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改中如何對初中生進行英語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廣大英語教師認真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源于課本,卻高于課本,學生的思維可以跳出教材的框架,但又要以課本為基礎進行多種創造性的思維訓練,才能得以培養和提高。
一、讓教材動起來
新目標的英語教材較之以前的英語教材,圖文并茂,可以為學生提供的信息更多。但是,盡管教材中的圖文較之以前更為豐富多樣,但是它依舊是靜態的,是死的,沒有辦法主動與學生進行交流。而教師就要想辦法讓教材動起來,即采用多媒體的課堂,如電影、錄像、幻燈片等輔助手段呈現,課堂就會增大容量,變得信息豐富,趣味盎然,從而極大提高教學效率。除此之外,課堂上還可以對過去只有老師講授,學生記錄的方式進行一些小的變革,即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集體或者小組制作課件,對于將要學習的內容進行系統的介紹,在合作中動手動腦,不僅可以鍛煉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而且可以提升學生的口語水平,最重要的是學生會自主地對課文進行學習,這樣才能真正做出符合要求的課件,一舉三得。
在課件制作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創造,盡力做到“活”、“美”、“廣”。所謂“活”,是指圖文的再創要靈活,既忠實于教材原有設計,又不受其束縛,其內容可以合理取舍,大膽增刪,只要能更好地服務于教材與教學就行。所謂“美”,是指制作的課件要美觀,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受到美的熏陶。所謂“廣”,是指學生人人參與、個個動手。總之,學生參與圖文再創,既可以減輕教師的負擔與壓力,又可以更好地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擺放課件部件到指令位置,對學生進行大量的聽說訓練,同樣有益于啟發學生思維和開啟學生才智。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
二、創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很多教師在培養學生創新型思維的過程中往往沒有一個明確的范圍,而使學生的思維肆意拓寬,遠遠地脫離了教材,甚至脫離了教學的范疇。這種教學的方式,在學生的創新型思維培養中并沒有起到明顯的作用,并且對于本課的教學沒有充分的認識,甚至無法完成教學大綱的要求。
教材是相關的專家和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和社會需求編纂的,創新型思維的培養要從教材出發,在此基礎上進行升華。
譬如,教學《新目標英語》上冊Unit 2 “My name’s Gina”時,筆者讓學生在預習課文之后,分別勾畫出自己所崇拜的明星的畫像并制作出有個性的ID card。然后,根據上述圖畫和ID card,在課堂教學開始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就畫面和卡片進行問答,自然地引入新課,使文章內容清楚明了地顯現在學生面前。這樣,不僅對教材進行了詳細的學習,而且引發了學生對教材外相關內容的探索。
吸引學生的目光,激發求知欲,拓展思維,促進思維的發展才是我們所追求的教學目標。
三、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所要教授學生的不僅僅是課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的方法。韓愈曾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先傳道,后授業,最后解惑,這才是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做的。
傳道,即傳授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授業,即給學生講解所要學習的知識,在傳道的基礎上告訴他們學習什么。解惑,即師者以經驗解答學者的問題。
教學最關鍵的是教授學生學習的方法。教師可以教給學生這個單詞是什么意思,句子該怎么理解,但是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這個單詞應該如何記憶,句子該如何使用。
學生在學習中,會多角度地進行思考,并非單純地跟隨教師的思路走,更容易在學習的同時,訓練自我的思維方法,用思維方法指導思維學習。或許,有的人會認為,這樣學生學得慢,學得少,但是實踐證明,這樣做,學生不是學少了,而是學多學活了。在教師引導學生自學時,教師結合目標語言教學,讓學生針對目標語言,學用結合,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積極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潛能。課題的實施無疑使學生自學和運用英語的能力得以明顯提高。
四、與學生積極交流
筆者所說的積極的交流,不僅包括對學生積極的評價、認可與表揚,而且包括課堂上適時的提問。
教師對于課堂上的問題要注意從多角度全方位思考,發展學生橫向、類比、逆向、聯想等思維,使學生不單單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學的內容上,而且要利用現學的知識,結合已學知識去探索、去創造,拓寬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在語篇教學時,筆者常根據教材的語言材料,設置疑點,采用多種思維訓練法,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再加工,鼓勵學生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進行思維活動。在考查學生用語能力時,力求讓學生舉一反三,培養多重思維能力,準確判斷出不同的題型。
總之,在課堂教學的創新教育中,要尊重、理解、寬容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對于學生的發現要給予積極性的評價。創造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勇于思考、創新,并結合多種思維訓練,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