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學教學模式的特點
化學教學模式既是化學教學基礎理論的具體化,又是化學教學經驗的概括。具體來說,它是構成化學課程、選擇教材和提出化學教師活動的一種范型或方案,是實現化學教學的目的、要求,實施特定的教學內容、創造或優選高效率的教學條件和環境而采取的一種策略。由此可見,化學教學模式可以為化學教師提供指導和預見,對研究和改革化學教學具有開闊思路與指引方向的作用。
(一)化學教學模式的特點
化學教學模式作為一般教學模式的子系統,具有以下特點:
1.能用來形成決策。就是說,教學模式及其概念不能太含糊或太空泛,以免使教師無所適從,或難以把握它的要領;也不能太微觀和失之瑣細,以致限制了教師的創造性和主動性。
2.時間框架要適度,即時間框架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太長則難以進行系統觀測并按固定的尺度來把握;太短又不能完成一個有意義的教學單元,所搜集的數據將難以表征完整的教學意義。一般應包括發生在一個單一課或單元教學中的教學策略。
3.繁簡適當便于應用。在教學模式中應用的各種概念和要考慮的教師的行為范圍不能過于復雜,以免教師難以采納,也不能過于簡略,致使沒有一種模式可供教師選用。
(二)化學教學模式的基本要素
從教學論的角度考察化學教學模式的概念和特點等來立論:教學模式的構成要素可分解為:指導思想、主題、目標、程序、策略、內容和評價等七項。從認識論的角度出發,運用系統分析來探討化學教學模式的構成要素,有以下四個要素:
①確定不同的教學目的;
②規定教學程序;
③選定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
④確定教與學的課程活動量和活動方式。
二、化學教學模式的類型
基于不同的教學指導思想來設計、實施化學教學活動,必然導致各種各樣的教學程序和策略,從而產生出各類化學教學模式。
從化學教學的沿革來看,在實踐中已形成了兩種涇渭分明的化學教學模式,即以學生為中心和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兩種模式,是以教學活動中主客體的關系來劃分的。美國學者加德納教授曾對這兩種模式的特征做過比較:這兩種教學模式應看做是兩種極端的教學范型,實際上,絕大多數的化學教師,在大多數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總是采用(實行)混合式,以力爭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美國心理學家卡羅爾論述過的“高質量的教學”的思想值得重視。他認為:高質量的教學包括確定具體的學習目標、向學生交代這些目標和學習方法、最佳地安排學習活動、使用清晰明確的語言,以及根據學生的特殊需要和特點調整教學方法。實踐證明,不結合教情(教學的特點和教師的條件、教學設備的狀況)、學情(學生的心理和能力水平、學生的學習行為表現),刻板地一味走極端,揚此抑彼,其效果是不好的。
三、化學教學的方法
現代管理的新理念告訴我們,人是管理的核心,管理的真諦在于發揮人的價值,挖掘人的潛能,發展人的品質。教師一切關于教的目的,最終都要落實到學生的學上去,落實到學生各方面的進步上。“先學后教,當堂訓練”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一)落實“先學”
“先學”學什么?怎樣學?這是實踐“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首要問題。根據目前高中學校的現狀和教材結構,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方法。
1.常規性先學:所謂常規性先學,我們重點把它放在閱讀和雙基的學習上。如化學學科的化學史、元素符號;生物學科的維生素對人體的作用、營養等;物理學科的科普材料,等等,對學生的要求是讀懂教材,遵循“做科學而不是說科學”的教學理念,強化“問題何在,策略何在”的探索。
2.引導性先學:所謂引導性先學,在“指導—自主學習”中,我們針對教材的目標精要、重點難點等,確立以導學提綱、預習指要、實踐操作、收集材料、社會調查等形式作為先學指南。在這些富有特色、形式多樣的導學,具有“吊胃口”的作用,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充滿挑戰性、趣味性和探索性。
3.拓展性先學:所謂拓展性先學,是指學生在自主學習教材的基礎上,由教師指導參閱與教材內容有關聯的課外讀物、材料、了解社會,以更好地解決、學習教材。在這一點上我們著重要做好教師“備課”的針對性,全面了解有關參閱材料,以增強自主學習效果。
(二)怎樣“后教”
“后教”又是“指導—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特征。學生已經超前先學了,那么教師“后教”教什么?
1.建立課堂教學新常規。這是一種有別于舊常規的壓抑、嚴整、呆板的課堂制度。它以學生精神放松,形體自如,活中有序為表征。在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創造性學習中,允許學生各抒己見并學會傾聽,快速思考;學會補充,表達自己的想法。
2.引起學生學習意向。創設學生認知沖突情境,引發學生學習欲望,讓思維擦出火花,讓矛盾碰撞,使學生積極加入有意義學習行列。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個性自主張揚,煥發思辨活力,從中汲取他人的觀點為我所用,激活學生挑戰、迎戰的能力。
3.讓學生選擇學習方式。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手段、角色等表現自我,表達自己的行為,表述自己的認知,表演自己的創作,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望。以符合學生的認知需要、情感需要,以“讓”為“促”,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做到“超前”
學生真正在課堂上實現“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我們教師就必須做到“超前”。針對“超前”,我提兩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師在學期開始就要通讀全冊教材,對照《課程標準》,解讀目標、教材。了解、尋找相關教材的指導資料(課外讀物、網絡站點、影視作品)、課件制作準備等,強化準備的面、量、質,以增加指導的張力,做到有的放矢,成功地傳遞信息,有機地建構教學策略。另一方面,要求學生至少超前一課時自主學習,多不封頂,以自己的認知水平,能學多少是多少,體現層次性加強制性的自主學習要求。
(四)體識“斷后”
“斷后”是指一般地不布置課后作業,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當堂訓練”、“當堂清”,做到“課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課后”,“今日事今日畢”。這個道理并不深奧復雜,但真正做起來很難,“四清”中最重要的是“堂堂清”,因為只有“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才有可靠的保障。只有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不背包袱,學生才能有興趣地繼續新的學習,為明天的成功而奮斗,讓學生有積極的、善向和樂為的動力。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以自我判斷、自我念、自我奉獻的意識去理解它的相對性、特殊性、作為性。
當然,成熟的教學模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在不斷地反饋、評價、調節的過程中不斷完善的,教師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一種教學模式,切實地用好它、發展它、完善它,真正成為一名教學風格鮮明、有反思精神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