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培養學生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就是人文性重要的方面。而我國古代豐富的文化遺產主要是通過文言文這個載體記錄并傳承下來的。學習文言文對于開闊視野,提高文化品位,增加審美體驗,都大有裨益。
新課標對高中生的文言文閱讀和評價的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可是,目前大多數學生在學習中不但沒有體會到文言文的魅力所在,反而覺得越學越枯燥。這是因為課本中所選文章不好嗎?不,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大多是文質兼美的名篇。再反觀一下語文教學,我想造成學生對文言文反感的主要原因是教師自己還沒有真正明白學習文言文的目的,在教學文言文時,往往是先疏通文意,然后就讓學生做題。這是造成文言文教學收效低下的主要原因。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認為應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古典文學的審美能力,這樣才能彰顯文言文的魅力。具體說來應注意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一 以文為本,講讀課精講,強調讀背
高考文言文命題材料雖不直接取材于課本,但考查的知識大多是課本直接或間接涉及的內容,所以教材必須精講。這不僅是因為高考試卷上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寫與課本息息相關,更重要的是回歸課本的學習鞏固學生積累基礎,提高領悟能力。唯有如此,才能達到“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的文言文學習境界。但學生在初中時學習的文言文篇目和難度都十分有限,加之遠離文言文所存在的語言環境,因此培養語感非常重要。而培養語感的最好方法就是多讀,反復吟誦,感悟古典詩文的音韻美。
我國古典文學較之現代文學更注重音韻美。它們的語言或駢或散,錯落有致,節奏鮮明。高一必修二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赤壁賦》和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都是名篇,值得一讀。應該在反復讀中感受它們的美,積累文言基礎知識,進而理解內容。
第一步是朗讀。朗讀要注意以下幾點:(1)要讀準字音。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間有通假字、多音字。一般來說,課文注釋中對這些都注明了讀音,要認真讀準。(2)要注意停頓。能正確斷句也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內容。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朗讀,讓學生聽范讀。學生聽了可以糾正自己讀錯的音,還能從中找出差距,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朗讀水平。在這一個過程中,學生已經完成了文言斷句的訓練,培養了一定的語感,對所讀的文章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第二步是誦讀,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反復熟讀課文,逐漸加深理解,直至背誦。學習文言文,要在誦讀中感知,在誦讀中領悟,在誦讀中積累語言的素材,最后達到將文言變成自己語言習慣的一個部分。語文學習需要背誦,而文言文的學習則更強調背誦。
二 精心品讀,從整體上欣賞文章的形式美
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幾經篩選的精品。在寫作手法上,或說理透徹,具有嚴密的邏輯性,或寫景優美,狀物逼真,具有很高的藝術技巧。教師應引導學生精心品讀,仔細體會。例如《阿房宮賦》一文,富有形式美,在誦讀基礎上,可提問學生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阿房宮的?引導學生歸納。從三個方面來描寫阿房宮:(1)寫阿房宮建筑之奇;(2)寫阿房宮美女之眾;(3)寫阿房宮珍寶之宮。寫建筑,課文先展開廣闊而高峻之全貌,進而細繪宮中樓、廊、檐、長橋復道、歌臺舞殿之奇;寫美女,述其來歷,狀其梳洗,言其美貌,訴其哀怨,繪聲繪色,倍加渲染;寫珍寶,既寫六國剽掠,倚疊如山,又寫秦人棄擲,視若瓦礫。這些描寫用墨如潑,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充分體現了賦體的特色。然而鋪陳阿房宮規模大、宮室多、美女眾、珍寶富并非作者作賦的目的,作者旨在說明秦統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為維持這種奢侈生活所進行的橫征暴斂,正是導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古文觀止》的篇末總評說:“前幅極寫阿房之瑰麗,不是羨慕其奢華,正以見驕橫斂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愛六國之人意在。”可見,文章前面所進行的動人描繪乃是為篇末歸結秦滅亡的歷史教訓、諷喻現實,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通過品讀,從整體上欣賞文章的形式美,進而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三 領悟文章深刻的思想內涵,品味文言文的內質美
對于文言文的教學,我們不能只停留在誦讀的基礎上,或是簡單地教幾個實詞,而是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我國古代有許多品行高潔的仁人雅士,他們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無不閃耀著人性美的光芒。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內心表白,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喊,無不體現出我國古典文學的內質美。作為語文老師,在文言文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接受情感美的陶冶。
讓學生通過閱讀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在對人物的生平事跡、寫作背景等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之后,感動于情感之美,產生共鳴。例如:杜牧構思《阿房宮賦》,為的是告誡后來者,不要“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具有現實意義;從歸有光的《項脊軒志》中體味到“多可喜,亦多可悲”的人之常情。他幼年喪母,壯年亡妻,又失祖母,睹物思人,感情真摯,催人淚下,讀了怎么會無動于衷?學生自然會體會到親情的可貴,這就是熏陶。王羲之蘭亭賦詩作序,“仰觀天地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發出“死生亦大矣”“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感慨,暗含有生之年應做實事,不宜空談玄理。這讓學生受到啟發:要以積極的態度對待生活。
總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文言文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語文老師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借助中學語文課本中的文言精品,把學生引進古典文學藝術的殿堂,讓他們學會品味、鑒賞文言文的美。
〔責任編輯:李繼孔〕