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化負載詞因其所承載的特殊文化內涵而成為翻譯的難點,本文在分析了這一詞匯層面的文化差異的原因基礎上,提出了在文化負載詞翻譯中應遵循的原則及具體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 文化負載 歸化 異化 英漢互譯
一、文化負載詞
語言既是交流的媒介,又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與文化相互影響和制約。不同的語言反映和傳播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在歷史背景、社會習俗、宗教、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亦在各自的語言中打下了烙印。作為構筑語言的基本單位,詞匯可以窺探一個民族的文化。文化負載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文化負載詞指的是語言詞匯系統中客觀直接反映該民族獨有文化的一類詞匯,它是文化差異在詞匯層面的反映。對于文化負載詞,很多學者有不同種類的定義。Mona Baker認為當原語言詞匯所傳達的概念在目的語文化中完全不存在時,這種概念通常被認為是“culture—specific”。它既有可能是抽象的,又有可能是具體的,還可以是和宗教信仰、社會制度,或者一種食品相關聯的(Baker,2000:32)。廖七一認為“文化負載詞(culture—loaded words)是指標志某種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詞組和習語。這些詞匯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廖七一,2000:96)。
二、文化差異與文化負載詞
1.地域環境的差異
語言首先是對其所處客觀世界的直觀反映。人們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里,就會產生相應的反映客觀世界的語言。如果某一事物在人們所生活的客觀環境里不存在,語言就可能出現空缺。如我國地處亞洲大陸,屬于四季分明的大陸性氣候,夏季中國大部分的地區是十分炎熱的,所以漢語中會有“驕陽似火”“炎炎夏日”這樣的詞語,處于北溫帶的英國則屬于海洋性氣候,英國夏季的氣候通常是溫和舒適的,因此在英語的詞匯中類似“驕陽似火”這樣的詞匯是難覓蹤跡的。又如,在我國,古代詩人常用“東風”借指溫暖和煦的春風,“西風”則用來指刺骨的寒風。對于地處西半球的英國,“西風”才是指溫暖和煦的春風。
2.宗教文化的差異
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對其本民族語言常常有著重要而又深遠的影響。中西方文化中的很多截然不同的詞匯是兩個民族不同宗教觀的真實寫照。歷史上儒、佛、道三教是中國的主流宗教信仰,“孝道”、“菩薩”、“天公”、“老天爺”、“太極”等詞匯時常出現在漢語的日常詞匯中。而在西方,以基督教為主的宗教信仰也在西方人的語言詞匯表達中有著獨有的體現,如“三位一體”、“天使”、“上帝”。由此可見,宗教文化的差異產生了英漢語言各自的特色。
3.生活習俗的差異
語言反映生活,源自于生活,不同的生活習俗在各民族語言表詞匯中亦有各自具體的體現。英國四周環海,航海和捕撈曾在其國民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語言詞匯中許多詞語與水產有關系,如“an odd fish(怪人)”。而中國長期處于農業社會,人們從事體力勞動較多,因此語言中時常可以見到諸如“氣壯如牛”之類的詞語表達。又如,西方很多國家以愛狗著稱,英語常可見到“a top dog(重要人物)”,“a jolly dog(風趣的家伙)”等以狗來表達親昵褒揚意義的詞語,在中國人生活中“狗”卻無半點此類的含義,我們更多的時候用到的是“狗腿子”、“狗崽子”。
4.歷史發展的差異
歷史的發展會給語言留下深刻的歷史烙印。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一些標志著某一歷史階段的詞匯常常會出現,比如中國近代史上的“文化大革命”、“大字報”、“紅衛兵”、“串聯”、“走資派”、“臭老九”等,這些詞匯在西方文化中幾乎找不到與之對應的詞匯。
此外,中西方語言中的詞匯深受其文學作品、文學典故的影響,都很難在對方文化中找到與之對應的詞,比如一些源自中國古代傳說、小說,我們至今還在使用“龍王”、“蝦兵蟹將”、“馬后炮”、“空城計”等。西方文化則多受希臘傳說影響的詞匯,如“Penelope’s web”,“Shylock”,“Pandora’s box”等。
三、文化負載詞的翻譯
翻譯是構建不同語言之間人們思想交流和文化交流的橋梁,它是“許多語言活動中的一種,是用一種語言形式把另一種語言形式里的內容重新表現出來的語言實踐活動。”(馮慶華,2002:3)奈達指出:“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Nida,2004:23)因此,欲準確通達地翻譯源語言中的文化負載詞,譯者除了需具備較好的漢語功底,較強的英語語言能力之外,還必須對中西兩種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及恰當的翻譯方法。
對于負載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詞匯,翻譯時一般采取歸化(domestication)和異化(alienation)的方法。歸化是指“譯文應以目的語為歸宿”。(郭建中,1998:13)在采用歸化策略翻譯時,譯者應盡量使源語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語文化讀者的世界。如competitive product將其譯成“拳頭產品”顯然比譯成“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更為傳神,更接近中國的文化。類似的例子還有rain cats and dogs(大雨滂沱),to lead a dog’s life(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等。異化則與歸化相反,指“譯文應以源語或原文作者為歸宿”。(郭建中,1998:13)在采用異化翻譯策略時,譯者應盡量向原文作者靠攏,采取相應于作者的原語表達的方式翻譯。如“coffee(咖啡)”,“model(模特兒)”,“功夫(Kongfu)”,“紙老虎(paper tiger)”。
筆者認為對于源語文化中的文化負載詞,究竟是用歸化還是異化的方法來翻譯,總的說來應把握好度的原則。采用異化法翻譯要避免死譯、硬譯。如“In the past ten years many skyscrapers have sprung up like mushrooms in Chicago and New York”,其中的“like mushrooms”如果用異化法硬譯為“猶如蘑菇般”顯然不如用歸化法譯為“如雨后春筍般”更貼切,更符合中國讀者的語言表達習慣。由此可見,我們無論采取異化還是歸化法,都要把握好度。這個度與譯者的翻譯動機,與譯文讀者的接受能力有極大的關系。我們既不能過分硬用異化,讓讀者摸不著頭腦,又不能歸化意譯得荒唐,而要辯證地運用兩者,使翻譯達到準確通達的效果。
具體到翻譯策略,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音譯或音譯+意譯
當源語詞匯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譯語中沒有對應語時,可以采用音譯的辦法。例如:中國特有的東西,如餃子(jiaozi)、功夫(kongfu)、豆腐(toufu)、荔枝(lichi)、刮痧(guasha);以及從外國傳入我國的sofa(沙發),coffee(咖啡),laser(激光),aspirin(阿司匹林),ballet(芭蕾),hacker(黑客)等。為了讓讀者更準確地理解源語詞匯所承載的信息,譯者還可以用音譯和意譯相結合的辦法,比如粽子被譯成Zongzi,a pyramid—shaped mass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leaves;又如,Sushi則可被音譯為壽司,是以生魚片、生蝦、生魚粉等為原料,配以精白米飯、醋、海鮮、辣根等,捏成飯團后食用的一種食物。這樣一來,目的語文化讀者就能透徹理解源語文字所要傳達的信息。
2.直譯或直譯+意譯
當一些詞語或表達在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中概念意義與文化意義基本對稱時,可選擇直譯的辦法,詞的概念意義和文化意義可以同時傳遞。如:紙老虎(the paper tiger);魚米之鄉(a land of fish and rice);a stick—and—carrot policy(大棒加胡蘿卜政策)。此外,有些富有文化內涵的源語文化負載詞若僅用直譯,往往不能將其含義表達得很清楚,若再輔以意譯加以補充,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catch—22可直接譯為第二十二條軍規,但是對于從未接觸過這部小說的目的語讀者來說可能還是有些懵懂,若再輔以意譯加以說明,就更容易理解,即互相抵觸之規律或條件所造成的無法脫身的困窘。又如,“一顆紅心”則可以譯為:a red heart,that is,having socialist virtues or being loyal to the Party.
3.意譯
有的時候有些詞匯盡管概念意義相同,但缺帶有濃厚的源語民族文化色彩,承載的文化內涵相差很大,在翻譯則應用意譯法處理。例如:goose flesh(雞皮疙瘩);Rats desert a sinking ship(樹倒猢猻散);a dumb dog(沉默不語的人);as strong as a horse(健壯如牛);“銀河”的英譯為milky way,“亞洲四小龍”的英譯為Four Asian Tigers;“幸運兒”的英譯為a lucky dog。
四、結語
在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中,由于雙方文化中負載詞受到歷史發展、地理環境、宗教信仰、生活習慣習俗、價值觀等多方因素的影響,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時在深入了解源語與目的語文化異同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翻譯動機靈活地運用歸化和異化的翻譯方法,采用音譯、直譯和意譯等策略,準確通達地傳遞文化負載詞中的文化信息。
參考文獻:
[1]Baker,Mona.In Other Words:A Course Book on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2000:32.
[2]Nida,E.A.and Charlie R.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23.
[3]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3.
[4]郭建中.翻譯的文化因素:異化與歸化[J].外國語,1998,(2):12—18.
[5]廖七一 .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96.
[6]楊自儉,劉學云.翻譯新論 [C].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