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學前教育專業倍受青睞,社會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素質要求日益提高,因此,如何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英語能力,使其在今后成為一名合格的雙語幼兒教師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體驗式教學為切入點,分五個階段詳細闡述了學前教育專業英語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實施。
關鍵詞: 體驗式教學 學前教育 英語教學
在世界趨于開放交融的21世紀,語言便是人們相互交流溝通的紐帶。英語,由于其特殊的人文背景,在國際商貿、生活交流上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各國在知識經濟到來之際,紛紛進行了外語,尤其是英語教學改革。菲爾什曾經提出“情景聯系理論”,首先提出情景幫助學生更好理解、記憶、運用所學的語言材料。拋錨式教學(Anchored Instruction)中的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即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聯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感受、體驗,即通過獲取直接經驗學習,而不是僅僅聆聽別人(例如教師)關于這種經驗的介紹和講解。
一、體驗式教學概述
體驗式教學是指根據教材學習的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參與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或者模擬真實的社會實踐活動,從中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加深對理性知識理解的一種教學方式或者學習方式。這里包含了體驗式教學的三層含義:首先,它以教材的知識學習為基礎;其次這種體驗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再次,這種體驗活動可以是真實的實踐;最后,是虛擬的,也就是說,可以是學生真正參加到真實社會生活,從中獲取真實的感受和體驗,也可以是模擬真實的社會實踐活動,從中獲得真實的感受和體驗。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眾多語言教學研究者和機構在實踐探討過程中,對傳統的英語教育模式提出了質疑,先后提出了由傳統的以語法為中心的教學法到功能教學法,以及現今比較流行的交際教學法等。但時代總是在變革中前進,在發展中完善,所以體驗式英語改革創新勢在必行。傳統的理論與教學實踐將語言的載體忽略了,且單方面將情景與體驗分割開來,忽視了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英語作為語言學習的特點。體驗式英語教學模式充分發展了他們的優點,以情景引導思維,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和了解世界的需求,融入了時代感強、文化意識濃厚的“話題”作為切入點和控制的主線,讓學生在真實的、模擬的多元情景中自主體驗,互動交際,合作交流,使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對語言知識的探究實踐中不斷提高語言技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策略同時,不斷提高文化素養及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體驗進步的教學模式,是英語新課程教學模式上的一個大膽嘗試和創新,必將成為當今英語教育發展的趨勢。
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普遍存在著基礎薄弱,自律性差,學習困難及交互影響等問題,在新時代背景下,學前教育專業作為市場前景十分廣闊的熱門專業,深化改革英語課程對提高未來幼兒教師的雙語教學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如何運用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通過感性認識得到深刻的理論理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順應社會發展需求,探索出適合學前專業英語的教學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二、體驗式教學的過程
從教學實踐來看,體驗式教學的過程主要包括以下五個階段:激發興趣階段、實踐感受階段、體驗內化階段、強化反饋階段和學習遷移階段。
(一)激發興趣階段
體驗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但是體驗學習的設計者是教師。因此,在學生親歷之前,要有一個啟動體驗學習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教師需要提供情景材料并引發學習者的個體需要,引導學習者產生動機,在情境中體驗。在這個階段,教師所提供的情景材料,要圍繞學習目標,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知識與生活經驗),誘導學生有感有悟,從中獲取新的認識。在教學實踐中,我常采用以下幾種方式創設體驗的情境。
1.利用多媒體創設體驗的情境。利用教材中可挖掘的人文地理背景知識,結合多媒體設備,充分展示教材內容,在課堂的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眼球和好奇心,例如,在Two Famous Bridges in San Francisco一文中,我先將金門大橋和海灣大橋的圖片展示在屏幕上,學生立刻會被這兩座大橋獨特的顏色所吸引,對課文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產生疑問:為什么這兩座大橋的顏色會如此與眾不同呢?這時,我再將舊金山的地理位置及天氣狀況做進一步的解釋,學生就會豁然開朗,在此基礎之上,我們再請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尋找相關信息,用自己的語言介紹兩座大橋,這樣比直接進入主題閱讀課文要有趣得多。
2.用簡筆畫創設體驗的情境。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簡筆畫是他們的基本技能,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才藝服務于課堂,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在講解Disneyland一文時,大部分學生是沒有去過迪斯尼樂園的,但是對它耳熟能詳。我先請同學們分成小組,用他們的想象力和已有的信息描繪出心中的迪斯尼,然后分組展示介紹。在此基礎之上,再請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找出心中的迪斯尼和現實的迪斯尼有什么共通點和不通點,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基本技能,又能鍛煉口語表達能力,還能提高對課文的興趣,學生更加容易接受。
3.利用聲音、故事等創設情境。例如在Vincent Van Gogh一文中,作者反復提到了Vincent這首歌曲,所以在教這篇課文時,我們以歌曲開始,學生陶醉其中,接下來,請學生邊看歌詞邊欣賞歌曲,學生就能大致明白凡·高這個人物的生平及后人對他的評價了。
(二)實踐感受(主體體驗)階段
在這個階段,個體對親歷過程進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觀念。雖然個體的感受往往是不同的,但是最真實的。在教學實踐中,我通過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感悟和體驗。
1.在表演中體驗。生動逼真的表演,能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體驗,使英語學習更加形象化、趣味化。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表演童話故事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學習環節,一些經典的童話故事,如《白雪公主》和我國的《買櫝還珠》等,學生都非常熟悉。在正常的英語教學之余,還可以經常組織學生表演英語情景劇,以競賽的方式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為他們今后在教學崗位上打下了基礎。
2.游戲中體驗。游戲是孩子們最喜愛的活動。恰當的游戲,能調節課堂氣氛,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語言的實踐活動。如在復習和教授Food and drinks/Sports and activities/People’s jobs等內容時,做擊鼓傳花游戲。游戲進行時,每個同學注意力高度集中,既要觀察花的傳遞,又要聽音樂是否停止;既要聽別的同學說,又要思考自己說什么(不能重復前面同學所說的內容)。這種方法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激情和進取心,特別是能幫助那些膽小的學生消除恐懼心理,成為積極的參與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成功的快樂。
3.競賽中體驗。適當的競賽活動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培養學生的合作互助意識。在教學實踐中,競賽既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又可以以男女生為單位;可以是對話表演賽、搶答比賽,也可以是開火車比賽。利用圖片或卡片讓學生進行搶答比賽,或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規定的時間內寫出相關英語單詞,進行單詞拼寫比賽。每當進行這樣的競賽時,幾乎每一個同學都行動起來,個個爭先恐后,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或利用手頭的資料快速查尋。這種方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擴大了學生的參與面,增強了生生之間的合作。大量的單詞得以復現甚至拓展,提高了單位時間的課堂效率。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參與、合作、成功的快樂。
(三)體驗內化階段
這個階段是體驗學習的關鍵階段。所謂內化,就是把外部客體的東西轉化為內部主體的東西,是指通過個體反思、同化或順應等方式,將親歷中對事物、知識的感知或者對情境、人物的情感體驗內化成自身行為或觀念。在這個階段教師可以組織討論、辯論、演講、寫作、動手做等活動。如:對故事結尾的異構、對未來的暢想、辯論或演講活動;情景對話、情景作文;做比薩、賀卡、并介紹其制作過程等動手活動。在這些活動中,通過交流,可以促使體驗主體再一次梳理自己的感受,使內化進一步深入。在交流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和捕捉學生創新思維的亮點,引發學生進行更高層次的感悟和體驗。
(四)強化反饋階段
反饋評價是學生體驗活動的重要部分,更是師生共享的情感體驗階段,它決定著學生體驗的方向和價值,起著調節和強化的作用。評價應貫穿于整個體驗過程,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適當時機,組織學生交流評議,引導學生將親身進行歸納、印證并提升自己的感悟和體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用寬容的心態對待學生,在體驗過程中采用不同的思維方式,體會不同的體驗感受,從注重學生的統一性變為尊重學生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努力營造出一種民主、和諧的氛圍,為學生更深層次的體驗提供必要的條件。
(五)學習遷移階段
學習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指在一種情境中獲得的技能、知識或態度對另一種情境中技能、知識的獲得或態度形成的影響。體驗式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幫他們克服恐懼、害羞的心理,提高言語能力和語用能力,對他們參加各種演講比賽、外出時幫外國人指路或其他社會實踐活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體驗式教學的方式多種多樣,關鍵是教師要在教學內容中融入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需求,選擇適當的方法和切入點,創設恰當的體驗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和諧的學習活動中體驗、感悟和認知,既保證體驗學習的時效性,又保持體驗學習的多樣性,使每一次體驗教學都成為學生對客觀世界的領悟,對生命意義和生命價值的體驗。學生不同、教師不同、教學條件不同,體驗教學的方式和方法也應該是多樣性的。體驗式教學以其日益凸顯的適應素質教育的學習方式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它還有許多方面有待在實踐中進一步探討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