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育對學生個性的發展完善、心靈的健康成長、智慧的啟迪開拓乃至創造能力的培養和形成都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我國古代美學著作《樂記》中說:“大小相成,終始相生,唱和清濁,迭相為徑,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平和,移風易俗,天下皆寧?!?br/> 1.創設情境,美化環境
情境是音樂教學“感性化”和“審美化”的前提和基礎。教師要按照音樂教學的審美規律精心地創設音樂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觸景生情,在感情共振中獲得美的情感體驗。比如教《動物狂歡曲》時,可以事先在音樂教室布置“小動物交響音樂會”的水粉畫,以鮮艷的色彩,小動物吹、拉、彈、唱的形象感染學生,使他們進入音樂情境當中,然后,在歡樂的樂曲聲中,讓他們隨著音樂的節拍扮演自己喜愛的小動物,翩翩起舞……這樣,讓學生充分感受音樂的節奏和韻律,激發起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充分發揮音樂的怡情作用和教育功能。此外,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更容易營造氣氛,比如教《誰不說俺家鄉好》這首歌,在幻燈映出的“青山、白云、河水、梯田、果樹、松柏、麥浪”背景下,播放歌曲的演唱錄音,這樣把學生置身于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有景的藝術氛圍里,使學生的情緒受到感染。
2.聆聽音樂,體驗情境
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是通過音響塑造音樂形象的,要引導學生聽懂每一段音樂的情趣。如在欣賞古曲《陽關三疊》時,教師可以根據傳統文化“詩樂舞”統一的特點,輕聲吟誦古詩,營造出古色古香的藝術氛圍,使學生品味到作者對即將遠行的友人的那種無限關懷、留戀之情,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音樂的內涵。
3.在音樂教育中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音樂教育把愛國愛家鄉等理性情感轉化為生動直觀的感性形式,使中學生在提高音樂審美感受、表現力的同時,心靈得以凈化,道德情操得以升華,完善人格,達到崇高的精神境界。例如,在澳門回歸之際,一首《七子之歌》喚起了學生們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對游子回歸祖國的牽掛。歌中唱道:“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掠去的是我的肉體,我依然……”當唱起這首歌,學生們的民族責任感油然而生,祖國的命運、榮辱與每個人夕夕相關。當唱到“母親啊母親,我要回來”;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在澳門特區高高飄揚時,不少學生流下了激動的熱淚。
4.重視唱歌教學
唱歌教學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教學環節。其教學目的不外乎:一是通過范唱或播放錄音等形式讓學生對歌曲有一個整體的藝術形象感染并實施美育目標;二是通過聆聽,讓學生熟悉必要的樂理知識與歌唱技能、技巧。
即使在現代小學唱歌教學中,最常使用的傳統教學方法也是由老師進行范唱或聆聽錄音,即“聽唱法”。它的優點是:學生可以直接地、簡便地學習歌曲,同時可以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歌曲的情感和韻味的體驗及表達上面,比較有利于學生在有限的課時內較多地練唱歌曲。但是,讓學生長時間地進行模唱,學生會感到很被動,覺得很枯燥,像“鸚鵡學舌”,雖然歌曲很快會唱了,但學生根本沒有參與音樂思考,降低了對唱歌的興趣,而且這種方法過于單一,不利于采用多種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發展學生多方面的音樂才能,并且難以適應比較長、比較復雜的歌曲學習,尤其是合唱歌曲。
首先,根據這種情況,我們在教學中采用了旋律引導、圖示比較、難點突破、綜合能力訓練等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如在教唱《小小音樂家》這首歌時,先采用“旋律引導”,讓學生模唱歌曲的旋律,進而要求學生自己把旋律換成歌詞。這就在“聽唱法”的基礎上減少了老師逐句歌唱的過程,增加了學生動腦思考的活動及學生與旋律的接觸,對培養學生識譜及樂曲感受能力都有幫助。其次采用“圖示比較”法,將曲譜中旋律的高低變化用線條表示出來,使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結合起來練唱,對歌曲中各樂句間出現的重復、模進和內在聯系進行辨唱,加深記憶。這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樂感、創造性思維都有很大的幫助。采用“難點突破法”,將歌曲中難以掌握的部分,先重點練會,再練唱全曲。最后通過“綜合能力訓練法”,將歌曲的主題、節奏型難點及歌唱聲音的要求編成短小的輔助練習,分別通過唱、聽、記、看等練習方式,進行基本能力的訓練,讓學生有充足的空間領悟歌曲旋律、歌詞的內涵,這對于歌曲整體的把握及情感體驗有很大幫助,既會唱歌曲又提高了音樂知識技能。
5.把握好重難點,突出學習的體驗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師保護學生的表現力和創造能力,經常激發他體驗學習快樂的愿望?!斌w驗是培養興趣的基礎,因為良好的情感體驗總會伴隨著興趣的生成。而興趣、好奇心才是學生學習的內在要求,是促進學生獲得發展的真正動力。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師設計了多種歌唱的方式引導學生體驗歌曲所表現的音樂形象:在熟悉曲調之后,教師讓學生一遍一遍地演唱,但每次演唱前都提出不同的要求,讓每位學生參與音樂活動。運用歌聲、表演等方法,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能加深他們對歌曲情感的理解,進而準確地抒發情感,表現歌曲的形象。
我在執教《螞蟻短,螞蟻長》歌曲中,先讓學生朗讀由歌詞組成的童謠,進而按節拍變化朗讀童謠,學生發現其中有一小節是三拍子的,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理解“變化節拍”,幫助學生很好地解決了歌曲學習中的難點。在熟悉旋律后讓學生唱歌譜,因為全曲由1235四個音符組成,比較簡單。學生在唱譜中發現歌曲只有四個音,了解了民歌的結構,同時發現這是廣西侗族民歌。在歌詞“接龍唱”游戲中,學生興致盎然。然后教師范唱,學生在傾聽中發現了倚音,在唱一唱中體會其效果。
學生在這堂課中反復演唱多次,在反復體驗中,學生不只是依靠歌詞理解音樂,而是從歌曲的音樂旋律、速度、力度等諸多表情手段體驗、表現音樂,感受歌曲在內容上、形式上、情感上的美感,從而更好地表現音樂情感。通過粗唱、細唱、精唱,使情感抒發步步深入,讓學生從感性的愉悅層面上升到理性的情感共鳴、審美層面,審美情感的進一步調動、激發,在學生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審美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