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學科必修2文化生活是一門新出現的學科。對許多政治老師來說,有的把這門學科當成是哲學部分的延伸,有的把這門學科當成是常識的介紹。這只是定位的不同,但對于如何上好這門課,許多老師都有共識,就是要充分發揮鄉土資源,讓文化生活充滿濃濃的鄉土味。只有不斷地挖掘學生所熟悉的文化資源,在教學時才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思考的熱情,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每座城市都有獨特的歷史文化故事,每座城市對學生來說都是一本讀不完的書。老師如果能在課堂中,與學生共讀這本書,品這壺酒,那么這座城市就能給學生更多的印象,學生就能更加自豪,更加熱愛家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由此也得以樹立。筆者所在的城市——泉州,是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海濱鄒魯”“光明之城”的美譽,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時期泉州港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這座城市,有數不清、道不盡的文化,如果能夠通過這門課,不斷挖掘,不斷地解讀,學生愛國、愛鄉的熱情就能被不斷地激發出來,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不斷的訓練,這些鄉土文化資源就能得以發揮價值。
一 引入鄉土文化資源,激發學生對祖國和家鄉的熱愛
新課程改革之后,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塑造成為教育教學的首要目標。德國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知識,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實踐證明,通過對鄉土情況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增強學生的鄉土觀念,而鄉土觀念的增強,是愛國主義觀念增強的有效途徑。思想政治課的主旨是塑造人的靈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因此必須重視教學資源和環境的生活化和本土化,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起來。本土文化資源則是能很好地把兩者結合起來的素材,在教學過程中融入,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榮譽感,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例如:在學習文化生活第一課第一框題“文化萬花筒”時,我巧妙地結合所任教中學福建省晉江第一中學正在舉行的“四節文化”,讓學生談談,“在校園,你們看到了哪些文化?”因為每位學生都至少參加一個學生社團,至少參加體育節、藝術節、讀書節、科技節(四節)中的一個活動,所以回答特別踴躍,幾乎人人有話可說,現場熱烈、有序。受此啟發,我當場打開晉江一中校園網,與同學們共同感受以下場景:(1)南音,閩南地區特有的文化,南音學生社團的演出有模有樣;(2)畫展,晉江一中著名校友王維寶捐贈數十幅作品,學校辟出展館,對學生進行最有效的藝術熏陶; (3)石鼓書屋,是我校歷史悠久的學生讀書社團,課堂上一介紹,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特別深刻;(4)文藝演出,學校每年一次的文藝演出,要求每班都必須有一個節目,更是引起參演同學的極大興趣;(5)機器人訓練錄像,引起許多愛好者的共鳴……當我們把這些優秀的校園文化展現在課堂時,這些文化無形中就能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他們的精神力量,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對他們的人生目標起到了正確的導向作用。
二 引入鄉土文化資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包容性增長
郭沫若說:“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來做這種精神。”新教材源于生活、回歸生活,這就要求同學們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只有學生主體的充分參與,才能真正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實現包容性增長。
如,在學習文化生活第五課第二框“文化創新的途徑”時,我和學生開展了一次探究性學習。探究的主題:“如何進行文化創新?以南音新劇《霓裳羽衣》受市場熱捧為例。”將學生分成四組進行實地調研。第一組,調研泉州地區南音的發展現狀;第二組,調研泉州南音市場化較成功的社團;第三組,調研南音與臺灣地區、東南亞國家之間的藝術交流;第四組,調研南音未來的發展趨勢。通過實地考察、分析、論證、總結等過程,學生動手動腦的實踐能力、綜合素質得到了提升。
其實《霓裳羽衣》創作的過程就很好地展示了文化創新途徑,它立足于泉州南音發展的現狀,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性傳承,采用包容性心態,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把東西方文明加以交流、借鑒、融合進行創新。教師在課堂上展示新時代南音發展的相關圖片和信息,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通過引入鄉土文化資源的文化生活,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特別是自主學習探究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也幫助學生樹立了包容性增長的科學理念。
三 引入鄉土文化資源,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增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和有效性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本身具有抽象性、枯燥性,為了增強學生的吸引力和注意力,我在教學導入、過程中巧用大家熟悉的鄉土文化資源,創設情境,由淺入深,循循善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參與教學目標的實踐活動。
在學習文化生活第一課第二框題“文化與經濟、政治”時,由于考慮第一課學生就接觸比較抽象的概念,很難吃透、理解,筆者利用泉州市目前鄉土文化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情況,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設計了一系列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材料一:觀看視頻CCTV-4《遠方的家——沿海行》,介紹晉江著名景點東石寨,通過該視頻讓學生了解當年鄭成功操練數萬水軍的壯觀場景。
材料二:2012年5月,晉江安海成立土筍凍業者同業協會,擬推動安海土筍凍申報國家地理商標,同時,將積極倡導開展多種形式的安海土筍凍文化藝術征集活動,將力爭推動安海土筍凍經營轉型升級。
材料三:2012年4月2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視察泉州SHOW天地創意樂園,再一次表達了國務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心,直接加速了泉州建設文化強市規劃的出臺。到2016年,泉州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將由4%上升至10%。由此可見,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材料四:2012年五一假期,首日上午泉州市普降大雨,但之后均是晴轉多云的涼爽天氣,適合出游,因此,不少市民都是即興出游。數據顯示,此次五一小長假,“一日游”游客達34.4萬人次。泉州區域間城鄉休閑旅游在本次小長假中唱主角,“綠色”生態游和“藍色”濱海游等休閑度假旅游十分火爆。安溪、永春、德化、南安的魅力鄉村游和石獅、晉江、惠安、泉港等濱海休閑游,都吸引了不少游客。三天假期,全市旅游收入3.26億元。
材料五:文化產業的價值鏈很長,同時一旦形成龍頭企業,聚集效應也十分明顯。世界文化產業發展有兩大趨勢:一是以文化旅游帶動相關產業;二是數字媒體帶動相關產業。
問題:(1)結合上述材料一、二、三,請你分析發展現代文化產業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2)結合材料,如果你是泉州城市發展的規劃者,在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方面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3)綜合以上材料,請你闡述一下文化與政治、經濟的關系。
這樣以本地文化資源為載體,通過大家生活中熟悉的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感性材料開始,由表及里,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直觀性和有效性,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 引入鄉土文化資源,有利于豐富學生的德育生活,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
“歷史是永恒的建設性的道德遺產”,這是教育家杜威說的一句名言。鄉土文化素材是學校德育活動取之不盡的知識寶庫,是課堂上無法學到的文學、藝術、歷史、地理、宗教、建筑等方面知識的補充,鄉土文化的精髓加強了德育的滲透,有助于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培養健康人格,從而達到德育無痕化的最高境界。
培養德育的途徑雖然有很多,但立足于鄉土文化的德育則更具有親和力和生命力,因為它源于實踐、源于真情感知,從而實現從知到行的轉化,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對鄉土文化的傳承精神和熱愛意識,而且豐富并構建了和諧美好的精神家園。如,在學習文化生活第四課第一框“傳統文化的繼承”時,可引用泉州作為“宗教歷史博物館”的地點,列舉開元寺“此地本是佛國,滿街都是圣人”,來啟迪學生,我們先人已達到相當的文明高度,我們更應該學習他們,提升我們的文明素養;講到“傳統思想的繼承”時,可以講“弘一法師與凈峰寺的緣”的故事,讓更多后人感受弘一法師仁德、大度、超脫的精神;講到“傳統建筑的繼承”時,帶學生走進晉江一中旁邊的“五店市傳統文化街市”,讓學生感受最原汁原味的閩南建筑風格,讓學生學會觀賞最具時代特征的騎樓建筑,讓學生親自體會一個家族如何培養出十幾名狀元、進士,讓學生感受南洋打工先人如何愛國、愛家。這些遠去的歷史并沒有消亡,當我們親自去感受歷史的時候,先人們的偉大就是最成功的榜樣教育,政治學科的德育功能就能完全實現。
教學實踐證明,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大膽引入鄉土文化資源,讓文化生活充滿更加濃厚的鄉土味,能讓我們帶領學生走出教材,走入生活;走出校園,回歸自然;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的動力,能使高中政治課教學有更強的生命力和影響力,能真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