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要求醫學院校的研究生具備更高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科研實踐能力已成為醫學研究生教學改革的關鍵,醫學研究生必須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科研能力,才能適應現代社會醫學發展的要求。對醫學研究生的培養,需注重培養學生在本專業領域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熟悉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并具備在本領域和交叉學科領域進行科學探索,訓練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具有在基礎醫學領域作出一定創新的潛在素質。醫學研究生教育是國家培養高層次醫學人才的重要途徑,畢業的研究生將為臨床醫療工作或醫學基礎及應用研究輸送大量人才,無論是臨床還是教學科研工作都需要較強的科研探索和創新能力。因此,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和主動學習能力,加強學生的科研實踐能力和科研探索能力,是醫學研究生教育要重點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本文針對提高研究生專業理論基礎,培養學生科研思維,增強實驗技術和科研能力等問題,結合實踐經驗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一 理論課教學注重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
研究生的理論課教學,不應該只著眼于基礎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科研實踐和創新能力。在理論教學方面,應更注重專業性強的內容,尤其是學科研究前沿和新技術的發展,授課時注意引導學生對相關領域科研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進行思考,鍛煉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掌握科研探索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本科室在“臨床病理生理學”課程中,以授課教師自身科研方向的內容為基礎,結合學科前沿,講述目前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的發生發展和功能代謝變化;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培養研究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自主探索與研究的積極性。例如,在講授“治療自身免疫疾病”內容時,重點講解近年來新的治療靶標的發現及相關藥物研發情況,講述新的藥物靶標發現的研究過程,讓學生通過對科研前沿成果發現和發展過程的實例更好地理解科研思維和實踐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思想和探索能力。課程在內容上涉及神經生物學、高血壓、干細胞、細胞信號轉導等多個不同的疾病相關領域,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研究領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科研思維方法,培養科學研究的興趣并增強科研能力。
二 加強課題研究方向的文獻閱讀
研究生課題的科學研究具有很強的專業性,要求學生對特定的專業領域有非常充分的了解。醫學方向的研究生涉及的專業領域很廣闊,在研究課題和研究方向上往往跨度很大,很多課題屬于交叉學科,這就要求醫學研究生需要更深入地閱讀文獻,在進入課題研究前充分了解自己的課題及相關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而且,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需要及時跟蹤研究方向的最新進展,以便根據需要對科研內容做出合適的調整。在文獻閱讀方面,對閱讀文獻的選擇和閱讀方式的要求非常重要,直接影響文獻閱讀的效率和效果。在文獻的選擇上,應優先選擇發表年代較近和影響因子較高的文章進行精讀,這類文獻代表了近年來該研究領域的最前沿,對自己課題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對不同文獻的閱讀方式,直接取決于閱讀的目的,為解決實驗技術的困難只需重點了解實驗方法部分,如果要了解研究內容則要重點閱讀實驗結果部分。本教研室的不同課題組研究生每周都會進行文獻的讀書報告,將精細閱讀的一篇課題相關國外文獻以幻燈片的形式在實驗室會議上進行匯報。在讀書報告中,學生除了對文獻的內容進行講述,還要聯系自己的研究課題提出想法,其他教師和其他課題組的學生對報告進行提問和討論。以讀書報告的形式進行匯報和討論,可以使學生養成及時閱讀文獻和總結歸納的良好習慣,也可以促進不同課題組的學生進行思考,獲得啟發,激發學生對科研的興趣。
三 提高基礎實驗能力
1.基礎實驗能力欠缺的現狀
醫學專業研究生在本科階段較重的理論課學習及臨床實習任務,使相當一部分學生忽視了基礎實驗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分子生物學實驗基礎較薄弱。然而,研究生階段的課題研究,要求學生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基礎醫學理論和實驗功底,還需要具備基本的生物學實驗基礎。一部分醫學研究生對基礎的分子生物學理論知識有了解,但對實驗不熟悉,還有的學生對基礎理論了解有限,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科研實驗能力。例如,菌種和質粒的保存、PCR的引物設計和實驗操作等基本實驗的不熟悉和錯誤操作,都可能會導致實驗失敗或實驗材料的損失和浪費,對研究生的科研工作造成不必要的損失。這些基礎實驗能力欠缺的問題,既與研究生個人因素有關,又與本科院校實習管理不善有關,同時很大程度上也是我國醫學研究生招生制度和傳統應試教育模式相互制約的結果。因此,在研究生的培養階段,加強學生的實驗能力基礎,使其基礎實驗能力與理論水平相匹配,是當前研究生教育培養的重要內容之一。
2.加強對基礎實驗理論知識的了解
要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首先要提高相關的理論知識水平。醫學研究生由于在本科階段學習的課程內容不同,知識結構有較大差別,有些學生來自臨床醫學對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知識了解較少。因此,學習和掌握必要的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等理論知識,是增強相關實驗能力的前提條件。在此基礎上,學習實驗操作相關書籍,如《分子克隆實驗指南》等經典著作,會更好地理解實驗原理和操作的注意事項。
3.對低年級學生進行指導和帶教
進入實驗室的低年級研究生,剛開始往往不熟悉實驗技術和儀器操作,需要教師和高年級學生進行指導和帶教。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基本實驗操作和實驗室常規儀器使用的培訓。對基本實驗操作的培訓包括:質粒提取、RNA提取、PCR、凝膠電泳、細胞培養等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的基本實驗;同時還要培訓學生對PCR儀、顯微鏡、生物安全柜、酶標儀等常用儀器的規范使用。完成這些基本培訓后,根據學生研究課題的需要,安排老師或高年級學生指導其進行課題相關的實驗。在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帶教的過程中,要求低年級學生認真學習和了解實驗的原理、操作細節,反復練習并進行必要的實驗操作考核。除了基本的實驗操作外,還需指導學生做好規范的實驗記錄,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4.加強大型儀器操作能力和新技術的學習
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流式細胞儀、激光共聚焦顯微鏡、質譜儀等大型檢測儀器越來越多地用于生物醫學的基礎和應用研究。而對于剛入學的研究生來說,很少有機會接觸這些大型儀器設備。積極參加大型儀器使用的講座和專門的技術培訓,將有利于增強學生對大型儀器的規范使用和操作,并更好地利用儀器功能為自己的科學研究服務。在科學研究方面,新技術的應用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生在科研中需關注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很多生物醫藥公司會經常進行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講座,適當的學習和了解將有助于學生掌握前沿的實驗技術,并及時有效地用于課題研究中。
四 定期實驗室會議
實驗室周會是來源于西方發達國家的一種實驗室管理方法,目前已廣泛用于我國的科研單位,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教研室課題組每隔一到兩周舉行實驗室會議,由研究生匯報課題實驗的階段性進展,同時提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和工作計劃。在會議中,教師根據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進行指導,其他學生提出合理的建議和意見,通過集體討論可以更好地解決實驗中的困難,更合理地設計好實驗,并促進學生的科研思維和增強科研能力。同時,會議中學生的匯報使導師也可以及時了解實驗的進展,有助于研究生提高科研實驗的效率,通過對研究內容及結果的匯報也可以提高學生的歸納和表達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科研素質。
參考文獻
[1]馬金龍、高彥麗、南瑛等.當代醫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的改革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8):50~52
[2]陸才德、王國良、葉華.淺談醫學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2):133~134
[3]黃萬武、楊東亮.中外醫學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比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1):57~59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