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民俗文化傳播路徑研究
仲富蘭在《中國民俗文化學導論》一書中,論述了民俗文化的傳播,更主要的是通過人類自身來作為傳播的載體。以人為載體的傳播方式主要包括約定俗成的口語傳播、耳濡目染的經驗傳承、標志程式的共性傳播、音樂舞蹈的藝術傳播、神話傳說的心理傳播。總而言之,民俗文化意義上的傳播,它不是一般傳播學意義上的傳播或消息擴散,它更多的是以世世代代的民眾自身作為文化載體的傳播。林繼福、王丹在《解釋民俗學》一書中提到,民俗的傳播途徑多種多樣,這些傳播途徑體現為人們的不同思想和行為。在中國,民俗的傳播方式主要有口語傳播、行為傳播、心意傳播、文字傳播四種方式。這四種民俗傳播方式并非截然分開,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整體。沒有一種民俗的傳播僅僅依存一種傳播方式,只有在多元傳播渠道的推動和作用下,民俗才能不斷豐富,不斷發展。魯曉俊在汗青濁酒:《三國演義》與民俗文化一書中提到童謠,作為一種帶有娛樂性質的民間游藝民俗,據說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類童謠被稱為讖遙,這種童謠與當時的時政聯系密切,不像批評當今腐敗的一些“謠”那樣直白,而是借助于“讖”的形式來表述。讖謠有許多傳播途徑,比如通過銘文石刻,如《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七回鄧艾看見諸葛亮幾十年前題的石碣“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士爭衡,不久自死”便是一例。張國杰、程適良在《新疆民俗》一書中論述到民俗是民間社會傳承的文化事象總稱。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個民族世世代代傳襲的文化。它傳播的主要途徑是通過民眾口頭、行為和心理而表現出來的,這些事物和現象,既蘊藏在人們的精神生活傳統里,又表現在人們的物質生活傳統里。范勇、張建世在《中國年節文化》一書中,闡述年節習俗是一種綜合的民俗文化,其中包含人們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觀念、審美情趣等思維方式及人們的行為模式,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年節文化的傳播在于文化流的作用。文化流一般包括物質、精神信仰、媒介三種不同文化的特質流,而年節文化的傳播就是通過這三個途徑進行的。
隨著社會教育理念的不斷豐富和民俗文化學科體系的不斷完善,民俗文化傳播路徑研究在內容和范圍上呈不斷加強的趨勢,研究成果相對來說較豐富。
二 民俗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路徑研究
由于民俗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其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在構建和諧社會時期,將民俗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并在此基礎上從民俗文化視域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路徑尚處于起步階段,研究成果較少且分散,有待于進一步的擴展和完善。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
張芙華在《民俗與道德建設結合的幾點思考》一文中的觀點是:雖然民俗與道德是兩種不同的文化要素,各自具有自身不同的含義和特點。但是民俗與道德的關系密切,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文中特別提到:“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方法多種多樣,利用人們在民俗文化活動中表現出來的鮮活通俗的、生動典型的物質生活狀態與精神生活狀態,開展人們喜聞樂見的思想道德建設工作,能夠增強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游學民在《陜西本土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對接》一文中說到,“文化資源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環節和載體,思想政治教育需經由文化資源得以傳播而又不能囿于這些文化資源,這就是二者關系的基本定位。”將民俗文化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就是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陶冶學生情操、歷練學生心靈的過程,同時在一定的程度上使思想政治理論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巧妙地利用民俗文化資源。作者只是著重論述了民俗文化資源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對于民俗文化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路徑只是簡單的提及,并沒有詳細論述。
陳寧在《民俗文化在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與實踐——以四川民族學院為例》一文中的觀點:“從民俗文化中發掘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案例,將其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課堂教學和平時的教育工作中,通過大學生所關心的能體現民俗文化發展的實例引起大學生的共鳴,激發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感,變以往枯燥的理論講授為興趣盎然的理論與案例相結合的教學。”通過這種民俗案例的引入來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曹應森在《認真傳承民俗文化 切實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一文中提到,“傳統民俗文化在塑造人格魅力、傳播思想道德、謳歌民族精神方面有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給人以潛移默化的教育,要以引導人民群眾挖掘、保護和利用本地的文化資源,建設文化陣地,在人民群眾身邊開展健康、清新又為群眾喜聞樂見的特色文化活動,寓教于樂。”從而將民俗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實現對人民群眾的思想政治教育。
范文明等在《淺議山西民俗文化的道德教育價值》一文中講到,民俗文化影響著人們的社會心理、價值觀念、道德標準、審美追求。應該研究民俗文化資源的道德教育內容,并發揮其優勢,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強國人的思想道德品質教育。“如利用傳統節日、紀念日,旅游尋根等形式激發民眾愛家鄉和愛國之情,形成民族認同感;運用節日活動、生活禮儀及諺語進行尊老愛幼、勤儉節約、誠實守信的品質教育;通過家長的言傳身教使子女做到語言美及行為美,要孝順父母、兄弟和睦、夫妻恩愛;通過崇拜、感恩、圖案工藝等一系列民俗形式表現出對動物的道德關懷,植物的尊重和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謝燕在《民俗教育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世界轉向》一文中的觀點:通過搜集整理民俗歌謠、演練民俗游戲、觀看民俗音像資料,在經驗活動中讓學生理解感受我國的民俗文化傳統,而通過教唱民俗歌謠、學講民間故事、臨摹民俗圖畫、排練民俗游戲等手段,讓學生在參與中認識,接受民俗文化教育,以把握民俗中那些亙古不變的民族精神,從而達到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
馬麗萍在《論民俗文化教育思想在學科教學中的滲透》一文中寫到,“民俗是一個民族最本質的特征,是一個民族情感和理想的載體。”民俗文化具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它最能折射出民族的特質。比如端午節,通過舉辦賽龍舟的活動,讓學生領會屈原的愛國情感,從中接受思想的洗禮;又如中國年俗,很富有鄉土氣息,通過年俗的學習,增加對故鄉的親切感,從而實現思想的教化。陳光軍在《優秀民俗文化與大學生個性教育》一文中的觀點:“民俗文化歷經長期的嬗變、匯聚,綿延千年而被保存下來,沉淀下來的精華潛移默化地為我們民族獨有的社會心理,在引導、規范我們的精神風貌、人生態度、觀念行為等方面有著巨大的價值。”比如通過學習民間工藝制作,讓大學生感受到民間藝術的巨大魅力以及勞動人民對美的追求,從而能夠更好的受到民族情感和民族藝術的感染,進而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覺悟,實現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 已有研究存在的問題
通過以上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當前國內對民俗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路徑的研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些闡述比較深入,為我們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知識借鑒。針對已有研究而言,存在以下問題需要繼續探討:
第一,民俗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大多學者只是從教育角度研究民俗文化的功能,從保護民俗文化的視角,來闡述民俗文化的傳承問題,視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對民俗文化中與思想政治教育有關的內容至今未有系統的整理和歸納,在專題的研究上,缺乏一定的理論基礎。尤其是對民俗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路徑的研究缺乏系統性的整理和歸納,需要進一步的挖掘和完善。
第三,就民俗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路徑來說,大部分專著只是理論上的闡述,僅僅論述的是民俗的傳播途徑,但忽略了與現實的結合,實踐性與實效性有待加強。
四 總結與展望
民俗文化是上層文化、精神文化的基礎,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結合我國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對其進行深入地挖掘和探討,將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產生重大的啟迪意義。針對有關學者對民俗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路徑的研究,筆者認為未來的研究應注重以下幾點:(1)目前,從傳播學的角度出發,探討民俗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路徑,基本上是處于空缺階段,因此可以從此角度出發,對其進行深入研究;(2)系統總結民俗文化中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特點、傳播方式,并在此基礎上概括出民俗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路徑對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3)需要更加注重理論與實際的聯系,對民俗文化傳播路徑進行更系統深刻的認識,從而將其借鑒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進而解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問題。
參考文獻
[1]張芙華.民俗與思想道德建設結合的幾點思考[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2009(1):38
[2]游學民.陜西本土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對接[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1(1)
[3]陳寧.民俗文化在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與實踐——以四川民族學院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6):33~35
[4]曹應森.認真傳承民俗文化 切實加強思想政治工作[J].甘肅農業,2009(5)
[5]范文明、范紅梅.淺議山西民俗文化的道德教育價值[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4)
[6]馬麗萍.論民俗文化教育思想在學科教學中的滲透[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11)
[7]陳光軍.優秀民俗文化與大學生個性教育[J].云南電大學報,2011(1)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