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高中生文言文學習現狀
大多數高中生對文言文的意義都有較明確的認識,雖然客觀上覺得有必要學習文言文,但主觀上還是“想說愛你不容易”,真正喜歡起來很難。種種現象表明,學生文言文學習的整體狀況不容樂觀,這主要表現在學生沒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
二 新課程標準對文言文教學的要求
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提出的要求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p>
這里的“淺易”一般地指思想內容不太復雜,憑借學生的人生經驗和思維水平可以理解,表達方法也較合乎常規、不太怪僻,語言文字較合乎規范,是古代典范語言,其中的名物、典故較常見,故屬閱讀難度不大的文言文。
新課程標準對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的用法僅要求“了解”,且強調“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這意味著要調整過去將文言文教學異化為文言詞法、句法教學的傾向,將文言詞法、句法與具體的閱讀實踐結合起來,在閱讀實踐中學習并運用詞法和句法,重視閱讀實踐,在實踐中舉一反三??梢哉f新課標為文言文閱讀教學指出了教學重點和明確了方向。
三 新課標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學方法探索
1.做好初高中知識銜接教學,維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讀文言課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睂π抻喦暗拇缶V所規定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等都已不做要求。故現在初中畢業生少學了一部分古代漢語的語言知識,積累的詞匯也有限,因而高中文言文教學應注意與初中教學的銜接,幫助學生完成由初中向高中的過渡。
在講授過程中,特別是特殊語法現象,學生一時很難理解,應盡量舉初中所學內容,如果老師在課堂上能夠舉出很多學生在初中所學的內容,特別是他們曾經背誦過的內容,學生接受起來就非常容易。如我在講《勸學》中的定語后置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時,我列舉了初中課文《馬說》中的一句話“馬之千里者”,學生們都知道這是“千里馬”的意思,“千里”是修飾“馬”的,放在了“馬”的后面,就是定語后置了,由此我又引申了一系列的定語后置的標志詞“……之……”、“……之……者”等等。此時學生感到高中文言文語法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難,其實在初中早已學過,只是在高中階段把它們規律化,總結出來而已。
總之,當前的高一文言文教學必須充分注意初中文言文教學要求、內容的變化和方法的改革,搞好初、高中教學的銜接,恰當安排量和度,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2.重視誦讀,培養語感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個體與外部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人們對事物的理解與個體的先前經驗有關,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生在與情景交往交互作用過程中自行建構的。誦讀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這一目標,因為誦讀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感情、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學習文言文更是如此。
我們知道,培養語感對學好一門語言非常重要。語感從語言環境中來,和現代漢語相比,文言文在語言環境上相對處于劣勢,因為我們現在學習古文,不可能回到古代,不可能像古人那樣說話或寫文章,特別是對涉足文言文還不深的高中生來說,培養文言文語感,誦讀就是關鍵。誦讀的過程,是最基本的感知過程,誦讀得越流暢,感知得就越好。文言是一種“死語言”,不可能有交談的環境,誦讀代替了交談,對建立語感格外有效。語感建立的程度,是與誦讀材料的多少和熟練程度的高低成正比的。語感就是在對語言多次重復的誦讀訓練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因此,誦讀是提高閱讀能力不可或缺的手段。
3.結合教學實際,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大程度取決于其學習動機,而興趣則是產生動機的主要原因,是推動學生掌握知識和獲得能力的一種強烈的欲望。人一旦對某種活動產生了興趣就能提高完成這種活動的效率。相反,如果他們對這門學科不感興趣,就沒有主動性和積極性。所以教學活動必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文言文語言大多簡約、精深,學生讀起來覺得艱澀難懂,因而產生畏難情緒,甚至出現談“文言”色變的現象。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顯得尤為重要。
現行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數篇幅短小,故事性強,針對這種情況,為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應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課文,發現問題,然后通過師生互動,相互討論,最后解決問題。這樣不僅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主動去掌握知識,而且會發現教師發現不了的問題,將課堂教學引向深入。教師不必顧慮這樣組織教學會影響教學進度,也不要擔心自己準備的知識沒有全部傳授給學生,關鍵要看學生的思維是否在課堂中得以充分的發揮,學生的能力是否在課堂中得到培養和提高。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有故事情節的文言文都可以編成課本劇讓學生來演。《鴻門宴》《孔雀東南飛》等都是很好的課本劇題材。課本劇的編演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放手讓學生去做。學生們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學到了他們在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品嘗到了學習文言文的快樂,增強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4.系統地補充古代文化常識
學習文言文,還要具備一些必要的歷史文化知識,這對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知本探源都有好處。歷史文化知識細分起來很多,基本的如天文地理、歲時節日、禮儀制度、職官改革、學??婆e、典籍宗教、科學技術、姓名稱謂、衣食住行及其他等等。老師在平時講課中,應有意識地、系統地介紹一些相關文化常識。例如,近幾年高考試題選文的主人公大都是有定論的將臣,記敘其生平時任職的交代、職位的調遷都要涉及官職變動的文言詞語。這類詞語在考題中出現的幾率很高,掌握這類詞語對準確理解文言文內容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對文言文中經常出現的這類高頻詞語歸類整理集中強化記憶很有必要,如表官職變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進、升、遷;(3)表調動的:調、徙、轉、改、出;(4)表辭去的:辭、致仕、乞骸骨、歸故里。
又如,古代常見官職名的職級例說:(1)守:戰國稱郡守,漢改太守,為一郡的行政最高長官。(2)知府:地方行政長官,總管州、縣事務。相當于省長。(3)知州:地方行政長官,相當于省轄市市長。(4)主簿:掌錢糧、戶籍,相當于糧食局長或戶籍局長。(5)侍郎:中央機構中相當于現在的副部長。
總之,對文言文中經常出現的這類高頻詞語歸類整理,益于高中生快速閱讀文言文,可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和解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可以使學生能更清楚地掌握這方面的內容。
四 結論
高中文言文教學是龐大的系統工程,高中文言文教學要走出困境,既需要學生觀念的轉變,也離不開教師不斷提高人文素養、業務水平,使教學方法靈活多樣,讓學生從對文言文陳舊的觀念中轉變過來,由苦惱變為喜愛。作為一線語文教師,衷心希望在新課標的指引下,高中文言文教學的明天更美好。
參考文獻
[1]張大均主編.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
[2]周振甫.怎樣學習古文[M].北京:中華書局,1992
[4]黃立芹.文言文教法略探[J].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2006(1)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