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針對當前高校思修課的以“教”為中心而帶來的教學手段單一、學生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忽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等傳統教學模式弊端,本文以人本主義心理學和現代建構主義學習為理論依據,提出了以生為本的研究式教學模式,分析了其三種應用途徑,適應新的思修教學改革需要。
關鍵詞: 以生為本 研究式教學 高校思修課
“一定的教育思想決定著一定的教學模式,而一定的教學模式將塑造出一定的人才品質。”多年來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傳承性政治教學置于中心位置,忽視了對學生自主學習研究能力的培養,培養出的人才大多欠缺批判思維、想象力和創新能力。而以生為本的研究式教學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和課堂創新思維能力,有助于進一步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一、以生為本的研究式教學及特征
有學者認為:“研究式教學是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與學科相關的專題進行研究,使學生在獨立的主動探索和實踐的研究過程中,吸收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獲取新穎的經驗,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一種實踐活動。”[1]以生為本的研究式教學通過讓學生主動感知和體驗知識與技能的形成,增強學生濃厚的研究意識和創新能力。
二、高校研究式教學的理論依據
1.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以人為中心”的理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羅杰斯教育觀的核心和基礎。他認為學習是個人潛能、人格和自我的充分發展,教師的任務是要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手段,由學生自己決定怎樣學習。[2]具體來講,就是在高校教學中突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與作用,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內容,安排適當的學習活動和學習材料,使學生自身的資源得到有效的發揮、增值和優化。
2.現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在高校研究式教學中,教師是學生意義建構過程中的幫助者和促進者,學生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充分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首創精神,學生主動搜集并分析有關信息和資料,對問題提出各種假設并加以驗證,使建構意義的效率更高。
三、高校思修課教學現狀
當前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情況主流較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反映出思修課的實效性還有待進一步增強。從研究式教學的角度來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學生對教學內容興趣不大。目前,許多大學生把思想政治理論課視為可有可無的虛課、軟課,認為此類課程很難馬上帶來經濟效益,實際用途不大,因此對該課程的學習就表現為無興趣、不習慣。[3]這些都影響著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使其難以發揮思想導向性功能和創新教育功能。
2.受教育者的主體性體現不夠。“傳授—接受模式”是我國思想政治教學中一直占主導地位的模式。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經常是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而學生往往只能被動地接受“滿堂灌”,不能發揮主動性,其結果往往對理論教學內容產生過濾和排斥,從而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實效性。
3.思修課的教育手段單一。隨著信息化社會的飛速發展,網絡信息容量大,傳播速度快,傳統的注重理論灌輸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只滿足于課堂教學,往往是重形式,輕實效,教育手段較為單一,不能適應開放型學生的知識需要。因此,思修課教學應拓寬教學形式,堅持課堂教學與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四、以生為本的高校思修課研究式教學的應用途徑
研究和探討研究式教學方式,可以豐富和發展高校思修課程教學理論,進一步指導思修課的教學改革和實踐。筆者認為,可通過以下三種途徑得以實現。
1.問題研究教學方式。問題研究教學方式是借鑒前蘇聯馬赫穆托福提出的理論總結出來的,主要是教師根據課程教學要求,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問題提出與解決中獲取知識的一種研究方式。其過程是:(1)創設問題情境。“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思修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創設問題情境,將當前的國際國內焦點、時政熱點等問題通過提問、圖片等形式展示出來,引導學生思考并主動提出問題,由此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2)組織嘗試性研究。在激發了學生的問題研究意識后,教師就應引導學生組織資料搜集、思考討論等學習活動,并對學生提出的思路和方法及時給予具體指導和激勵性評價。這是思修課研究式教學的主要環節,也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步驟。(3)指導開展研究式討論。在學生嘗試思考、研究后,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通過雙方辯論、小組合作、集體討論等方式進行合作研究。[4](4)交流匯報。教師應指導學生把在交流中所獲得的答案、結論加以歸納整理,使之系統化、條理化,并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和匯報,從而使學生掌握系統的思修理論知識。
2.案例研究教學方式。案例研究教學方式就是用教學案例進行研討、分析、體驗和感悟案例情境,學習、借鑒案例反映的策略,吸收案例討論中有價值的思想、觀點、方法,內化為自己的思想,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方式。[5]其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步驟:(1)選擇和整理案例。在選擇案例的過程中應注重思政案例的針對性、典型性、全面性、新穎性和真實性。(2)思考和分析案例。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對時政案例進行分析。教師可指導學生運用所掌握的各種知識,結合當前的國際國內形勢分析思政問題,討論解決方法。教師對學生的分析、討論不作過多的干預和評價,并充分尊重學生的觀點。(3)回顧和總結案例。思修課教師引導學生共同回顧并總結案例,對學生在討論中的各種觀點加以點評、分析和歸納,從而使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
3.互研性講授教學方式。互研性講授就是把講授、互動和研究結合起來,它包括兩層涵義:一是教師的講授要有對問題的研究,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二是師生互動,在研究和解決問題中展開講授。實現講授方式的轉變,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課堂表現的需要,盡可能做到讓更多的聲音參與到課堂講授中。[6]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思修課堂教學均采用大堂授課的形式,授課對象眾多,教學方式單一,課堂效果不甚明顯。因此,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講授,代之以充分體現師生平等、學生參與、主體互動的互研性講授方式。
以生為本的研究式教學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堂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學生是教育過程中的主角,教師要為學生的主動發展服務。因此,無論是思修課堂教學內容的安排還是教學方法的使用上,都要高度尊重學生,著重強調和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全方位、綜合式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提高高校思修課堂教學實效,才能不斷踐行民主、科學、尊重個性的現代教育觀念。
參考文獻:
[1]涂潔磊.教學模式與碩士研究生能力培養的分析[J].云南教育,2003,(21):4.
[2]李鳳陽.思想政治課新課程探究式教學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
[3]胡孝忠.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
[4]呂學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創新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07,(3).
[5]布占坡.研究式教學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10.
[6]徐建會.思想政治課堂案例教學法運用研究[D].蘇州大學,2008.
科研項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社科聯、經團聯調研課題《以生為本的研究式教學在高校思修課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SKL-2012-2468)的階段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