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小學教育階段,德育教育應以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為主,把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落到實處,扎扎實實地抓好養成教育。
關鍵詞: 行為習慣 品德教育 持之以恒
良好的行為習慣能使人受用終身。習慣是一個人長期逐漸養成的,一旦養成以后就會自然地按照養成習慣去做事情。習慣也要分是什么習慣,要是不好的習慣養成就會對你這一生帶來很大的影響;反之,養成好的習慣則會受益終身。一個人的好與壞我們通常會說這個人的素質高不高,習慣不好我們則說他素質不高,習慣好則說他素質高。所以好的行為習慣應從小學生抓起,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從身邊小事抓起
我國現在哲學家楊維說:“師者,人之模范也。”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離不開教師正確的引導,學生開始上學的一天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因此老師的言行舉止直接給學生帶來影響。學生從小學習《規范》、《守則》、打架斗毆、亂扔東西等;因此,對小學生的養成教育要從身邊小事抓起。小學生因為開始學習知識,接受教育,對事物的認識基本就是模仿。為此,對學生的培養,應由老師帶領從身邊小事做起,如:站立姿勢、看書的動作、寫作業的動作、進出校門的禮儀禮節等每一個動作和環節都要訓練。老師在學生上學和放學時要主動和學生打招呼,見到垃圾要隨手撿起扔到垃圾箱里,用自己的行動引導和帶動學生,讓做這些身邊的小事情成為一種習慣,那就是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在教學中滲透德育
小學德育是養成教育,在教學大綱中的語文、體育、數學、自然、美術、音樂等課程的教學中都要滲透德育教育。在每門課的知識和技能教授中,因課程的情況有機地滲透預習、復習、獨立完成的習慣,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習慣。
如《雷鋒》深刻描寫在革命時期那種惡劣的環境下雷鋒能做到樂于助人、舍己為人等事跡。在學習本課的同時,可以“樂于助人”為題,開展各種樂于助人活動,如:學習中一幫一活動,體育活動中互相幫助配合等。通過各學科的滲透,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各科知識,在學習運用和實踐活動中逐步深化,實現教書與育人、知識與道德的統一。
可結合學校的政治學習和本班的實際情況開展思想教育。如:在學校抓校風校紀時,開展主題班會提出本班存在的問題,讓學生去討論區分好壞。再根據學生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拓展訓練等課外活動,強化教學內容。
三、持之以恒,養成習慣
首先習慣是經過重復或練習而形成的自動化了的行為動作,要培養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并非一日可成。在教育的過程中,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亦是如此,《老子道德經》曾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就要求教師從日常的一點一滴抓起,比如上課專心聽講的程度、作業完成的情況等方面。其次教師必須從細節開始,從日常學習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入手,如舉止文明,讀書的姿勢,做的姿勢等,將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斷地滲透給學生,抓住細節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另外,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所謂:“貴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相反,而應堅持不懈,在學生的接受能力范圍之內慢慢地滲透給學生。最后,教師應該極富耐心與愛心,始終持一種真心去做學生的積極引導者與幫助者,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及時地改正,最終養成良好的習慣。
四、學生養成教育離不開學校與家庭的配合
培養孩子的習慣離不開學校與家庭的配合。在學校教師嚴格要求學生,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去引導和指導學生,使學生按照要求去做。離開學校回到家里家長如果一味地慣養孩子,那么在學校學習的行為只能是一個要求,無法成為一種習慣。因此,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家長就應該嚴格要求,強化將學校學習的內容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同時防止壞習慣的滋生。家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父母的所作所為對孩子是最具有感染性和影響力的,能在成長過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要求孩子行為時家長應先起到表率的作用。
在培養學生好的習慣時家長要配合好學校,老師應該經常走訪來了解學生的家庭生活情況,學校組織開家長座談會進一步了解學生在學校的情況。老師和家長要不斷地溝通,互相配合去提醒和孩子,最終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他們的成才打下不可或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超麗榮.淺談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對策[J].新課程(教研版),2011,(03).
[2]韓超.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J].新課程(教研),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