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華文化中一脈相承的恥感文化,曾極為廣泛、深刻地影響中國人,對人們的道德行為產生強大的控制力。然而,在社會轉型的新時期,隨著人們道德水平的下降,恥感意識也在逐步淡化,可貴的羞恥之心正在被人們漸漸淡忘。本文試就當代中國恥感淡化的現象及原因進行論析,并提出療治對策,從而為“重塑恥感”提供一種理性視角。
關鍵詞: 恥感淡化 涵義 主要表現 缺失原因
1.恥感淡化的涵義
恥感,是指個體因言行品質不符合社會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時,基于一定的是非觀、善惡觀、榮辱觀而產生的一種自覺地指向自我的痛苦心理體驗。中華民族傳統恥感思想源遠流長,曾經深刻影響中國人。當今中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道德領域里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混亂和失控,羞恥感缺失現象日益嚴重,恥感淡化成為當代人急需解決的一個社會問題,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與重視。在此形勢下,分析此現象的表現及原因并針對恥感淡化現象提出解決策略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
2.社會轉型期恥感淡化的主要表現
2.1政治領域中恥感淡化。
主要是指官員思想意識中“恥”感的淡化。現在官場中部分官員道德責任感缺失現象非常普遍,他們將黨和國家交給自己的工作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對立起來,忘記我黨的一切工作皆是為人民群眾謀福祉這一根本宗旨。更有部分貪官利用職務之便大肆斂財搞腐敗拉關系,拿著老百姓的血汗錢揮金如土包養情人毫無羞恥之心。近些年媒體曝光的官員性愛日記門、局長微博開房門等更令人發指。
2.2經濟領域的恥感缺失。
在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經濟領域無恥現象更是層出不窮。近幾年,不合格甚至有害產品曝光的消息不時見諸報端,極大地打擊了消費者的信心和擾亂了社會秩序。相繼發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等惡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
2.3文化藝術界的恥感缺乏。
學術藝術界本應該是探求科學與真理、傳播真善美的凈土和殿堂,然而近年來急功近利、沽名釣譽風氣日益嚴重,部分學者失去應有的職業道德和高尚情操。作為社會良知和眼睛的媒體也早已面目全非,為了追求收視率知名度歪曲事實、誤導民眾,大肆報導低俗、惡俗、庸俗的內容。在藝術界尤其在影視界,藝人為了得到角色不惜接受“潛規則”,制片方為了博眼球掙票房以袒胸露乳、暴力激情戲為賣點,曾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圈早已污濁不堪。
3.恥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3.1社會結構的轉變。
中國目前正在從一個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熟人社會轉向一個以工商經濟為基礎的陌生人的社會,轉型中必然伴隨著城市化進程和人員的高度流動。中國人的傳統道德價值是建立在熟人社會下的恥感文化,而現代社會打破了以往由大家庭組成的熟人社會,逐漸演變為以小家庭為單位的陌生人社會,人們在陌生人面前的恥感下降,對傳統道德觀念產生沖擊。
3.2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價值觀是人們對社會存在的反映。處于不同環境的人,會產生不同的價值觀念。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社會從經濟到政治到思想觀念都發生巨大的變化,多元化已成為一種基本態勢。由于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各種社會意識的不統一,多元化的思想觀念容易產生社會隔膜心態,使某些階層之間對一些社會敏感問題產生巨大的觀念沖突,從而導致社會階層之間相互不信任和沖突,整個社會陷入信任危機,前段時間的郭美美、盧美美及人大跑車求愛等刺激大眾神經的新聞事件就是不同階層不同價值觀的體現。
3.3社會轉型時期的道德信仰危機。
道德信仰是人們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維系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精神紐帶。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結構調整期,人們在驚嘆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和精神生活多樣化的同時,卻面臨道德信仰危機。道德信仰危機是指人們對既有道德信仰體系的懷疑、動搖乃至這種信仰體系缺失的一種精神狀態。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既有信仰體系的懷疑、動搖乃至拋棄;二是新信仰體系尚未建立。
大量的社會成員逐漸放棄原有的信仰價值體系,沒有精神支柱和行動指南,生存沒有支撐點,于是在價值體驗方面表現出嚴重的感性化傾向,瘋狂追求物質生活享受和感官刺激,而忽視內在精神需求,一些人表現出的對“權”“錢”“性”的狂熱崇拜也就不足為奇了。
3.4社會機制不完善。
現代社會的禮法秩序是建立在現代法律的基礎之上的,與過去建立在儒家道德基礎上的封建社會有著本質的區別。法律社會的道德觀以最低標準的形式明晰地給予規定,以法律為準繩的社會道德觀念,必然需要仰賴法律以公平、公正、合理的維護來加以固化,法律及官方對于民間道德的引導、影響的作用是巨大的。而在南京彭宇案、天津許云鶴案等事件中官方對當事人作出的不公正判決直接打擊人們維護良好道德品質的積極性,使人們對道德的信仰瓦解、使道德失去應有的感召力、擾亂全體公民的道德體系。
4.社會轉型期恥感的重塑
在綜合分析當今社會恥感淡化的現實原因之后,我們清晰地認識到現代人道德感陷入的誤區,以及當前道德失控局面的嚴峻現實。如果不能針對原因施以療治對策,那么道德失控局面將進一步惡化,這對于社會順利轉型、市場經濟發展及我國整個現代化建設進程,都是一種破壞力巨大的“黑洞”。因此,為了迅速扭轉道德失控局面,盡快控制當代人的恥感淡化傾向,必須采取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對策。
4.1穩步推進行政、經濟體制改革,創建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
一個社會,人們追求利益的機會為社會的政治、經濟體制所決定,如果政治、經濟體制沒有給予每個公民以追求個人利益的均等機會,或者說偏私于某一部分人而對其他人不利,這種體制就導致一個不公平的利益分配格局。在這種不公平的競爭和分配格局中,體制的缺陷會導致實踐中的弊端,資源擁有少者就處于劣勢,勢必導致利益分配不均,最終導致道德敗壞,人們為追求利益而胡作非為,因此建立真正公平的競爭機制,是道德重塑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
4.2加強公民恥感教育,樹立良好社會風氣。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中,傳統的恥感文化是其中一筆寶貴的財富,在社會轉型這一特殊時期,我們不僅要把這筆財富繼承好,更要汲取其中的精髓,使其與時俱進在新的社會背景下發揮重要的作用。恥感教育、恥感文化應該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內容來抓,要通過媒體、教育機構等廣泛宣傳中華傳統美德的深刻內涵,宣傳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批判和曝光社會上不講廉恥的丑惡現象和不良行為,讓公民樹立恥感意識,增強道德觀念。
4.3建立健全社會公正監督機制和道德賞罰機制。
社會公正監督和賞善罰惡機制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不可缺少的環節。大是大非等原則問題要通過法律來規范,在這些理性法則的指導下,進一步明確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一系列道德規范,為道德主體的行為提供價值目標,從而達到能分是非、能辨善惡、能知榮辱的社會道德認知目標。道德賞罰機制能夠保障營造出一種揚善抑惡的道德環境,改變道德義務和道德權利相脫離的現象,從而使盡道德義務的人得到公正評價和回報,使不盡道德義務的人受到譴責和懲處。
總之,在社會轉型時期,當代中國道德建設是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課題,任重而道遠。我們堅信,隨著當代中國道德價值體系的逐步建構、社會主義觀念的普遍建立及各項機制的不斷改進提高,我國道德建設必將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當代中國人恥感淡化的不良現象將得到遏制,人們的道德面貌將有全新的、良好的展現。
參考文獻:
[1]張彩鳳,翟德平.當代中國人恥感淡化的原因及療治對策[J].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1999(2).
[2]耿麗娟.談中華恥感文化[J].沈陽大學學報,2007(1).
[3]曾云鶯.當年我國恥感缺失現象及原因分析[J].西北大學學報,2006(11).
[4]龔利明、吳文龍.試論社會轉型時期“恥感”的缺失與重建[J].科技資訊,2008(12).
[5]茹世青.論恥感[J].西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5).
[6]賈卉.論中國社會轉型期恥感缺失問題與對策[J].南京師范大學,2008(5).
[7]魏長領.道德信仰危機表現、社會根源及其扭轉[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1).
[8]董薔薔.談社會轉型時期的信仰危機[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5(1).
[9]岳花艷.道德信仰的迷失與重塑[J].鄭州大學碩士學士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