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被動結構為視角,通過語言遷移理論研究英語國家留學生的漢語句法習得,重點對比分析漢語和英語被動句結構的異同,描述英語母語留學生在意義被動句使用中出現錯誤的原因,并總結相應的教學方法以應用到具體教學中。
關鍵詞: 英語母語留學生 被動結構 母語遷移
1.引言
自20世紀中期開始,語言遷移便開始成為二語習得研究的熱門話題,其研究的核心內容是探討母語對二語習得所產生的正面和負面影響。研究二語習得的代表性學者Ellis(1994)認為二語習得的過程實際上是母語向二語逐步遷移的過程。20世紀末期開始,Gass(1996)以認知科學為理論基礎,把語言遷移理論帶領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在國內,對語言遷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漢語對中國學生英語學習所產生的遷移作用。近年來,隨著漢語學習熱的興起,國內一部分學者開始研究英語對英語國家留學生漢語句法習得所產生的遷移作用(黃露陽2009;劉紹忠2000;徐子亮1999)。但是,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討論遷移作用在習得者身上表現出的共性現象。
本研究旨在以被動結構習得為視角,通過語言遷移理論研究以英語為母語的外國留學生的漢語句法習得,分析英語句法如何對漢語習得產生干擾,并運用Pienemann(1998)的語言可加工性理論分析留學生漢語句法習得個體差異的原因。
2.研究方法
本文運用偏誤分析理論對英語國家留學生的漢語被動句使用情況進行錯誤分析,運用分類、對比的方法,首先對收集到的語料進行整理、總結和分析。其次是描寫,即對分出來的在意義和結構上的共同點進行歸類并一一列舉,找出產生錯誤的原因。本研究的語料主要來源于寧波大學等寧波地區各高校中歐美留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書面作業。本研究小組一方面與歐美留學生們進行口頭交流,在會話中引導他們盡可能多地使用漢語被動結構,另一方面設計一份調查問卷,內容涉及選擇、改錯和翻譯。
3.英語母語留學生被動句習得的錯誤分析
3.1語法錯誤
3.1.1濫用被動標志詞
(1)同學們被挨了老師批評。
(2)我的股票被受損害了。
從調查問卷中的統計分析發現,濫用被動標志詞是留學生在漢語被動句習得上普遍犯的錯誤。英語被動句必須含有被動標記詞be或get,在漢語中諸如“挨”、“受”等本身就含有被動含義,英語母語留學生受到母語的遷移,認為漢語被動句必須含有“被”、“給”等被動句標記詞,忽略那些已經含有被動含義的動詞。
3.1.2缺少助動詞
(3)他的錢包被偷。
英語動詞的過去分詞通常以ed結尾,也有其他一些不規則變化,但是漢語的動詞不存在曲折變化,需要助詞“了”或“著”等助詞表示相應的時態。在漢語習得程度比較低的英語留學生中,這類助詞漏掉的現象非常普遍。例(4)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句病句的正確表達為:他的錢包被偷了。
3.1.3誤用“把”字
(4)他在路上把手機被人偷了。
在漢語句法中,“把”字可以使受事主體提前,留學生們知道“被”和“把”都可以使受事主體置于動詞之前,但是他們常常將兩者一起使用,產生如例句(4)的錯誤。此句的正確表達為:他在路上手機被偷走了。
3.2語用方面的偏誤
本文收集到的被動句語用方面的偏誤主要在于被動句使用場合和語體色彩。
3.2.1使用場合
(5)同學們的寢室都很干凈,人也很熱情。我們的行李都被他們搶著幫忙安放。
漢語中,使用被動句較多強調負面的、不愉快的情感色彩。英語被動句卻不含這種負面感情,所以例句(5)所使用的被動句不符合所要表達的正面情感。例(5)前一句說明同學們的優點,后一句要以他們幫忙安放行李突出熱情,但是被動句傳達的語義并非十分積極,在此使用造成語篇銜接上的不自然。應改為:同學們的寢室都很干凈,人也很熱情。他們都搶著幫忙安放行李。
3.3.2語體色彩
我們在調查中還常發現留學生書面語體和口頭語體的使用混淆情況。如留學生的其中一題翻譯為:(6)他為父親所揍。
“為……所……”是古語格式,在此顯得不合時宜。此句應改為:他被父親揍了。
Pienemann的語言可加工性理論旨在通過研究學習者大腦的語言加工程序,解釋語言加工能力對語言遷移的制約,預示中介語的發展途徑。其認為母語遷移受學習者語言加工能力的制約,而不受語言類型關系的影響,只有當學習者的語言能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具備了必要的加工前提時,相關的語法特征才會發生遷移(轉引自尹洪山、劉振前,2007)。這個理論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不同年齡和學習階段的英語留學生受英語母語的遷移作用也各不相同。我們認為這為留學生在被動句使用中出現的不同錯誤提供了解釋。
4.結語
由以上的舉例,我們可以看出英語國家留學生漢語被動句習得的干擾一部分來源于其母語造成的負遷移。在對外漢語被動句的教學上,我們應合理安排教學順序,將語法和語用兩者結合起來,在初級階段講解被動句的同時擴充學生的詞匯量,特別是和被動句密切相關的動詞,如帶貶義感情色彩的動詞。同時可以運用Pienemann的語言可加工性理論分析造成留學生漢語句法習得個體差異的原因,注重因材施教,讓學生循序漸進地習得漢語被動句。
參考文獻:
[1]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4.
[2]Gass,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inguistic theory:The role of language transfer[A].In W.Ritchie&T.Bhatia(eds.)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London:Academic Press.1996.
[3]Pienemann,M.Language Processing and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Processability Theory[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8.
[4]黃露陽.外國留學生多義副詞“就”的習得考察[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9(2).
[5]劉紹忠.“請”字用法漢英對比與語用負遷移[J].外國語,2000(5).
[6]徐子亮.外國學生漢語學習策略的認知心理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1999(4).
[7]尹洪山,劉振前.國外語言遷移研究的新進展——基于語言加工理論的遷移研究[J].國外外語教學,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