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建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是高職院校改善辦學條件,凸顯辦學特色,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教學質量的重點。本文對化工裝備技術專業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從體制機制建設、硬件環境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等方面進行了規劃。
關鍵詞: 化工裝備技術專業 生產性實訓基地 建設
引言
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明確指出,高等職業院校“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是高等職業院校改善辦學條件、彰顯辦學特色、提高教學質量的重點”。為此,湖南省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將以“對接產業、校企共建、文化互補、資源共享、多方共贏”的原則,實現職業教育與石化產業的“動”、“走”、“轉”、“變”,完善“人才共育、過程共管、責任共擔、成果共享”的政企校長效合作機制,通過“化工裝備專業群+基地”的建設模式,以“企業情境教學、化工單元操作仿真、典型設備制造、典型化工裝備安裝維護檢修、典型產品防腐、化工檢修鉗工鑒定、頂崗實習、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八大實訓模塊內涵提升及功能拓展為基礎,建設一個體系先進、師資雄厚、設備先進、設施完善、資源豐富、管理制度完善、運行機制良好、社會服務能力強的化工裝備技術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服務于學校、企業、教師與學生,集教學、培訓、生產、研發于一體,為湖南省乃至全國培養更多更好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1.體制機制建設
按照“共建、共享、共贏”的原則,形成以學院為主導校企“雙主體”基地建設機制。爭取企業、政府與社會等多方投入,建立經費共籌、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合作體制機制。完善化工裝備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共建共管委員會,實現基地建設與專業產業(行業)聯動,實現基地建設與化工裝備人才培養目標對接。依托職教集團,校企聯盟共建天華節能設備公司等“校中廠”,建設巴陵石化、中鹽株化、湘東化機等“廠中校”。將企業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與職業文化引入基地,系統地建立和完善基地管理制度,對生產性實訓基地按企業的6S模式管理,實現基地“管理模式企業化、育人主體多元化”。
2.硬件環境建設
按照企業生產設置真實的職業環境,遵照化工裝備人才培養方案確定實訓項目,以專業核心能力訓練購置設施設備;將化工檢修鉗工、焊工等職業資格證的技能鑒定與基地硬件環境建設有機融合;建設功能齊全的培訓樓以滿足對外培訓服務的需求。改擴建現代機加工中心、焊接加工實訓中心、化工裝備檢測中心和化工產品生產實訓車間,新建化工裝備防腐實訓中心,動、靜設備安裝檢修中心等。實習實訓場地及設備按照企業生產經營要求設置,形成真實的職業環境。力求80%以上的實訓場地能組織理實一體化教學,40%以上的場地能進行生產性實訓,同一項目能夠同時滿足100人以上實習實訓和師資認證培訓。將天華節能設備公司等建成“校中廠”,將巴陵石化、中鹽株化、湘東化機等校外實習基地建成“廠中校”。
3.師資隊伍建設
緊密圍繞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目標,以全面提升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為中心,完善“培養、提升、引進”為主要內容的建設機制。以“校企融合”為建設渠道,以改善師資結構為抓手,加大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力度,從企業聘請8—10名能工巧匠作為兼職教師,兼職教師比例不低于20%。培養1名具有較高學術造詣和較強專業實踐能力的教授,8—10名中青年骨干教師。雙師型教師比例達100%,生師比在16∶1以內。通過三年建設,提高師資質量、優化師資結構,形成一支數量足夠、相對穩定的高素質實習實訓指導教師與培訓師隊伍。實訓指導教師均具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或高級職業資格。
4.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形成“面向市場、行業主導、主動適應”的實習實訓與師資培訓體系;校企共同制訂“企業情境教學、化工單元操作仿真、典型設備制造、典型化工裝備安裝維護檢修、典型產品防腐、化工檢修鉗工鑒定、頂崗實習、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模塊化實習實訓與教師培訓實施方案。完善各模塊的教學目標、教學計劃、教學環節和教學方法,形成各模塊的訓練與考核標準;確保畢業生獲得中級以上職業資格證書比例為100%。以分組教學、現場教學、案例教學和項目教學為主要手段,實施以“典型設備安裝、維護、制造、設計”等工作任務為載體的實習實訓和師資培訓,全程實現“做中教、做中學”;采用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提高實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5.實踐教學資源建設
以職教新干線平臺為基礎,按照“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硬件和軟件相結合、突出軟件建設”的原則,建立一個“教材+網絡課程+工程素材庫”立體化教學資源平臺。在網絡平臺上中能進行視頻教學,教案、講稿、PPT等在線瀏覽與下載,學生作業上傳與批閱,師生在線答疑與交流等功能。網絡教學資源平臺向社會開放,能被高職院校師生、企業和社會學習者廣泛應用,實現校校、校企共享。
按照“強化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則,校企合作建設化工裝備技術專業實訓體系教學資源。企業專家提供職業工種標準、企業標準、企業生產案例等技術資源素材,教師進行教學資源設計、制作和整合,開發職業資格標準、實訓教材、實訓課件、實訓軟件、考核題庫等,完善培訓包建設。與軟件公司共同開發化工裝備技術專業典型設備拆裝維護仿真教學軟件。
6.社會服務能力建設
充分利用化工裝備技術專業生產性實訓基地及學院的區位優勢,提高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服務區域內相關社會職業培訓,與相關企業聯系,并簽訂長期合作協議,為其做好新職工崗前的車工、化工檢修鉗工、機修鉗工、裝配鉗工、冷作鈑金工等工種的技能鑒定和技術培訓;全面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城市勞動力再就業培訓。通過培訓,并且技能鑒定合格可頒發相應技能鑒定證書,有助于相關社會人員持證上崗,增加就業機會;充分利用學院開放型教育教學資源,現代教育的手段,向相關企業組織開展化工裝備新技術、新工藝的培訓。服務區域內相關社會職業培訓每年1000人次以上。積極承擔中、高職骨干教師培訓,接受兄弟院校相同或相近專業的教師、實驗員等來校交流、學習;面向全省乃至全國職業院校同類專業學生開放,吸收他們來我院短期或中期實習。年接納職業院校學生實習實訓與師資培訓500人次以上。
組建技術服務團隊。每年有計劃地選派“雙師型”教師到化工及相關企業調研,了解企業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行性方案;爭取省級或國家級科研課題,邀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參與,不斷論證研究結論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可行性,進而帶動企業研發水平的整體提升;參與企業技術攻關或技術開發工。加強與區域內重點化工企業的技術合作關系,校企合作共建化工裝備研發技術中心,為湖南化工企業提供裝備設計、制造、維護、改造等方面的技術咨詢與服務。與相關企業合作,進行化工設備、壓力容器等的加工與制造及設計等工作,基地生產經營收入每年不低于200萬元。
結語
通過化工裝備技術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得到了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和實踐教學能力大大提高,教研教改、技術應用、社會服務能力明顯增強;為省內外職業院校同類專業或相近專業的學生提供實習實訓服務;為“雙師型”教師培訓提供訓練平臺;為學校、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能培訓與鑒定工作;力爭承辦全國化工鉗工技能大賽。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教司.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教高[2006]16號文件),2006:3.
[2]丁金昌,童衛軍.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08,(2):57—58.
[3]申屠,江平.高職院校建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思考[J].職教論壇,2010,(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