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學習,歷來都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興致,影響到學習水平的提高。新課標的頒發,給傳統思想政治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落實新課標,使學生在新課標理念下,能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下面我談談認識。
一、巧設情景,調動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所謂自主學習,是指學生能自覺地確定自己有意義的學習目標,自己制定學習進度,參與設計評價指標,積極發展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策略,在解決問題中得到學習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如何才能達到目的呢?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尤為重要。因此,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和時事政治中心,圍繞教學中心,巧設情景,貼近學生生活,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教師應努力為學生搭建貼近生活的學習平臺。例如,講授《我國人口問題》這一內容時,教師可布置學生到自己居住的社區或居民小組進行調查,了解近幾年來人口與經濟、人民生活水平之間的關系,然后回到課堂上進行交流、討論,分析原因。通過自己深入社區聽、看、議、調查,學生領悟到“人多并不是力量大,人口過多過快增長,不僅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影響我國人口素質的提高”。因為人口迅猛增長,給國計民生均帶來負面影響。“我們所面臨的嚴峻人口形勢,已經影響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因此,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是我國目前解決人口問題唯一正確選擇。”
像這樣的實例,發生在學生身邊,學生熟悉。學生感興趣的社會生活事例,留給學生深刻印象。只要教師把握得好,就能讓學生產生共鳴。這有助于學生理解、掌握知識;讓學生自行動手收集數據和事例。這個過程就是讓學生親自體驗生活、感悟真理的過程,這種形式豐富了學生學習內容,開拓了學生視野,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生的知識水平。
二、堅持師生互動,建立合作學習小組,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能力。
新課標與傳統的教法最大的區別是:新課標要求,去掉教師唱獨角戲,在教學過程中,堅持教師與學生雙邊活動,師生互動,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創造課堂的人文環境,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只作輔導、點撥,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因此,教師應首先根據教材內容,將學生劃分為小組。在劃分小組的同時,教師應給每個小組活動規定基本形式,布置學習小組共同完成的任務。例如:在確定課題后,各自收集信息,然后集中分析信息,撰寫研究報告,完成評價等。可開展師生提問、回答、討論、辯論,從而達到師生之間的協作與交流。
具體分組,老師應根據各自教的學生情況進行劃分,注意就近照顧,成績搭配。盡量做到科學合理,實力均衡,最好把上、中、下三種層次的學生分成一個小組,允許他們爭論,這樣可取得取長補短,抓兩頭帶中間,共同提高的效果。
其次,注意合作學習,要有具體操作方法,既不能流于形式,又不能片面理解“合作學習”,不可因合作學習而放棄獨立、自主學習的這一面。合作學習的目的,一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二是促進相互交流,相互溝通,取長補短;三是提供給學生均等的施展才華的機會。在班里,應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允許他們獨立思考,允許他們共同討論。在各小組討論學習過程中,由小組長或小組成員推舉一位同學作匯報,教師聽他們詳細發言后給予恰當的點評,該肯定的肯定,不足的地方應及時補充和糾正。這樣有利于發揮集體智慧,達到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目的。這樣,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學習的精神,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水平。
三、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極開展探究性的學習。
思想政治課的新課標要求是本著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觀念。重實踐、重應用。緊緊結合社會生活中的實踐問題和時政熱點問題,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而“探究性學習”就是要讓學生基本能夠按照政治學科研究的一般過程進行學習,提高學生自己尋找、發現、提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將現象、問題提煉成研究課題的能力,特別是對能夠促進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學習方法和學習過程的掌握。在這里要強調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堅持精講、少講,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有充足的學習時間和活動空間,多讓學生多問為什么?讓他們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中大膽地探索,自由發揮。
教師在這種環境中教學,應起到主導作用,適當地點撥、引導。學生在教師的點撥指導下,進行概括、歸納和總結。教師不要過早地下結論,從旁指導,促進學生技能的形成,使學生的探究能力進一步得到提高。
此外,還要注意:教師留給學生的問題要具有開放性,思維方式的求異性;解題方式的多樣性;解題結果的多樣性。只有教師有科學認識,敢于放手讓學生多發問、多問為什么,學生才會敢于聯想、敢于沖破傳統。這樣新課標要求才能得到落實,學生才能學活知識,才能學到真知識,才能學以致用。
綜上所述,抓住新課標的主旨進行教學,圍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理念進行教學,學生學習政治學科的積極性自然會被調動起來,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水平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