學教材更加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這就為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情感提供了條件。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堅持“生活即教學”的理念,將現實生活問題融入到新知教學活動中,創設緊扣學生生活實際、貼近學生情感“活躍區”的生活性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到新知內容的現實生活性,從而帶著積極情感參與探知。
如在教學“認識千克、克”內容時,由于“千克、克”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學生對其理解較為困難,學習活動上表現出畏懼情感。此時,教師根據生活問題的情感特性,在新課導入環節,抓住該知識內容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利用學生對生活問題的積極學習情感,在認真研析的基礎上,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習重難點等內容,設置了“小明今天幫媽媽到超市買蘋果5千克,葡萄4千克和冰糖500克”現實性問題情境,使學生能夠體驗到數學知識的廣泛應用性,從而使學生“情感發展區”得到激發,情感“因子”得到挖掘,實現自主學習情感的有效樹立。
二、解法要領傳授要融入生活性,讓學生掌握方法探究問題。
傳統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強制性”的灌輸方式,將解題方法要領直接“塞”給學生,運用“單一”教學方式,將題海戰術運用“貫穿”始終,導致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出現“依葫蘆畫瓢”的現象,致使學生成為被動從屬的學習“工具”。這就要求新課標下的小學數學教師善于做教學活動的“有心人”和“創新者”,認真研究分析教學內容,總結歸納問題解答方法,找尋教學內容與現實問題的有效結合點,設置出與現實生活密切關聯的數學問題,引導和指導學生在探究解決生活性問題中,領悟問題解答要領,形成解題技能,從而將探究現實問題的過程轉變為總結提煉解題方法的過程。
“路程”應用題,是小學數學問題教學的重要內容,滲透在小學數學知識點教學的整個過程中,為使學生能夠掌握“路程”應用題的解題方法,教師設置了如下問題:“從甲地到乙地,上坡路占2/7,平路占4/7,其余的全是下坡路,一輛汽車在甲乙兩地往返一次,共行下坡路42千米,則甲乙兩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引導學生對生活性問題案例開展探究解答活動,使學生能夠認識到解答該類型“路程”應用題,實際是有關分數方面的應用題,從而讓學生認識到該問題解題關鍵是還是正確認識“路程”方面的內在聯系,這樣就為解答分數方面的“路程”應用題提供了方法要領。
三、數學素養培養要包含生活性,讓學生養成思考分析的習慣。
數學思想素養是數學學習能力的高級形式,更是學生學習素養內涵要素的有效結合體。由于小學生還處在知識學習、能力積淀和素養樹立的初級階段,在實際教學中借助有效教學資源,滲透一些淺顯的數學思想素養,引導學生感悟和領會,能夠對學生良好數學素養的形成起到“添磚加瓦”的積極作用。教師知識教學的最終歸宿是“為了不教”,讓學生“自主學習”。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小學數學教師要設置多一些的生活問題情境,展示給學生,讓學生開展探析、解答和辨析活動,使學生能夠在問題解答辨析過程中,結合教師的適時指導,逐步領會和掌握基本的解題思想,從而逐漸形成數學思想和數學素養。
問題:星期天早上,然然和甜甜一起想出去郊游,但她們對郊游的地點發生了分歧,然然想去東郊游玩,甜甜想去西郊游玩,于是她們采用“拋硬幣”的方法決定郊游的地點,你認為公平嗎?
在解題過程中,形成了觀點相反的兩派,有的學生認為公平,有的認為不公平。
此時,教師引導學生對問題解答過程進行分析評價活動,學生經過對問題解題過程的分析發現,該問題是一道關于“可能性”的問題,部分學生認為這種拋硬幣的方法不公平,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視了硬幣正面向上或反面向上的可能性都是1/2這一情況,從而導致學生認知錯誤。在上述問題解答過程中,教師通過評價辨析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探析,鼓勵學生評價,從而使學生思考、分析、解題更具全面性、整體性,為學生良好數學素養的形成奠定堅實基礎。
總之,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始終樹立“生活即教育”的教學理念,利用數學學科與現實生活聯系的緊密性,設置生活性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學習情感,教授學生學習方法、掌握數學思想,促進學生教學效能的顯著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