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意識,是指人們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的一些難以解決或疑惑的實際問題,并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問題意識體現了個體思維品質的活躍性和創造性,反映了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我們知道,創新源于思維,而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和發展動力,在政治課教學中,如果忽視了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也就失去了創新的基礎。因此,在政治課教學中,如何培養、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 問題意識在政治課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創造性的教學并不在于直接傳授現成的知識,而在于引導學生發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沒有問題,一切知識都會成為令人生厭的無病呻吟,學生就不可能有求知的欲望和要求,教學也就不可能存在任何真實的實效。”問題不僅是激發學生求知欲的前提,而且是學生理解和吸收知識的前提,知識只有圍繞問題展現出來,才能為學生所理解和接受,進而才能成為其內在精神世界的有機組成部分,更重要的還在于它能激發創造動機和創造思維,并提供創造的可能目標和突破口,進而促進學生投身于創造性的活動之中。創新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其核心應當是問題教學。因此,在教學中,問題不僅應是教學活動的開端,而且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始終都應存在問題,并且還應使問題成為教學活動的歸宿。教育的最終結果絕不應當是傳播知識,而應當是在初步解決已有問題的基礎上引發更多、更廣泛的新問題,這些新問題出現的意義不僅在于它能夠使教育活動無止境地進行下去,而且更重要的還在于它能最終把學生引上創新之路,進而成為創造者。
雖然意識到問題意識在數學中的重要價值,但是,我們卻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卻很少,甚至有些學生在學習中根本沒有“問題”,其原因何在?
二 造成學生問題意識薄弱的因素
根據考察和研究發現,我國中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主要學習方式至今仍是以記、背概念和原理為主,對社會實際問題至多是注解性的解釋,而缺乏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問題意識普遍較薄弱。具體表現為兩類情況:第一類是不敢或不必提出問題;第二類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問題。造成學生問題意識薄弱的原因較為復雜,但教師的教是主要因素,表現在:
1.受傳統師生關系的影響,師道尊嚴、教師權威,使學生的問題意識受到抑制
在教學中,教師要承擔多種角色,不僅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訂者、學習成績的評判者,而且是知識的權威、真理的化身,教師至高無上,而學生則完全處于被動和服從的地位。這種師生關系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人格關系。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這種不平等的師生關系被推向極致。教師不能以平等的態度去對待學生,在這種師生關系狀態下,在有著絕對權威的教師完全控制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想也完全處在教師的控制之中,只能亦步亦趨地跟著教師的思路走。學生的求異思維得不到發展,探究精神得不到培養,思維的積極性得不到鼓勵,甚至一些創造性的靈感和思維火花還會因其與教師設計好的答案不相符而受到諷刺、嘲弄和呵斥。久而久之,熟悉、習慣了這種教育文化的學生自動地把自己思維的自主性交給了教師,也就喪失了問題意識。
2.教師成功感定位錯誤
教師注重學生的解答與標準答案相吻合的程度,而不注意學生的提問及其質量,往往以學生考試獲得高分作為數學成功的標志。習慣于把教學過程看做是自己設計的教學內容有條不紊地傳授給學生,并讓學生接受知識的一道程序。這樣,許多教師就成為帶著問題進課堂,留下答案出教室的灌輸者,由此,學生的思維產生了惰性,變得不會發現問題,不善于提出問題。
3.對思想政治課職能的片面理解
在許多教師眼中,思想政治課的根本職能就是統一學生思想,消除學生與教材、與國家意識形態不同的認識。確實,思想政治課是有統一學生思想的職能,但是,“統一”不等于“禁錮”,真正的思想統一,必須要經過各種思想觀點的展示、交匯、碰撞、交鋒、整合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學生產生問題、提出問題、辨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不經過這一過程的“統一”,實質上是對學生思想的禁錮和鉗制,這無助于學生思想認識的提高,也從根本上違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和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目的。
三 培養和激發學生問題意識的方法和途徑
問題意識不是天生的,問題意識的增強和提高需要培養和提高,激發與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的基礎,也是學生增強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前提,因而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要把激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作為重要任務和目的。
1.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與氣氛,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
思想政治課是無法包容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的,面對千姿百態、變化繁多的社會生活,學生總會有疑問,因而學生總是具有一定的問題意識。但問題意識能否得以顯現和發展,取決于是否有一個適宜的環境和氣氛。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往往抑制了處于萌芽中的學生問題意識的表露,具有問題意識的學生或者沒有時間或者沒有機會,或者不敢提出胸中懸而已久的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是影響以后學習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端正思想認識,從知識灌輸轉向引領認識和辨析,從教師本位轉向學生本位,從分數至上轉向問題至上。應增進教學民主,加強師生交往,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少年兒童好奇心強,這是問題意識的表現,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充分愛護學生的問題意識,保持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切忌將學生對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和社會現象的認知問題看做個人政治思想品質問題,以免扼殺學生的問題意識。要注意消除學生在學習中、課堂上的緊張感、焦慮感和壓抑感,從而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產生靈性、展現個性。例如對匡衡“鑿壁取光”,有的學生提出質疑:在人家墻上打洞,對嗎?我首先表揚了這位學生思維角度新,然后引導學生各抒己見,熱烈討論,達成共識。“匡衡取光”的故事,主要倡導了一種精神,即在艱苦條件下也要刻苦學習、銳意進取,我們應學習和發揚這種精神。從人際關系考慮,這種做法不對,最后得出結論:在尊重他人正常權利和自由及社會公德的前提下,刻苦學習,立志成才。有了這種適宜的環境,學生的問題意識就獲得了充分發揮和顯示,各種奇思異想、獨立見解就會層出不窮。同時,要允許學生出現錯誤,留給學生敢于質疑問難的勇氣和信心,而這種勇氣和信心,恰恰是思想政治課所要培養的問題意識的關鍵。所以,要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就必須創設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構筑師生間進行交流和對話的平臺。鼓勵學生向教師的知識和見解進行挑戰和質疑,樹立學生敢于懷疑權威和經典的信心,使學生問題意識的顯現與發展獲得肯定和支持。
2.精心設置問題情境,發展學生問題意識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除了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之外,還要特別注意采用啟發式教學,精心設置問題環境,為學生問題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培養提供科學的方法支持。有人認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只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就能達到目的,于是在短暫的時間內給學生提很多問題,而這些“問題”,多數不具備問題的價值,實質上仍是過去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把“問題”強加給學生,而應通過啟發式教學,根據學生的已有基礎和生活經驗精心設置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問題意識。例如,教學“我國公民的政治自由”時,教師可提出以下問題:什么是政治權利?政治自由與政治權利是否有區別?我國公民具有哪些主要的政治自由?政治自由的主要內容之間的關系怎樣?我國公民行使政治自由有何重要意義?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不是絕對自由?這些問題的提出,無疑為學生的思維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同時,也必須注意不能讓學生只是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做出思考和判斷,而被教師設置的問題牢牢地套住,陷入被教師追問的被動狀態。因此,教師要以“問題”為中心,巧妙地設疑、布疑、激疑和質疑,讓學生去釋疑、解疑,以促進問題意識的發展。
3.采用發現式教學,強化學生問題意識
鄭板橋曾說過:“學問二字,須要抓開看,學是學,問是問。今人有學無問,雖讀書萬卷,只是一條鈍漢爾……讀書好問,一問不得,不妨再三問,問一人不得,不妨問數十人,要使疑竇釋然,精理迸露。”要使自己在學習中不變成一條鈍漢,關鍵就在于培養一定的問題意識,學會尋找并發現問題。整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所以任何時候都應鼓勵學生提問。應該承認,一般教師為學生的“學”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提出了很多的要求,而對“問”則很少關心,很少要求,因此大部分學生能學不能問,會學不會問,只學不問。如此,學問不會真正增長。在今天的教學中,我們很少發現學生反問教師的現象。人們總以為學生的觀點總是不及教師的意見正確,不如教師的思維完善,學生提出的問題總是不及教師設計的問題有價值。所以教師容易產生輕視學生意見的思維習慣,對學生大膽的發問、質疑不予重視或視為刁難、搗亂、鉆牛角尖,并加以批評、訓斥甚至諷刺和挖苦,這無疑會扼殺學生的問題意識。因此必須倡導發現式教學,讓學生自己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提出問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恰當的評價,以進一步解放學生,進一步釋放學生的思維潛能,進一步保護學生的思維火花。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讓學生在上課時提出若干個問題,經教師選擇然后去解決這些問題。這樣,由于問題是學生自己提出的,就會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快速有效地掌握所學內容。同時,也強化了學生的問題意識,使他們不僅能提出問題,而且善于提出問題。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一項持久的工作,絕非一蹴而就,或通過簡單的指導便可完成。它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需要營造一個開放的大環境,需要給學生自主的時間和空間,這就需要教師創設寬松、民主、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有自我表達的勇氣,也需要增加學生多方面的知識,還需要告知學生“疑”與“問”的價值,只有當學生領悟到提問的價值時,才能自覺主動地從問題中求取智慧、獲得發展。這對教師既是一種促進,又是一種挑戰,因此,我們每位教師都要在知識素養、應變能力、課堂調控能力等方面多下工夫,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可持續發展的人。
參考文獻
[1]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3
[2]鐘啟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