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大學生遲到、早退、逃課等現象在高校中非常普遍,不少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較差、目標不明確或缺乏踐行計劃的自覺性等情況日益顯著,本文將對該類現象存在的原因、問題等進行剖析和探討,并就如何調動大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提出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 大學生 自主學習 素質教育 惰性
一、原因
大學生肩負著“少年強則國強”的國家使命,當代大學生恰逢處在國家深度、快速改革和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的時代,面臨著很多問題。而教育是促使一個民族走向富強的最有力保障,目前我國當代大學生所接受的高等教育存在著不少局限性問題,結合社會形勢與每位學生的性格特點、成長經歷、家庭背景等,當代大學生要成長成才,自身自主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是關鍵之一。但是,現今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大學生逃課、混大學等現象,是不是在昭示著我國當前高等教育的局部失敗呢?不管怎樣,我們都需要進行深刻反思和改進。而當前部分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目標不明確等問題,除了學生自身原因外,還有很多深層次的原因。
(一)教育資源的不平等。
國家在高等教育擴招過程中,由于自身資源投入有限,不能保證所有高等教育的經費,從而造成某些高校,尤其是民辦高校的硬件、師資等重要條件的不充足,部分高校的高等教育名存實亡或者嚴重偏離我國高等教育的目標。該問題若長期得不到解決,定將大大削弱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改革的初衷,進而影響我國人才培養的計劃。同時大學生逃課,也從側面反映了學生對該高校課程的評價和對自身身份的不承認,條件過硬的高校,除了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給學生外,也能增強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營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
(二)高校教師素質、能力與責任感等因素,也極大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熱情。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當今現實是,部分高校存在教師素質技能良莠不齊的現象,本來就枯燥的課程,如果授課的老師能力不足的話,學生的逃課就不難理解了。對于高校教育來講,教師的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如果教育過程中教師的“教”這一環節出現問題的話,必定嚴重影響學生的成長。據調研和深入了解,學生逃課,很多時候是覺得老師水平一般,從該堂課中學不到什么,倒不如自學。另外,在我國高等教育擴招及高校運行也有所偏向市場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下,師生的關系、現狀逐漸發生深刻的變化,部分高校教師的師德不及以前,從而造成部分學生對老師的偏見和抵觸,進而影響其學習熱情。
同時,部分高等教育課程設計的不合理,教材知識的籠統、陳舊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度。
(三)學習目標不明確,是現今大學生消極學習的根本原因。
具有明確的自主學習目標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前提,有明確自主學習目標,才會制訂、選擇適合個體特性的自主學習計劃、自主學習方式,從而付諸實踐,我們的現狀很明顯離高等教育的素質教育是有差距的。不少學生在進入大學后,甚至在進入大學很長時間后,都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或自我監督實踐,放任自我。大部分學生認為:上了大學只要跟上老師的課程就可以了。據某大學對148名大學新生進行的調查,發現有55.5%的學生承認“自己的目標不明確”,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不知道課余時間學什么、怎么學,只滿足于考試及格、過關。平時感覺無聊就到圖書館借休閑小說看看或者上網聊天打游戲,缺乏明確學習動力[1]。對此部分同學,若放任不管,非但不能培養其成才成長,反而會任其養成懶散、拖拉的陋習,影響其未來發展,耽誤一代青年。
(四)不合理的教學、考試制度及模式,也是從根本上有違高等教育的目的。
現今高校中,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非常普遍,甚至于某些科任教師會在期末考試時直接給學生劃出考試重點、部分題目等,從而造成學生過度依賴科任老師的考試重點,忽視平常課程學習,于潛移默化中失去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這對培養高層次的高等教育人才是非常不利的。
而據了解,大部分逃課的大學生,都是因為“適應了”大學應付式考試的模式,覺得學不學不重要,只要保證期末考試及格就行了,甚至部分根本沒復習的學生會選擇在考試中作弊。這種應試的高等教育,可以很肯定地說是我國教育改革過程中的失敗產品,必須被淘汰。
(五)大學生職業規劃、指導工作的不到位,造成了部分學生迷失方向。
新生教育每個高校都不一樣,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和定位,但是大一新生的可塑造性又是最強的,不科學或不合理的新生教育,會嚴重影響學生大學往后幾年的發展。目前來說,每個高校都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但很多都流于形式、效果不顯著,其外延也相當有限。而學生缺乏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驗證途徑,難以理解部分知識內涵。
二、應對策略
針對現今存在的、種種影響高校大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的問題,國家、高校和學生個人有必要從各方面進行努力和改進,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好我們的下一代,為實現國家的富強提供知識的動力。
(一)國家加大教育經費的財政支出,進一步規范高校辦學與淘汰不及格高校。
良好的教學環境與師資力量,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保障,國家教育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對高校辦學條件的監督、檢驗,對于部分不符合辦學條件的高等院校,要嚴格責令其整改,或者兼并、淘汰,保障各高校的辦學條件。同時,加大教育經費的財政支出,進一步發展、完善各高校軟硬件設施與師資力量,使學生對我國的教育充滿信心,相信自己的母校、相信自己的老師,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學生對高校的看法。
在培養學生自學積極性的過程中,高校圖書館建設是非常重要的,各高校應該有計劃地規劃、完善學校的圖書館,爭取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自學環境。
(二)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重申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性。
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重要的參與者,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為了從另一側面保障高等教育質量,師資隊伍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必須嚴格篩選高校教師,除了教師的專業知識技能外,教師的師德、人身價值觀等其他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負責教師資格、職稱的審批部門應該進一步完善相應的選拔制度,更科學地評選優秀的教師。而各高校本身也需要將對教師的定位擺正,并形成、制定科學的教師人才培養模式和制度,幫助教師自身的成長。
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除了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外,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創新、自學意識的培養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我們必須非常重視教師執教職業道德,沒有正確人生價值觀、良好師德的教師堅決不聘用。同時,國家或者相關部門也需要注意和重視起各高校教師的需求和待遇不公的事實,尤其是對于民辦高校來講,大部分其教師的待遇與公辦院校距離是相當大的,這樣容易造成部門高校師資隊伍的不穩定,不利于正常教學秩序的形成。
(三)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因材施教,合理引導學生確立明確的大學目標。
對當代大學生而言,在大學階段確立的目標會對今后的發展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它與大學生自身知識、素質的完善有密切的聯系。高爾基說:“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能就發展得越快。”如果說高中里的目標比較單一、簡明,包含較多的個人幻想成分的話,那么大學里的目標就應該更深刻、長遠,包含更復雜的社會因素,應該更好地把個人愿望和社會需要統一在其中。也就是要認識到:我適合干什么,社會需要什么,我能干什么。大學階段新目標的確立,實際上是人生目標的確立。大學生需要結合社會、歷史、未來、生活等各個方面放眼展望,以把握住恰當的目標,促進自己全面發展[2]。
而在其確定自身人生目標時,教師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引導作用,尤其是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政工干部們,要發揮好他們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教育功能[3]:一是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素養;二是幫助大學生選擇正確的成才目標。同時,在了解每位學生的特點后,因材施教地幫助其確定適合其自身發展的大學目標,并督促、考驗、跟進其實現情況,進行反饋和跟蹤,就一定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自身目標的實現。
(四)深化教學改革,精心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高校日常教學管理過程中,部分課程滯后與社會發展和課堂教學質量偏低的問題,嚴重影響到高等教育發展、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校在這方面必須深化自身教學、教材和課程設置等方面的研究,圍繞“素質教育”的宗旨,編制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科學的教學大綱,在教學制度、模式上改革應試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自學、創新能力的培養,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的方針。同時,教師通過言傳身教,重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方式、方法等[4],使學生懂得自行去探索、追求知識。要做到這一點,教師的引導非常關鍵。
我院一直致力于提高教學水平和考試制度方面的改革,務求能踐行國家提倡的素質教育要求,真正實現高等教育的素質教育目標。如我院一直推行的“一體兩翼”辦學模式(一體指扎實的專業學習,兩翼分別是計算機應用能力和英語能力)和注重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方面的培養,就是我院在高等教育辦學實踐過程中,結合自身辦學經驗和社會需求,通過深入思考和辨證,是為了改變我院學生普遍應試的現狀,才制定出來的。
高校在進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實踐過程中,必須時刻圍繞“素質教育”的宗旨,根據形勢和社會發展進行有必要的改革創新,以保證整體教學水平。
(五)進一步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力度,引導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幫助大學生認識自身專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是提升其就業競爭力、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途徑。換個角度來講,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能很好地引導學生通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課程,更有效地幫助當代大學生制訂科學的學習、實踐計劃和樹立明確的奮斗目標,從而促使學生們學會自主學習和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
因此,高效主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部門,非常有必要通過探索課程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原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管理方法、教師團隊建設等,進一步促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規范化建設,提升課程教學質量,擴大課程受益面,從而實現為學生成才發展服務的最終目標[5]。
參考文獻:
[1]倪方今,論大學圖書館在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中的作用[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16,(21).
[2]佚名.如何確立自己的大學目標[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406/10/413468_21790744.shtml,2010-4-6.
[3]羅洪鐵.略論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大學生成才中的作用[G64].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5).
[4]孔企平.論學習方式的轉變[G4].全球教育展望,2001,30,(8).
[5]王政忠,雷蕾,侯永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的實踐與探索——以華南師范大學為例[G64].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