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問題的提出
通過體育項目對心理學的再認識有利于完善心理學學科的發展。同時有利于體育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為體育專業教育的不斷發展提供有效的理論指導。
本文通過體育項目和心理學的研究,將心理學的相關知識運用到體育專業教學實踐中,促進了心理學基本原理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二 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上海醫藥高等專科學校10級女大學生180名,進行8個月的乒乓球課學習,對照組選擇醫高專10級女大學生180名,進行一般的體育普修課。
為保證實驗對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醫高專女大學生發放的問卷中尋找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11、22、33、30問題得分總和為20分,4、6、8、15、37問題得分總和為25分的女大學生,統計共1786人。在統計所得的女大學生中,找到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庫對應的成績在60~65分的女大學生869名,在869名學生中隨機抽取360名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教學實驗。
2.研究方法
第一,文獻資料法。通過查閱有關社會體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書籍和相關論文來了解關于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現狀、基本理論,以及標準測量表。
第二,實驗法。通過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實驗研究。
第三,數理統計法。對回收的問卷和量表進行科學的整理分析,采用SPSS等相關軟件對有效問卷進行數據處理。
三 結果與分析
實驗組與對照組同時進行8個月的實驗,得出結果分析如下:
從表2可以看出,實驗組同學軀體化癥狀維度(p<0.001)和敵對性維度(p<0.001)顯著提高,抑郁癥狀維度(p<0.01)、焦慮癥狀維度(p<0.01)和強迫癥維度(p<0.01)得到了明顯改善,偏執性維度(p<0.05)和精神病性維度(p<0.05)也有所提高。
1.對照組女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從調查結果看,女大學生在人格結構平衡感、自我超越感和身心合一感均明顯表現不足。她們自我的認知、自身的價值肯定較高;都比較自信,自信度都較高;容易因自我滿足,并且表現出高傲、自滿以及過分自信等心理問題。在人際親和感維度(p<0.01)上醫高專女生表現較好,但是在人格結構平衡維度(p<0.001)信仰價值維度(p<0.001)上存在著嚴重不足,容易引發同學間因小小的摩擦而產生不必要的矛盾。
女大學生在這一階段往往容易表現出自信、自滿和過分的驕傲,覺得自己的行為和舉止是大家學習的榜樣,對老師或家人的勸阻不以為然,往往會產生一種自我膨脹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學生的心理問題,但這些問題的出現卻都給學校的教育工作帶來了很大的不便,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戰。SCL-90量表調查結果顯示醫高專女大學生對于自我價值認識度較高、比較自信、比較有人際親和性。
2.乒乓球組女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乒乓球組實驗前后心理健康各維度主要集中在軀體化癥狀(p<0.001)和敵對性(p<0.001)這兩個維度上,差異性相對比較顯著,焦慮性維度(p<0.01)、抑郁性維度(p<0.01)和強迫性維度(p<0.01)的差異性也比較明顯。乒乓球鍛煉雖然是一對一或是二對二來進行練習的,但此次參加實驗的所有學生是在同一個環境中進行鍛煉的,這為他們交流經驗、互相學習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對他們心理健康的人際親和感有很大的影響。在交流、學習的過程中,她們可以相互了解、相互配合,從而促進同學之間的友情,提高自我認識也提高對他人的了解,在敵對性維度上有了大大的進步。在乒乓球練習時思想高度集中的過程中,大大提高了練習者的思維能力,使練習者大腦靈活反應能力快,能夠在集中意識練習的過程中有效地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從而有效改善了焦慮性維度,使練習者消除在生活中的緊張和坐立不安的情緒。
3.分析
乒乓球實驗組在實驗過程中主要采取一對一的練習方式,也有集體參與的游戲比賽環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同學們要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幫助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發現,同學們上課的注意力越來越集中,能認真地聽老師上課前的講解,喜歡小聲說話的同學少了,講解后同學們之間也能相互溝通、相互交流,不同組同學之間還能相互幫忙糾正錯誤動作,同學之間的關系變得融洽了。實驗組女大學生也發現自己的脾氣明顯得到了改善,容易產生焦慮甚至無端摔物的現象也少了,原本焦躁的性格也變得比較有耐心了,上其他課程的時候思想也更容易集中。在實驗比賽游戲的環節中,大家的意志力和積極向上的精神也充分得到了鍛煉。比賽中,能夠為對方加油鼓勁,也能為了自己所想要得到的榮譽而努力奮斗。SCL-90量表在實驗后的檢測發現,通過乒乓球體育鍛煉項目的練習,思想、情感和行為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而且還幫助了醫高專女大學生建立一種更完善的人格。
參考文獻
[1]魏青.女大學生心理健康指導[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5
[2]江光榮.關于心理健康標準研究的理論分析[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6(4)
[3]于海濤.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身體素質關系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2(7)
[4]顏軍等.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