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線描創作是中國畫線描學習的高級階段,是對臨摹傳統線描技法的經驗總結以及線描寫生的應用發展。從古至今,無數的國畫大師寄情于線條,致力于中國畫線描創作的情感表達,留下了數以千計的優秀線描作品。那么,中國畫線描創作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簡單談一談筆者對中國畫線描創作的認識和思考。
一 認識中國畫線描創作的形式美感
要想完成一幅優秀的中國畫線描創作作品,首先要認識到中國畫線描創作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所傳達出的美學意蘊。中國畫線描創作的形式美感取決于其所依托的物質材料的極盡簡約,從畫面上看,中國傳統線描是用白色(白紙或者素絹)做背景的,再用墨線勾勒出所要刻畫的形象和造型,使墨線在白底上凸顯出來,這樣既可以形成一種“虛”的空間,又顯得內斂含蓄而又不張揚;既傳達出一種深沉之美,又傳達出一種質樸、富有感染力的黑白意蘊之美。
其次,要認識到中國畫線描創作這種極盡簡約的形式美感也與中國傳統的陰陽哲學相關,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中國畫線描創作的“白紙黑線”所體現出的就是一種陰陽調和的“大道”。此外,中國畫線描作品畫面的空間感也可以通過線條的一虛一實、一明一暗表達出來,彰顯出中國畫線描創作的黑白意蘊之美。
最后,還要認識到中國畫線描創作的這種僅以墨筆線描塑造形體的畫法,這種古樸簡約、單純優美的藝術形式不僅蘊涵著豐富的傳統繪畫的形式技巧,而且還包含著中國文人審美情致的追求與表達。要知道,中國畫線描創作本身就是一種文人自覺化的探索。
因此,只有在認識到中國傳統線描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所傳達出的美學意蘊的基礎之上,才能夠有興趣用線描去刻畫、表現物象,才能夠更好地運用中國畫線描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進行創作,才能用最為簡約的表達方式傳達出物象的無限美感來。從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的兩屆中國畫線描藝術展可以看出,參展藝術家不僅認識到了中國畫線描藝術創作
的獨特意蘊,還把這一樸素、簡潔的藝術形式的表現力發揮得淋漓盡致。一些獲獎和入選的中國畫線描創作作品,無論是山水、花鳥還是人物,無論是偏工或是偏寫,都著重表現了中國畫線描創作的簡約單純、黑白意蘊之美。如首屆線描藝術展中,楊建生的作品《苗集》就是用單純、簡約的線描形式刻畫了幾十個不同的人物形象,畫面淳樸而又生動,富有感染力。再如,陶義美的《長大了我也要穿百褶裙》,就是把裝飾化的圖案所形成的密集的“黑”、概括性極強的線條所形成的簡約的“灰”以及大量的空白所形成的“白”綜合運用起來,使畫面具有強烈的黑、白、灰效果,擴展了線描創作的黑、白意蘊之美。
二 關于中國畫線描創作中的筆墨問題
正如邵大箴先生在首屆中國畫線描藝術展的序言所寫那樣:“舉辦全國性的中國畫線描藝術展是非常及時的,事實上怎樣正確認識線和線描的作用,怎樣使由筆線獨立構成的中國畫作品富有藝術感染力,也是當代中國畫家們經常思考的問題?!边@就涉及以下將要談到的一個重要問題——中國畫線描創作,除了認識自身的形式美感,重點還在于如何靈活把握其用筆、用墨。中國畫線描創作的用筆主要通過“筆力”與“筆韻”兩個方面來實現。中國畫線描創作的用墨主要是用墨色來渲染氣氛,使畫面更具有感染力,為整個畫面效果服務。下面著重談一下中國畫線描創作的用筆問題。
在中國畫線描創作中,在線條的勾勒上,要始終注意“筆力”和“筆韻”兩個方面。要想充分發揮中國畫線描創作的“筆力”和“筆韻”,首先要做到在線條的勾勒上并不是“描”或是“抹”,而是“寫”,要求筆筆到位,筆筆生花,勾勒每一條線都必須有起筆、行筆、收筆三個動作,每一條線的長短、曲直、輕重、緩急都要交代得非常清楚。根據所畫對象的不同,線條的表達既要有“長”“短”“曲”“直”之不同,又要有“圓”“華”“澀”“毛”之分。
在中國畫線描創作中,“筆力”主要是指對線條的把握和掌控能力以及在線條的勾勒上對墨與水的控制能力。要知道,中國畫線描創作線條的“筆力”是靠運筆的提按動作來做到的,勾勒線條時筆按下去勾,線條就粗,提起來就細,筆在勾線的過程中也正是由于不停地提按,才能產生出粗細不同的線條來。因此,中國畫的線描創作一定要把握好線條的提按關系,提按筆法運用的到位與否,不僅影響到中國畫線描創作線條的力度,而且還直接影響中國畫線描創作線條的節奏,因為正是用筆的起伏形成了線條獨特的韻律之美。同時,畫家運用線條的粗細、濃淡、干濕、虛實等的結合給了線條最大能力的發揮。
“筆韻”對于中國畫線描創作來說,是指在運筆時所表現出來的用筆的韻律和節奏感。中國畫線描創作線條的筆韻與書法的關聯很大,中國書法講究“一波三折”,講究用筆的抑揚頓挫,講究每一根線條的起收關系和對一條線的整體節奏的把握,中國畫線描創作由于其線條的絕對重要性,更是講究把握運筆所體現出來的內在的節奏以及情感的起伏??梢哉f,在中國畫線描創作中,只要掌握了線條的整體節奏,把握每一根線條的細微變化,才能使中國畫線描創作的每一根線條都具有一種鮮活的生命力以及暢快的韻律。
此外,中國畫線描創作也要把握好線條的結構和組織關系。中國畫線描創作是以線造型的,線條結構的好壞可以說對整個中國畫線描創作的成敗至關重要。
具體來說,中國畫線描創作在線條的組織上,不僅要把握線條的主次關系,也要講究線條的前后關系。把握線條的主次關系指在刻畫形象、塑造形體時要注意線條在畫面當中所起的作用,要以能夠表現形體的主要結構的線條為主,以輔助、點綴畫面的線條為輔,注意畫面的疏密關系。把握線條的前后關系是指把握好兩條線相遇時所體現出來的結構關系,比如,當一條線在前壓住另一條線,即為前壓后。此外,線條的組織安排不僅要符合自然法理,更要符合畫面思想內容的需要。
總的來說,一幅好的中國畫線描創作作品,其線條的提按與起伏,其線條結構的主次、前后的節奏,其生動的氣韻以及輕重緩急所體現出的韻律感就猶如一首旋律優美動人的音樂,讓人過目不忘。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畫線描創作是用毛筆及其所畫出的線條去塑造形體、營造畫面的,因此,中國畫線描創作在工具選擇上對其所用的毛筆也是非常講究的,不同的物象要用不同性質的筆來勾勒,既有供勾勒須眉專用的,也有勾花用新筆、勾葉用舊筆之說。
三 關于中國畫線描創作的繼承與創新
創作是藝術家將其藝術構思、藝術理想通過藝術加工與提煉,最終展現給觀眾的一種藝術表現。中國畫線描創作,一般都是在臨摹和寫生的基礎上進行的,這就涉及到了中國畫線描創作中的繼承與創新問題。對于如何學習傳統,李可染先生有過精彩論述:“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這就意味著既要有傳統,又要有所創新,中國畫線描創作更要如此。
中國畫線描創作,要在深厚的臨摹功底之上方能進行,這是因為中國畫線描臨摹既是學習古代線描繪畫遺產的重要方法,也是繼承前人線描表現技法的過程。中國畫線描的臨摹首先要對前人所總結出來的線描程式與表現方法進行深入的剖析,對不同時期不同畫家的優秀線描作品的不同用線技巧進行綜合比較,比如對“人物十八描”的了解、對“吳帶當風”和“曹衣出水”的不同用線風格的認識等。自然在比較分析的同時還要進行大量的作品臨摹,掌握線條的組織規律與基本的用線技巧;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吳道子的《天王送子圖》、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柳宗元的《八十七神仙卷》、永樂宮壁畫的《朝元圖》以及宋人花鳥小品等都是非常優秀的線描臨摹佳作,只有通過對這些歷代優秀線描作品的臨摹,才可以學習前人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積累的線描表現技法和創作經驗。也即,中國畫線描創作,只有在繼承的基礎上,才能有所創新。
石濤云:“筆墨當隨時代”,在中國畫線描創作中,我們同樣要牢記,線描的表達方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歷代流傳下來的線描程式,在新的時代,面對新的事物、新的山川風貌,也要推陳出新。因此,中國畫線描創作不僅要有深厚的臨摹功底,更要走進自然,對景寫生,在自然中汲取靈感,用以線造型這種最直觀、有效的造型方式把握物象、表現物象、傳達物象。換而言之,中國畫線描創作,要根據自己所要表達的物象,結合自身的審美體驗和感受,探索、歸納出一套適合表達自己畫面的線描形式,創造出新的線描程式語言,做到有感而發、境由心生,使中國畫線描創作成為折射藝術家心靈的一種存在。
總之,如邵大箴先生在首屆中國畫線描藝術展序言所寫的那樣,“……今天,我們如何深刻認識線描藝術的價值,如何繼承和發揚這份優秀的遺產,使其在新的歷史時期為推動我國繪畫向前健康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不僅是當前中國畫創作面臨的問題,也是中國藝術理論與實踐必須探討和研究的課題。”對中國畫的學習者和研究者來說,中國畫線描創作的研究和運用,是傳達中國畫精神的必要手段和必經渠道,是在繼承優秀傳統線描基礎上所進行的創造和革新。因此,在中國畫線描學習過程中,只有把線描臨摹、線描寫生和線描創作密切結合起來,三位一體,在繼承中敢于創新、勇于創新,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中國畫線描創作的藝術表現力。
參考文獻
[1]邵大箴.重要的學術課題——序“中國畫線描藝術展”[J].美術研究,2008,4:119~120
[2]劉凌滄.中國古代人物畫線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